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區域創新體系布局日漸清晰,正在形成以“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國家高新區\"為載體、以“創新型省份和創新型城市\"為抓手、以“跨區域協同創新\"為紐帶的創新體系總體格局。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4》顯示,我國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位居前5名的地區分別為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天津,以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為代表的創新高地引領作用持續提升,成渝、武漢等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快速崛起。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區域創新同質化競爭現象較為普遍、部分區域出現創新要素配置“虹吸”或過度極化現象、一些科技創新平臺和創新功能承載區的建設導向尚不夠明晰、缺乏量質并重的區域創新評價機制等,亟待推進各地區域創新體系建設。
“十五五\"時期,欠發達地區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是突破傳統發展路徑依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也是承接國家創新布局、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抓手。面向“十五五”,甘肅省應錨定支撐科技強國建設,優化創新資源要素配置,構建與之相匹配的高質量區域創新體系,為提升甘肅區域創新能力和增強競爭優勢提供可靠支撐。
1 區域創新體系
區域創新體系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國家創新體系在區域層次上的延伸,也是區域創新活動地方差異性的具體表現。從要素組成來看,Aslesen和Wood從5個方面界定了區域創新體系的廣義構成,即企業群、教育機構、研究機構、政府機構及服務機構。Sharpe和Martinez-Fer-nandez認為區域創新體系主要由區域創新企業集群、支持企業創新的區域機構和知識庫及區域創新主體間的相互作用等三方面構成。F.Todtling認為區域創新體系是由內生性組織和其他支持知識轉移和創新融資兩類組織構成。黃魯成研究表明,區域創新體系是制度和政策網絡,包括主體和非主體要素及相互關系。余以勝等概述了區域創新體系中知識流動的內涵,分析了主體之間知識流動的動因以及各主體在知識流動中的作用,并詳細探討主體之間知識流動的過程。巨文忠和張淑慧認為,區域創新體系是知識生產、轉化和產業化的創新系統,圍繞政府、大學院所、企業三大創新主體的融合協作而構成,以人才、資金、信息等創新要素為能量供給,由中介、融資、咨詢、培訓、平臺等各類機構提供運行服務和資源配置,在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規則條件下運行。從建設模式上來看,Cooke和Uranga提出了區域創新體系的二維分類法,并細分為6種類型,即網絡式、基層式和統制式為一類關鍵維度,交互式、地方式和全球式為另一類關鍵維度。Cooke等將區域創新體系劃分為三類,從技術轉移管理模式角度進行分類,包括網絡型、基本型和統制型。于明潔等2應用協同學理論測算區域創新系統的協調發展度,分析了各類型區域創新系統協調發展的特點并提出了改進建議。黃亮和杜德斌3梳理出創新型城市研究的發展演進脈絡,指出個性化的城市創新路徑。在影響因素方面,章立軍[4分析了創新環境的不同因素對創新能力的影響。王七萍[5分析了包容性區域創新系統創新主體之間知識流動的路徑,并探討了影響包容性區域創新系統知識流動的因素。
2甘肅省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現狀分析
2.1 建設成效
2.1.1 創新資源要素方面
目前,甘肅省現有2家國家高新區、10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4地入選國家創新型縣(市);擁有全國(國家、國防)重點實驗室1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2個;建成省實驗室1家、省級重點實驗室94家、省研究中心5家、省技術創新中心133家、省基礎學科研究中心4家、新型研發機構38家。2023年,甘肅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人員6.63萬人,全省Ramp;D經費投人156.2億元,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122家,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達到140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3647家。
2.1.2創新生態環境方面
制定《強化科創金融服務支持科技強省若干措施》《甘肅省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項目鑒定辦法》(試行)等系列措施,推動金融機構加大科技信貸支持,落實企業享受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完善省級科技計劃項目和創新平臺管理辦法,實現科技管理流程再造,探索實施“揭榜掛帥\"“賽馬制”“首席科學家\"等新型項目形成機制。遴選4家單位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
2.1.3 創新成果產出方面
“十四五”期間,液態鈺基熔鹽堆臨界試驗成功,攻克無氧銅制備難題,研制多軸聯動數控纏繞機床,開發高純錸制備和生產技術、鍶-90提取技術,研制超大直徑筒體專用數控開孔設備、聚丙烯大型環管反應器、深冷大容積液氫球罐、高壓氣態儲氫容器等首臺(套)設備,研發系列鎳基合金、高品質不銹鋼等產品。甘肅省在石化化工、冶金有色、核技術、生物醫藥、寒旱農業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工程化技術優勢,在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等新興產業領域具備一定的研發基礎,初步形成蘭白綜合性高技術、金昌新材料、酒泉新能源、天水裝備制造、定西中醫藥等產業集群。
2.2 存在問題
2.2.1 區域創新能力偏弱
