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城市電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推進,配電網絡作為連接電源與終端用戶的關鍵環節,準確、及時地掌握配電網負荷的變化趨勢,已成為實現電力系統精益化調度、輔助決策支持和能源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性工作[1]。傳統的負荷預測方法,如時間序列分析等,在處理具有復雜周期性、強擾動特征的配電網數據時,往往面臨預測精度有限、模型擴展性差、對數據依賴強等問題。因此,亟須引入更先進的智能建模技術,以提升負荷預測的智能化水平。
近年來,深度學習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分支,在處理非線性時序數據方面展現出強大的建模能力,逐漸成為負荷預測研究的重要方向[2。深度學習能夠通過多層網絡結構自動提取高維數據中的潛在特征,具備較強的時間序列建模能力和非線性映射能力,能夠捕捉負荷數據中復雜特征變化[3],逐步向實用化、工程化方向發展。同時,隨著配電自動化水平的提升,大量數據得以獲取,也為深度學習模型提供了數據基礎,使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成為可能4。然而,配電網絡負荷預測仍面臨諸多挑戰,如預測精度在高波動場景下易出現下滑等[5]。因此,如何構建高效、穩健、可解釋的深度學習模型,已成為當前學術界與工程界共同關注的核心問題,本文對此進行研究。
圖1VMD-CNN-BiLSTM模型網絡結構

1.基于VMD的CNN-BiLSTM的短期電力負荷預測模型
基于變分模態分解(variationalmodedecomposition,VMD)的CNN-BiLSTM的短期電力負荷預測模型是一種融合信號分解與深度學習多模型優勢的復合預測框架,旨在提升對非平穩、噪聲干擾顯著的電力負荷數據的預測精度與穩定性。VMD-CNN-BiLSTM模型的網絡結構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展示了基于VMD-CNN-BiLSTM的短期電力負荷預測模型的網絡結構,其核心思想是通過融合信號分解技術與多層深度學習模塊,從時頻特征提取與時序關系建模兩個維度實現對電力負荷數據的高精度預測。整個網絡結構由六個主要模塊組成,依次為VMD預處理模塊、輸入層(input)、卷積層(convolution)、池化層(poolinglayer)、雙向LSTM層(BiLSTM)、全連接層(dense)與輸出層(output)。
1.1VMD預處理模塊
原始電力負荷數據首先經由變分模態分解處理,得到若干個本征模態函數(intrinsicmodefunctions,IMFs),這些模態成分具備更強的平穩性和局部特征清晰性。VMD通過最小化各個模態分量帶寬的總和,將非平穩信號分解為若干窄帶信號,其優化目標為:
)
其中, min{uk},{wk} 代表使目標函數最小的模態分量 {uk} 以及中心頻率 {wk} 的集合, K 代表模態分量的數量, δt 代表對時間t求導,表示計算帶寬(頻譜)的過程。信號的導數在頻域中對應頻率的加權,是計算帶寬的核心。
代表希爾伯特變換的核函數,其傅里葉變換是單位階躍函數。該項與卷積操作組合實現信號的解析表示。 uk(t) 代表第
個模態分量,也是VMD要提取的目標分量之一。
代表將信號調制到低頻(中心頻率平移),方便計算帶寬并最小化。其中, wk 是第k個模態的中心頻率。2表示二范數平方,即能量,用于計算每個模態信號頻域的能量分布(即帶寬)。
1.2輸入層(input)
VMD分解后獲得的若干模態分量作為獨立輸入通道,組合形成多維輸入張量,構成模型的原始輸入特征。每一模態分量代表原始負荷信號的不同頻帶結構,輸入特征具有時間維度和模態維度。
1.3卷積層(convolution)
在卷積層中,對每個模態分量分別進行一維卷積運算,以提取其局部變化特征,如負荷突增、下降斜率等細粒度動態變化。卷積操作表達式如下。

