中圖分類號:F424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2024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40.5萬億元,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但制造業仍未擺脫傳統模式,“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問題突出。新時代,綠色發展理念深人人心。《中國制造2025》將制造業綠色轉型定為國家戰略,2020年我國明確“雙碳”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指明方向。實現綠色轉型需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構建現代化制造體系,達成經濟與環境共贏。
當下,大數據、5G等數字技術爆發式增長,成為產業變革核心驅動力。各國積極推動數字技術應用,加速數實融合。我國將數字經濟列為戰略重點,雖起步晚,但發展迅猛,2023年數字經濟總量突破53.9萬億元,占GDP比重達 42.8% 。我國應發揮制造業規模優勢,借數字技術推動產業由量轉質。習近平總書記提到“新常態要有新動力,數字經濟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黨的二十大報告專項部署“數字中國\"建設,2024年七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加快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推動制造業數字化和綠色化深度融合,發揮數字技術在提高資源效率、環境效益、管理效能等方面的賦能作用。因此,探索數字技術能否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促進制造業綠色轉型,有利于為制造業綠色轉型尋找新的技術支撐與路徑,同時,探索數字技術促進制造業綠色轉型的區域異質性有利于準確把握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現狀,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提出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業綠色轉型的有效政策。
1文獻綜述
當下數字經濟發展如火如荼,數字技術作為數字經濟的基礎和核心驅動力,其對制造業綠色轉型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現有關于數字技術和綠色轉型的研究多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數字技術。首先是數字技術的概念內涵。數字技術以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術為基礎,包括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創新,其核心是達成對各類信息的識別、轉換、存儲、傳播、剖析與運用等操作1。其次是數字技術對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賦能作用。數字技術能夠借助人力資本的累積、知識的外溢效應以及對創新要素配置的優化,助推地區創新效率提升2,促進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賦能我國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作為一種通用技術,數字技術廣泛滲透、作用于其他產業,密切了產業間交流合作,提高了產業間協調程度與交易效率3,優化了要素的跨產業流動配置,降低了產業間效率離散與資源錯配程度,即借助產業數字化間接賦能產業結構合理化轉型。最后,數字技術還能通過創造就業、擴大消費需求等機制促進產業結構升級[4-5]。
(2)關于數字經濟影響綠色轉型的研究。一是工業綠色轉型。數字經濟通過工業生產集約化和綠色技術創新推動工業綠色轉型,且其過程呈現邊際效應遞增的非線性特征以及空間外溢表現。二是制造業企業綠色轉型。數字賦能通過規模效應、提高技術創新水平、數字化技術應用等-促進企業綠色發展。
對上述文獻梳理發現,許多學者認為數字經濟能夠促進制造業綠色轉型。而數字技術作為數字經濟的基石與核心動力源,更能賦能制造業綠色發展,但現在較少有學者將數字技術與制造業綠色轉型結合起來研究。同時,我國區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在此背景下,探討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綠色轉型的影響效果,以及其效果的區域異質性為文章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2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2.1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綠色轉型的影響
數字技術具備的滲透性與創新性,能直接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推動其綠色轉型,主要作用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節能降碳。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注人新動力,顯著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助力產業邁向清潔節能之路。其二,促進產業結構向高端化邁進。數控機床、智能傳感器等數字技術應用,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還促使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同時,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數字技術蓬勃發展,催生出一系列新興產業,這些新興產業憑借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特質,快速擠占市場份額,引導資源向其匯聚,強力拉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化邁進。
基于此,文章提出假設H1:數字技術能推動制造業綠色轉型。
2.2數字技術促進制造業綠色轉型的區域異質性
鑒于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資源稟賦構成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在我國存在較大區域差異性,那些創新活躍、基礎設施完備、高技術人才聚集且經濟發達的區域,更容易產出品質高、數量多的數字技術成果,且產業結構本身數字化轉型程度較高,自身具備較高的綠色化水平;而那些條件匱乏的區域,由于創新能力不足且產業多以高耗能、高污染為主,數字技術與制造業綠色轉型發展相對滯后。數字技術水平較低的地區,由于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轉型滯后,數字技術的引入和應用能夠帶來較為顯著的綠色轉型效果。相反,在數字技術水平較高的地區,由于制造業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綠色轉型,數字技術的進一步引入對綠色轉型的邊際效益較低,因此其促進作用相對較弱。