《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顯示,甘肅綜合科技創新水平連續6年處于全國第23位。2023年,全省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02件,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1.8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2122家)占全國總量的比重不足 0.5% ,企業Ramp;D經費支出占全社會Ramp;D經費支出的比重為 55.08% ,低于“十四五\"以來的全國平均水平 77.7%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amp;D經費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均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2。
2.2.2 區域不平衡問題突出
《甘肅省區域科技進步評價報告2024》顯示,僅蘭州、嘉峪關、金昌3市的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3年,排在首位的蘭州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在 78% 以上,而排在末尾的甘南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始終在 26% 徘徊,首末位差距較大,“中強西高東南弱”區域差異性長期存在。
2023年,全省有Ramp;D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占比僅武威和金昌超過 30% ;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僅蘭州、天水2市超過百億元,白銀、隴南、武威、慶陽、張掖、平涼、酒泉、臨夏、甘南9個市州均不足10億元。
2.2.3 創新資源配置有待優化
2023年,甘肅省每萬名就業人員中Ramp;D人員為31.83人年,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高層次科技人才較少,且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研發人員較為缺乏。甘肅省全社會Ramp;D經費投入僅占全國總量的 0.47% 。全社會Ramp;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僅是全國平均水平的 50% 。現有科技創新平臺多集中于基礎研究領域,研究周期長、不確定性強,重大標志性成果較少。
3“十五五”時期甘肅省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思路與對策建議
基于區域創新體系的要素組成與建設模式,區域創新體系是創新高地、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服務、創新生態等要素,通過相互作用、協同合作而形成的一個有機整體,能夠優化創新資源配置,促進區域內新知識和新技術的生產、流動、交換、更新和轉化,同時滿足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創新需求,推動區域向更高水平邁進。“十五五\"時期,甘肅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要緊盯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高地和提升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兩大建設重點,形成以創新高地引領,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服務、創新生態相互聯系的“ 1+4′ 區域創新體系,如圖1所示。
圖1甘肅區域創新體系架構

3.1 構筑區域科技創新高地
3.1.1 創建甘肅實驗室體系
(1)優化布局實驗室體系。發揮中央在甘科研院所、蘭州大學等優勢科研力量,形成由全國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等共同組成的特色實驗室體系。鼓勵學科相近、依托單位相同的實驗室,聯合開展科學前沿問題研究、行業共性問題應用基礎研究。
(2)建立學科與產業互動機制。圍繞重離子治療、地球科學、動物用疫苗、文物保護等相關方向,建立以重大需求為牽引、產業界出題、實驗室答題的創新模式,突出協同攻關、開放共享,打通學科-技術-產業轉化通道。
3.1.2推進蘭白兩區建設
(1)加強創新資源統籌。聚焦生物醫藥、新材料、核產業、航空航天等重點產業領域,建設關鍵產業備份基地,推動空間、產業、服務深度融合、一體發展。拓展東西部科技合作渠道,引導先進生產要素向蘭白兩區流動,吸引國內大企業、大集團設立企業總部,形成總部經濟規模效應。
(2)開展政策先行先試。以中關村國家自創區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的若干措施為標桿,在蘭白自創區開展先行先試政策試點改革。借鑒上海浦東新區在改革系統集成、制度型開放、高效能治理等方面的有關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政策矩陣。
3.1.3 打造省域創新副中心城市
(1)支持酒泉建設省域創新副中心城市。聚焦風電、光伏、光熱、儲能、氫能和智慧電網六大產業鏈,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新突破,全產業鏈推進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
(2)支持天水建設省域創新副中心城市。發揮天水先進制造產業基礎優勢、核心技術優勢和研發實力優勢,大力發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電工電器三大主導產業,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打造國內一流、西部領先的先進制造業創新高地。
3.1.4推動黃河(甘肅段)高新技術產業帶發展
(1)構建協同發展格局。以黃河干流甘肅段流經區及上游重要補水區為發展軸,以蘭州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引領區為核心,引領帶動白銀綠色循環產業核心聚集區、甘南綠色生態產品新技術先行區、臨夏特色產品新型商務融合發展試驗區、定西農特產品高新技術創新轉化承接區協同發展
(2)推動產城融合發展。挖掘區域最具發展潛力和成長性的特色產業,按照行政區劃,布局建成一批產業“特而強\"的產業創新示范小鎮。充分發揮蘭白兩區創新高地示范帶動作用,促進省級高新區、工業園區和經濟開發區等各類園區混合式發展,布局若干呈串珠狀分布的創新特區。
和區域輻射帶動能力。