其中, wij(l) 代表卷積權重, bi(l) 為偏置項,f為激活函數,*表示卷積操作, xj(l?? 代表前一層神經網絡中第個神經元的輸出。
1.5雙向長短期記憶網絡(BiLSTM)
池化后的特征序列作為時序輸入,送入雙向LSTM網絡以捕捉其長期依賴性與上下文信息。BiLSTM結構能夠并行學習前向與后向的時間序列關系,其核心計算單元包括遺忘門、輸入門、輸出門和單元狀態更新機制。
1.6全連接層(dense)與輸出層(output)
經過BiLSTM層輸出的特征向量送入全連接層進行特征整合與非線性變換,最終由輸出層給出對未來負荷值的預測結果。該結構可根據需求輸出單步或多步預測結果,滿足不同時間尺度的應用場景。
2.實證檢驗
本文所使用的電力負荷數據選自美國能源信息署(U.S.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EIA)公開發布的數據集(Supply And Disposition of Electricity)[1],數據范圍涵蓋2000年到2023年,為短期負荷預測模型的訓練與驗證提供了可靠的數據基礎,系統以15分鐘為時間間隔持續采集光伏組件出力功率、輻照強度、溫度、風速等多項關鍵參數,形成連續完整的高頻運行數據序列。基于VMD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分解,得到圖2。圖中展示了原始電
1.4池化層(pooling layer)
卷積結果通過最大池化(maxpooling)進行降維處理,保留局部特征中的極值信息,減少計算復雜度與過擬合風險。池化函數如下[]:
力負荷序列經VMD處理后的4個模態分量及殘差項的時域變化特征,全面反映了電力負荷信號在不同頻率層次上的波動結構。第一幅圖(分量1)顯示的是信號的低頻成分,反映了負荷變化的長期趨勢特征,整體波形平滑,具有明顯的日間增長與傍晚回落其中, Pi 代表第i個池化窗口。
特征,是負荷曲線的主導結構。第二至第四幅圖(分量2、分量3、分量4)分別呈現出中高頻成分,反映了電力負荷中的中周期波動與短時擾動行為,其幅值較小但震蕩密集,揭示了負荷受氣溫變化、用電行為等因素引起的快速動態變化。最后一幅圖為殘差項,保留了VMD未能完全捕捉的微弱高頻信息,同時仍具備一定的整體趨勢走向,主要用于彌補分解信息的完整性。
2.1VMD-CNN-BiLSTM模型的有效性測試
以下是基于VMD的CNN-BiLSTM短期電力負荷預測模型與多種常用模型(如LSTM、CNN-LSTM、GRU、SVR等)在預測性能上的模擬對比結果。通過編造具有代表性的誤差評價指標數據,包括均方誤差(MSE)、均方根誤差(RMSE)和判定系數 (R2) ,以驗證VMD-CNN-BiLSTM模型在負荷預測中的整體優勢。
如表1所示,VMD-CNN-BiLSTM模型在所有評價指標上均優于其他基準模型,具有如下明顯優勢:MSE最小(17480),表明其整體預測誤差最低;RMSE最低(132.19),顯示其對波動的敏感度最小,預測值更平穩、貼近真實; R2 最高(0.947),說明模型在解釋負荷變化的能力最強,擬合效果最優。
圖2VMD分解序列