因此,文章提出假設H2: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綠色轉型的影響存在區域差異。
3 研究設計
3.1 模型設定
為探究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的影響效應,文章設定的基準回歸模型如下:
GTFPit=β0+β1DTit+βiZit+μi+δt+εit
式中:i為省份, Φt 為年份, GTFPit 表示制造業綠色轉型水平, DTit 表示數字技術發展水平, β 為影響系數, Zit 為控制變量, εit 為隨機擾動項。
3.2 變量選取
3.2.1 被解釋變量
制造業綠色轉型。制造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GTFP)在考慮效率提升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與制造業綠色轉型自標一致,因此文章用其衡量制造業綠色轉型水平,同時以超效率SBM-ML模型進行測度。文章以現有大多學者做法,用投入產出指標進行衡量,勞動投入用制造業就業人數表示;資本投入參考張軍等的方法用制造業資本存量表示;能源投人采用萬噸標準煤表示;以制造業總產值表征期望產出;用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 SO2 排放量、工業煙粉塵排放量表示非期望產出。此外,測算出的ML指數反映的是GTFP的增長情況,并非GTFP本身,參考肖靜等的做法,得出制造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最終結果。
3.2.2 解釋變量
數字技術水平(DT)。數字技術涵蓋廣泛,學界主要以構建指標體系的方式衡量其發展水平,文章參考黃群慧等、傅志華和梅輝揚[13的研究,用熵值法從包含13個具體指標的數字技術基礎、數字技術應用2個方面進行測算,見表1。
3.2.3 控制變量
參考現有研究,文章選定的控制變量涵蓋如下方面: ① 人力發展水平( (hum) :以每萬人大學生在校人數來表示; ② 外商投資力度(fdi):采用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與GDP的比值予以衡量。 ③ 環境規制(er):用制造業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制造業總產值的比重衡量; ④ 經濟發展水平( (eco) :采用人均GDP衡量這一指標。 ⑤ 政府干預程度 (gov) :用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衡量。
表1數字技術發展水平綜合指標體系

3.3 數據來源
文章選取2012—2022年我國30個省(區、市)(港澳臺西藏除外)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數據來
源于《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各省統計年鑒及 Wind 數據庫。變量描述性統計見表2。
表2變量描述性統計

4實證結果分析
4.1 基準回歸結果
根據豪斯曼檢驗結果,文章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列(1)表示未加人控制變量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綠色轉型的影響,結果顯示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綠色轉型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列(2)一列(6為逐步加入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結果顯示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綠色轉型的影響系數逐漸減小,且仍在 1% 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證明文章選擇的控制變量比較合理。
從控制變量的結果來講,外商直接投資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對制造業綠色轉型都呈現出顯著的正向推動作用。但環境規制強度、政府干預程度還有人力資本水平,對制造業綠色轉型水平卻存在一定的抑制效果。黃群惠研究發現環境規制會阻礙綠色專利產出,不利于制造業綠色發展;政府干預過多可能會扭曲市場信號,使資源流向政府支持的領域或企業,而不是最具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綠色制造領域或企業,市場缺乏競爭,使企業缺乏動力去進行綠色轉型和提高效率。人力資本的提升盡管能夠為企業帶來管理效率的提升,但在制造業中,雖然高學歷人才數量增加,但專業與數字技術和綠色轉型不匹配,現有員工對數字技術掌握不足,難以將其應用于綠色制造。
表3基準回歸結果

注***、**、*分別表示回歸結果顯著性在 1%.5%.10% 的置信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下同。
4.2 穩健性檢驗
(1)替換變量。采取主成分分析法重新測算數字技術水平,依據這一新得出的測算結果,再次對制造業綠色轉型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見表4,列(1)
顯示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綠色轉型的影響系數依然顯著為正,回歸結果與前文并無差異,具備較好的穩健性。
(2)剔除特殊區位的影響。為避免行政因素對基礎回歸結果造成干擾,文章參照鄧慧慧和楊露鑫4的方法,將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個直轄市從全樣本中去除后重新進行回歸,結果見表4中列(2),發現數字技術發展水平仍然能顯著推動制造業綠色轉型,證明基準回歸結果依然穩健。
表4穩健性檢驗結果

4.3 區域異質性分析