(2)促進資源跨區域流動。通過政府引導與市場運營雙輪驅動,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大型科研儀器、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等資源開放共享。協同攻關重大裝備、關鍵環節,吸引和培養關鍵人才,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3.2 推動創新主體協同聯動
3.2.1推動以企業為主導的融通創新
(1)加速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引導行業重點企業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瓶頸,主動承擔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加強優勢資源整合。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發機構、聯合實驗室、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推動企業開放場景,鼓勵鏈主企業圍繞產業發展開放場景機會,深度參與產業場景項目。
(2)強化各類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鏈主企業的引領作用,強化服務科技強國建設的使命感和大局觀。激發專精特新企業的創新活力,開展前沿技術研發和前瞻布局新賽道。推動鏈主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開放創新資源,吸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形成多方協同聯動、融通創新的創新聯合體。
3.2.2加強高校、科研院所技術供給
(1)優化學科專業設置。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強化面向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重大需求,超前布局急需學科專業。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設立交叉學科特區,打造特色優勢專業集群。
(2)全面深化產教融合。支持企業與高校共建現代產業學院、現場工程師學院、專精特新產業學院等,創新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加快建設一批本科層次高水平職業院校和開放性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推進園區、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行業組織共建產教融合聯合體。
3.1.5提高G30(甘肅段)科創走廊創新效能 3.3優化創新資源高效配置
(1)強化區域聯動發展。以G30高速公路為主軸線,面向“一帶一路”,串聯隴中與河西地區,聚焦G30(甘肅段)沿線城市,圍繞新能源、裝備制造、現代農業等產業前沿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集聚區域創新要素,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創新平臺建設能力
3.3.1擴量提質創新人才隊伍
(1)加快培育戰略人才力量。聚焦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培育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實行校企共培人才、共享成果,著力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2)壯大青年科技人才后備力量。突出省級科技計劃項目在培養人才和培育隊伍的扶持引導作用,持續實施省杰出青年基金、優秀博士生項目、在站博士后專項等人才項目,做大青年人才隊伍體量。擴大省自然基金項目的覆蓋面,培養一批相對穩定和研究目標明確的青年科研團隊和學術帶頭人。
(3)拓寬招才引才渠道。發揮科技“國家隊\"引才作用,通過開放創新資源、共建載體平臺、組織實施戰略咨詢研究和聯合攻關項目等,吸引高水平團隊來甘常駐開展研究。支持企業與省外高校院所、企業等建立長期穩定的人才交流合作關系,柔性引進一批產業急需科技人才。
3.3.2 多元賦能科技投入體系
(1)加大財政科技經費投人。實施“研發投入倍增計劃”,探索建立政府投資支持基礎性、公益性、長遠性重大科技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深化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改革,確保經費更精準地投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2)激發創新主體投入活力。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建立研發機構、開展研發活動。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人,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加大研發投人,面向基礎學科領域前沿基礎問題開展自由探索研究、跨學科研究。
(3)引導社會資本支持科技創新。完善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活力和促進投資落地機制,綜合運用政策激勵、財政引導、績效考核等方式,推動社會力量加大科技投入。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院所利用自有資金以及校友企業、投資機構等社會資本,共同參與設立天使基金、創業投資基金、概念驗證基金等。
3.3.3多維優化基地平臺體系
(1)推動科學與工程研究平臺優化升級。在地球科學、文物保護等特色優勢領域,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探索建立符合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發展規律的支持方式和評價機制,培育建設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形成若干個優勢學科群。