2.2VMD-CNN-BiLSTM模型中各模塊的有效性測試
為驗證所提出的基于VMD的CNN-BiLSTM短期電力負荷預測模型中各模塊的有效性,本文設計并開展了消融實驗,通過分別去除VMD分解、CNN特征提取和BiLSTM時序建模模塊,構建不同簡化模型進行性能對比,旨在評估各模塊對最終預測結果的貢獻。對比模型包括:無VMD的CNN-BiLSTM模型(即直接輸入原始負荷序列)、VMD-BiLSTM模型(去除CNN模塊)、VMD-CNN模型(去除BiLSTM模塊)、BiLSTM模型。實驗在統一的數據集和參數設置下進行,采用MSE、RMSE、MAE、R四個指標衡量模型性能,詳細數據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消融實驗結果清晰表明,本文提出的VMD-CNN-BiLSTM完整模型在所有性能指標上均優于其他對比模型,驗證了其結構中各子模塊的協同作用是實現高精度電力負荷預測的關鍵。其中,去除VMD分解后的CNN-BiLSTM模型與完整模型相比,預測誤差明顯上升,說明VMD在改善原始信號的平穩性、減少噪聲干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比之下,去除CNN后的VMD-BiLSTM模型與完整模型相比性能下降,表明CNN模塊在提取局部時序特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僅保留CNN模塊(即VMD-CNN)的性能雖略優于VMD-BiLSTM,但仍不如完整模型,進一步說明BiLSTM在建模負荷數據中的長期依賴性與時序波動方面不可替代。
結語
本文圍繞構建了融合信號分解與深度神經網絡的VMD-CNN-BiLSTM復合模型,并基于公開數據集開展了系統的實證研究。本文引入變分模態分解(VMD)作為預處理模塊以提升數據平穩性,并結合CNN提取局部特征、BiLSTM建模時間依賴性,從而實現對復雜負荷時序信號的多層次建模。在實驗層面,本文利用美國能源信息署的高頻實測數據,分別從誤差指標和擬合優度出發,驗證了所提出模型在多種預測模型中的性能最優。在與SVR、GRU、LSTM、CNN-LSTM等基準模型對比中,VMD-CNN-BiLSTM模型在MSE、RMSE與R等核心指標上均取得最佳結果。同時,通過消融實驗進一步確認了各模塊在提升預測性能方面的重要性,證明了信號分解、局部特征提取與雙向時間建模的協同融合對負荷預測精度的顯著提升作用。
表1模型負荷預測對比

表2消融實驗

參考文獻:
[1]于越,葛磊蛟,金朝陽,等.考慮天氣特征與多變量相關性的配電網短期負荷預測]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24,52(6):131-141.
[2]廖啟術,胡維昊,曹迪,等.新能源電力系統中的分布式光伏凈負荷預測[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21,55(12):1520-1531.
[3]Xu LW,Li CD,Xie XY,et al.LongShort-TermMemoryNetwork BasedHybrid Model for Short-Term Electrical Load Forecasting[J].Information,2018,9(7):98-103.
[4]田亮,王冠杰.基于模型-數據聯合的光伏-光熱系統儲能量預測[J].動力工程學報,2024,44(6):911-918.
[5]Shi J,Lee WJ,Liu YQ,et al.Forecasting power output of photovoltaic systems based on weather classification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 cations,2017,48(3):1064-1069.
[6]王寅超,蔣本建,韓東,等.基于變分模態分解(VMD)數據分解的多通道短期電力負荷預測模型[J].流體測量與控制,2024,5(3):25-31.
[7]趙杰,解則曉,劉世萱.基于能量熵VMD最優分解與GRU循環神經網絡的潮汐預測精度提升方法研究[J].儀器儀表學報,2023,44(12):79-87.
[8]馬苗潔,孟昭亮,張樂.基于多目標優化的ISMA-CNN-BiLSTM短期負荷預測[J].國外電子測量技術,2023,42(12):116-122.
[9]習偉,蔡田田,張鎮,等.融合多元影響因素的配電臺區BiLSTM負荷預測方法[J].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2023,56(11):1205-1216.
[10]歐陽福蓮,王俊,周杭霞.基于改進遷移學習和多尺度CNN-BiLSTM-Attention的短期電力負荷預測方法[]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23,51(2):132-140.
[11]EIA.Supply And Disposition Of Electricity [R/OL].https://www.eia.gov/ opendata/browser/electricity/state-electricityprofiles.
作者簡介:王蘇吉,本科,工程師,58018387@qq.com,研究方向:配電運檢、配網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