我國地域廣袤,各區域在經濟發展、資源稟賦及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導致數字技術應用與制造業綠色轉型進程呈現出明顯的區域不平衡特征。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戰略。在這一戰略框架下,東部地區憑借政策先發優勢實現了經濟跨越式發展,其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明顯優于中西部地區,這種發展梯度差異進一步強化了區域間數字技術與產業轉型的發展差距。為精準識別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綠色轉型的區域異質性影響,文章將我國30個省(市區)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區①,實證檢驗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的區域差異,結果見表5。全國東中西部地區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綠色轉型的影響系數別為 0.465,0.667,0.495 ,且分別在 5%5% 、1% 的水平下顯著,說明東中西部地區數字技術水平均能促進制造業綠色轉型,且中部地區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綠色轉型的影響效應最大,西部地區次之,東部地區稍弱。對東部地區來說,地區數字化發展格局已經形成,在經歷了一段發展黃金期后,整體發展也在逐漸放緩,同時東部地區產業構成聚焦于新興產業,綠色化程度較高,因此,縱然東部地區的數字技術水準以及制造業綠色轉型程度相較于其他地區都處在高位,但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綠色轉型帶來的促進成效并不十分顯著。對于中部地區來說,具有較為完備的數字基礎設施、比較先進的數字技術和豐富的人力資源,盡管與東部地區相比有差距,但得益于國家宏觀政策的傾斜如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使得中部地區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紅利優勢提升數字技術水平,從而推動中部地區制造業綠色發展。與東中部相比,西部發展相對落后,數字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數字技術發展水平遠落后于東部且與中部有一定差距,但由于西部產業結構相對落后,數字技術帶來的紅利并未得到完全釋放,當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之后,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綠色轉型的促進作用反而強于東部。
表5區域異質性分析

同時,數字技術對我國制造業綠色轉型存在的區域差異特征,與各區域的產業結構差異密切相關。中部地區以裝備制造、原材料加工等重工業為主導,正處于產業升級關鍵期,數字技術通過優化高耗能行業的生產流程和能源配置,實現了顯著的綠色轉型效果;同時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過程中引入的數字化解決方案,進一步強化了技術升級與綠色轉型的協同效應。西部地區以能源、礦產等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數字技術在提升能效和污染監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受限于基礎設施和人才儲備,其賦能效果相對有限。東部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占比較高,制造業綠色化水平已處于相對領先位置,數字技術對低排放行業的邊際減排效應較小;加之部分高耗能產業已向外轉移,使得數字技術的直接促進作用不如中西部地區明顯。這種區域差異本質上反映了不同地區產業結構與數字技術應用之間的適配程度,中部地區因其“中等技術 + 適度數字化\"的產業結構特征,最能發揮數字技術的綠色轉型效能,而東西部則分別受制于“高技術飽和”和“低基礎制約”的結構性因素,賦能效果落后于中部。這一發現為制定差異化的區域數字賦能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5 結論與政策啟示
文章從制造業綠色轉型內涵出發,以數字技術發展水平為推動力,通過對2012—2022年我國數字技術與制造業綠色發展水平的測度與分析,從理論和實證層面探究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綠色轉型的促進作用,研究發現:第一,數字技術能顯著推動制造業綠色轉型,且其結果具有較好的穩健性。第二,在推動制造業綠色轉型的進程中,數字技術所發揮的作用呈現出顯著的區域差異,中部地區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綠色轉型的推動作用最強,西部次之,東部反而最弱。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文章給出以下政策建議:
(1)加快完善數字技術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綠色轉型的賦能作用。加快構建以5G網絡、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為核心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體系,重點推進制造業集聚區的智能化改造升級。通過建設行業級工業大數據平臺和綠色制造云服務中心,實現能源數據、排放數據的實時監測與智能分析。同時,應建立數字技術賦能綠色制造的協同創新機制,支持開發基于數字孿生的能效優化系統、智能碳管理平臺等解決方案,推動重點行業、龍頭企業建設 5G+ 工業互聯網 + 綠色制造\"示范工廠。
(2)推動數字化跨區域協作機制建立,推動區域間資源高效配置與低碳技術共享。搭建基于區塊鏈的碳排放數據共享系統,實現各省市重點行業碳排放數據的實時監測、互認互通,為跨區域碳交易與生態補償提供可信依據;建立區域間綠色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整合東部地區數字技術優勢與中西部能源資源稟賦,聯合攻關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共性技術;構建差異化考核體系,針對東部技術輸出區、中部轉型示范區、西部能源保障區制定分類自標,避免“一刀切”政策導致的區域失衡。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區域協作,可有效解決綠色轉型中的\"數據孤島\"\"技術洼地\"和\"產業斷層”問題,形成全國聯動的制造業綠色轉型新格局。
(3)注重區域協調發展。地區數字技術水平給制造業綠色轉型帶來的影響展現出顯著的地區差異性,對比東中西部當下的發展狀況,需著重加大西部地區數字基礎設施投入,縮小西部與東中部的距離,同時,加大中西部創新水平的提升,加速推進產業結構升級,促使制造業綠色轉型持續上升。對于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逐步縮小區域差距,達成數字技術建設與制造業綠色轉型的良性互動、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田秀娟,李睿.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轉型發展:基于熊彼特內生增長理論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22.38(5):56-73.