(2)加快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平臺能級提升。圍繞核、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等產業領域,布局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培育一批在行業細分領域“高精尖專特新”的新型科研組織,支持組建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省技術創新中心、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應用研究創新平臺向“精、專、尖\"發展。
(3)加大基礎支撐與條件保障平臺建設力度。推進省級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改進升級,在防災減災、交通運輸領域建設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加強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強化公益性、共享性、開放性科技資源服務。完善科學數據資源匯集整理和開放共享服務機制,在氣象水文、實驗動物等領域建設省科學數據中心。
3.4加速創新服務質效提升
3.4.1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1)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建立技術市場激勵機制,鼓勵發展實體技術交易機構,引導各類中介機構市場化運營。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規范科技成果第三方評價,發揮行業協會、學會、研究會、專業化評估機構等在科技成果評價中的作用。探索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允許實施單位對職務科技成果建立有別于一般國有資產的管理模式。
(2)加快成果轉化平臺布局。聚焦全省重點產業領域,開展“技術研發 + 中試平臺 + 孵化載體 + 應用場景”的“中試 + ”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生態建設試點。圍繞新興產業發展新賽道,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加快推動實驗室成果與應用場景深度融合。
3.4.2加強科技創新服務供給
(1)推進科技服務業發展。強化研發服務,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技術研發、加工及系統集成設計等服務。發展高端信息服務,提升評測、數據及平臺服務水平,培育智庫咨詢、科技資源共享及情報分析等專業服務。完善檢驗檢測體系,加強計量、檢測技術等基礎能力,拓展覆蓋研發、生產、售后全流程的測試、認證等服務。
(2)提升創新孵化服務水平。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創業孵化機構開放應用場景、創新平臺和市場渠道,開展投資孵化、場景孵化、渠道孵化、平臺孵化等孵化服務。支持鏈主企業圍繞產業共性需求和技術難點,建設特色產業孵化器。
3.4.3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1)健全科創金融機構組織體系。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或科技支行,并適當下放授信審批和產品創新權限。支持保險機構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或部門,強化科技保險保障作用。
(2)推動科創金融產品創新。探索“貸款 + 外部直投\"等業務模式,發展知識產權質押、中長期研發融資擔保等科技金融產品。完善科技保險險種,支持保險機構推廣研發費用損失險等科技保險以及發展專利保險等新型保險。
(3)提升信貸服務能力。支持符合條件的銀行、擔保等金融機構創新開發信貸產品,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提升“首貸率”。優先發揮蘭白科技投資基金和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長期的、持續的、有耐心的資本。
3.5 強化創新生態建設
3.5.1 提升科技創新治理能力
(1)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改進科技項自組織管理方式,強化基礎研究、交叉前沿、重點領域布局,建立專家實名推薦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擴大財政科研項自經費“包干制\"范圍,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探索建立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突出質量貢獻為績效導向的分類考核評價體系。
(2)構建科研誠信管理治理體系。完善科研誠信制度建設,建立健全職責明確、高效協同的科研誠信管理體系。推進科研誠信信息平臺建設,完善與其他社會領域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建立覆蓋各類科技活動的誠信記錄體系。
3.5.2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養
(1)優化科普資源供給。推動科普基地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向公眾免費開放實驗室及其他科技類設施,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建設形式多樣的科普載體,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形成科普資源互通共享新格局。
(2)提升科普活動效能。發揮科技活動周、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全國科普日、科普講解大賽等綜合性科普活動品牌效應,支持舉辦各具特色的區域類、行業類科普活動。完善科普人員評價機制,鼓勵更多一線科研院所的高水平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和科學普及工作。
3.5.3培育和弘揚創新文化
(1)倡導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充分尊重科研活動特點和規律,以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盡職免責為導向,建立改革創新試錯容錯糾錯機制,完善鼓勵科技創新自由探索和顛覆性創新免責制度,針對不同創新主體、類型和情形,研究制定容錯糾錯清單,最大限度調動和保護創新積極性。
