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 個節氣,標志著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此時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需要收割,晚稻、黍、稷等夏播作物進入最佳種植期,需要播種,一收一種,是農事活動最為繁忙的時節。
芒種前后,天地間陽氣升騰,雨水充沛,萬物在濕熱交織中蓬勃生長。在中醫視角里,芒種是陽氣高歌猛進后的重要轉折點,就像燒到最旺的爐火開始蓄積灰燼,地表的陽氣蒸騰到極致,地下的陰氣卻悄悄破土萌芽。《月令七十二候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從螳螂破繭到百舌鳥收聲,自然界的細微變化都在提醒我們——陰陽交接的時刻,對健康的管理需格外用心。此時,人體毛孔如同被熱氣撐開的小傘,濕氣極易乘虛而入,脾胃就像浸泡在溫水中的小船,運化功能面臨考驗。
進入芒種時節,不少人會發現自己成了“特困生”:明明睡夠8"個小時,白天仍哈欠連天;看見美食提不起興致,肚子卻總脹得像氣球;手腳、后背生出密密麻麻的小紅疹,撓起來又癢又惱。這些都是暑濕作祟的信號!中醫認為,暑濕困脾,導致運化失常,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瀉、肢體困重等癥狀;高溫環境下汗出過多,容易耗氣傷陰,引發神疲乏力、心煩口渴;濕熱蘊結于體表,加上蚊蟲滋生,容易誘發痱子、濕疹、癤腫等皮膚問題。此外,高溫天氣還可能加重心腦血管負擔,增加中暑、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
面對芒種的健康挑戰,不同人群有不同的策略。
職場男士不妨把健身房的跑步機換成清晨的河畔慢跑,讓汗水隨著晨風蒸發,既排出濕氣又喚醒陽氣。食物選擇上,可配苦瓜黃豆排骨湯,苦瓜清熱降火、黃豆補脾益氣、排骨增添鮮味,喝完渾身通透舒暢。加班熬夜后,來一杯西洋參五味子茶,酸甜回甘的滋味,可將耗散的精氣神重新攏回身體。
愛美的女士們可以試試“外防內調”之法。出門前戴上香薷艾草香囊,清香驅蚊又護正氣;午后困倦時,用玫瑰花、茉莉花、薄荷煮一壺解郁茶,粉白的花瓣在杯中舒展,既養顏又能化解暑熱帶來的煩躁。周末不妨約上閨蜜好友,在陰涼處練習一段瑜伽,伴著蟬鳴舒展身體,感受氣血在經絡中歡快流淌。
家中老人更要做足“避暑功課”。清晨,在太陽“發威”前,到公園打一套慢悠悠的太極拳,讓動作帶動氣血循環,配合每日按揉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陰陵泉(脛骨內側髁下緣),健脾利濕。飲食上,可將普通白粥“升級”為黑豆、赤小豆或綠豆的三豆飲粥——黑豆補腎、赤小豆祛濕、綠豆清熱,再撒一把玉米粒增添清甜。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記得將降壓藥、救心丸和藿香正氣水作為隨身“三件寶”,空調溫度亦不應低于"26 攝氏度,以使身體在舒適中與暑熱和平共處。
小朋友則可以開啟一場趣味健康之旅。家長們可帶著他們在樹蔭下玩踢毽子、跳皮筋等,既鍛煉了身體,又能觀察螞蟻搬家、蜻蜓低飛等夏日趣事。回到家,則可用西瓜皮和綠豆熬一鍋翡翠粥,翠綠的瓜皮配上金黃的米粒,顏值與營養兼具。怕苦的孩子還能用蜂蜜腌漬幾片檸檬,做成酸甜可口的解暑蜜飲,在歡笑中把健康喝進肚子里。
此外,還有一些健康的食物選擇,更是老少咸宜。比如薏仁赤小豆粥,可將薏仁、赤小豆提前浸泡2"個小時,然后與大米一起煮成粥,健脾祛濕、清熱解毒,適用于芒種時節濕熱困脾、食欲不振等情況。再如綠豆百合湯,將綠豆、百合洗凈,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至綠豆開花、百合熟爛,加入冰糖調味即可。此湯具有清熱解暑、養陰潤肺、安神除煩的作用,適合夏季心煩失眠、口干舌燥的人群飲用。還有就是五葉蘆根飲,將藿香、佩蘭、荷葉、枇杷葉、薄荷、蘆根等洗凈,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15 分鐘即可,可加少量白糖調味。五葉蘆根湯有芳香化濕、健脾醒胃的功效,對于芒種時節可能出現的暑濕困脾、身重乏力、胸悶納呆等情況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芒種是大地最繁忙的時節,亦是人體的轉折之機。一收一種,不僅是農事的律動,更是陰陽交替的隱喻。當我們學會順應天時,用一碗粥、一段運動、一杯清茶與節氣對話,便能在炎炎夏日里尋得一方清涼。愿每個人都能在這個生機勃勃的時節,收獲健康與從容,讓身心與萬物一同蓬勃生長。
(作者系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