[2]趙星,李若彤,賀慧圓.數字技術可以促進創新效率提升嗎?[J].科學學研究,2023,41(4):732-743.
[3]劉翠花.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和創業增長的影響[J].中國人口科學,2022(2):112-125+128.
[4]李治國,王杰.數字經濟發展、數據要素配置與制造業生產率提升[J].經濟學家,2021(10):41-50.
[5]梁雅楠,張成.人口老齡化、數字經濟與我國產業結構優化[J].經濟問題探索,2022(12):114-131.
[6] 周韓梅,劉新智,孔芳霞.數字經濟發展能否減少中國霧霾污染:基于空間杜賓模型的檢驗[J]當代經濟管理2024,46(4):1-11.
[7]吳劍輝,許志玉.數字經濟驅動制造業綠色轉型:門檻效應與空間溢出效應[J]現代管理科學,2023(2):124-133.
[8]吳衛紅,楊帆,張愛美,等.數字化技術轉型、數字化治理能力與制造業企業綠色轉型升級:基于數字化賦能理論的作用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3,40(12):32-41.
[9].李蘭冰,李煥杰.技術創新、節能減排與城市綠色發展[J].軟科學,2021,35(11):46-51.
[10]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10):35-44.
[11]肖靜,曾萍,章雷敏.地區數字化水平、綠色技術創新與制造業綠色轉型[J].華東經濟管理,2023,37(4):1-12.
[12]黃群慧,余泳澤,張松林.互聯網發展與制造業生產率提升:內在機制與中國經驗[J].中國工業經濟,2019,377(8):5-23.
[13]傅志華,梅輝揚.數字技術賦能與地方政府環保支出效率:門檻特征和空間效應[J].經濟縱橫,2023(4):31-44.
[14]鄧慧慧,楊露鑫.霧霾治理、地方競爭與工業綠色轉型[J]中國工業經濟,2019(10):118-136.
(責任編輯徐靜)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ANG Lei',FAN Ke2 ,ZHANG Xiaoqing',LI Chunmei2 (1.Marketing BusinessDivision,StateGridGansu Electric Power Company,Lanzhou Gansu7303O0,China;2.School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anzhou Gansu 73oo5o,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has experienced rapid development. However,the traditional growth modelrelianton factor inputshas led to increasinglyprominent issuesof high energyconsumption,high pollution,and high emissions,making green transformation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anufacturing.Digital technology,characterized by its knowledge-intensive and clean atributes,has deeply integrated withmanufacturing,providing new technological supportand pathwaysforits green transformation.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3O Chinese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between 2012 and 2O22,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its regional disparities.Thefindings indicate that,duringthe2012—2O22 period,digital technology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across all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with notableregional variations.Thecentralregion exhibited the strongestdriving effect,folowedbythe westernregion,while theeastern region showed arelatively weaker impact.Inlightof these conclusions,this paper proposes policyrecommendations,including promoting the\"dual integration\"of digital technologyand thereal economy tofacilitate manufacturing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emphasizing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super-eficiency SBM model; regional heterogene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