(2)強化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導向。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加大對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重大科技活動、優秀科技工作者、創新典型事跡的宣傳,持續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激勵廣大科研人員志存高遠、愛國奉獻、矢志創新。
參考文獻:
[1] 胡艷.欠發達省份區域創新體系及其構建思路[J].宏觀經濟管理,2007(3):49-50.
[2]朱永彬,申曉燕.欠發達地區構建區域創新體系的基礎、路徑與政策[J].科技中國,2022(7):64-67.
[3] 戚曉曜.區域創新體系及其構建研究:基于深圳的實踐[J].特區經濟,2021(5):19-24.
[4]Aslesen H W,Wood M.What comprises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An empiricalstudy[J]. STEP Report se-ries,1995.
[5]Sharpe S,Martinez-Fernandez C.Measuring regional knowl-edge resources:What do knowledge occupations have tooffer?[J].Innovation:Management,Policy and Practice,2007,9(3/4):262-275.
[6]FTodtling. Regional development,endogenous[M].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 Oxford:Else-vier,2009:208-213.
[7] 黃魯成.關于區域創新系統研究內容的探討[J].科研管理,2000(2):43-48.
[8]余以勝,趙浚吟,陳必坤,等.區域創新體系中創新主體的知識流動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37(7):59-63.
[9]巨文忠,張淑慧.關于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布局的若干思考[J].科技中國,2023(3):84-86.
[10]Cooke P,Uranga M G.Regional systemsof innovation: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A,2008,30(9):1563-1584.
[11]Cooke P N,Heidenreich M,Braczyk HJ.Regional innova-tionsystems:Therole of governance in a globalised world[M].London:UCL Press,2004.統協調發展及其時序分異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3,25(5):34-43.
[13]黃亮,杜德斌.創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論演進與反思[J].地理科學,2014,34(7):773-779.
[14]章立軍.創新環境、創新能力及全要素生產率:基于省際數據的經驗證據[J].南方經濟,2006(11):43-56.
[15]王七萍.包容性區域創新系統知識流動路徑及影響因素分析[J].綏化學院學報,2014,34(12):8-10.
[12]于明潔,郭鵬,王文越.基于二象對偶理論的區域創新系
(責任編輯 張靖庚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Gansu Province
ZHANG Aining,ZHANG Yajie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of Gansu/Key Labora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Gansu,Lanzhou Gansu 73Oooo,China)
Abstract: Improving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s a keypath tooptimizing the alocation of innovation elementsand promoting the agglomeration of high
end elements,and it is also an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of regions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the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ansu Province'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roposes a \" 1+4 = regional inovationsystem model with innovation highlands as the core engine and innovationsubjects,innovation resources,innovationservices,and innovation ecology interconne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building a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ighlandand improving the overalleficiencyof the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It also discusses the main measur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for Gansu'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ovation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Key word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Gansu Provinc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the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