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P312;G712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2023年初,ChatGPT在網絡上迅速出圈,標志著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eratedContent,AIGC)技術進人嶄新的時代。緊接著國內文心一言、豆包、通義千問等大語言模型也相繼發布。隨著AIGC算法、算力和算據的綜合提升,使得內容生成過程愈發自動化與智能化,AIGC正成為數智融合時代下內容生成的主要方式[1]。2025年,DeepSeek憑借其強大的推理能力、多模態與跨場景應用和本地部署成本優勢,在國際國內獲得廣泛關注,許多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相繼宣布接入DeepSeek,大語言模型正在快速融入人類日常生活。故而,數智素養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必備能力。2024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學生人工智能框架》,旨在為全球教育系統提供指導,促進中小學階段積極引入并實施人工智能教育[2]。2025年教育部等九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強調制定完善師生數字素養標準和人工智能應用指引,開展素養提升實踐活動和調查評估,提升數字素養與人工智能應用水平[3]。高職院校學生作為未來的高技能人才、大國工匠,理應順應社會、科技發展趨勢,積極參加數字素養與人工智能實踐,掌握并精通新一代技術,拓展職業技能,勝任未來崗位。
在教育研究領域,一線教師和教育研究者聚焦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用AIGC技術,開展了積極探索。焦建利等[4探究了ChatGPT賦能英語教學的4個場景。毛剛等[5]以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研究AIGC環境下學習者數字創作實踐特征與學習體驗。吳軍其等[從人機協同的角度構建了AIGC支持下的雙師協作學習范式。萬力勇等以數字化教育資源開發為研究起點,提出了基于AIGC數字化教育資源人機共創框架與流程。但關于AIGC技術在高職教育領域的研究較少,亟須深人探討其如何驅動高職學生數智素養教育。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剖析了AIGC技術驅動高職數智素養教育的邏輯進路并提出4個方面的實踐路徑,以期為高職學生數智素養教育提供參考。
1AIGC技術驅動高職數智素養教育的內在邏輯
1.1高職院校學生數智素養涵義
高職院校學生數智素養尚無權威定義。孫善學[8]提出職業教育教師數智素養是指從事職業教育的廣大教師在數字化與智能化新環境下利用先進技術和方法創造性地組織教育教學、開展教學建設、提高教育質量的基本素養與技能。以此為參照,本研究認為高職院校學生數智素養是在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加速與產業融合背景下,高職學生熟練運用數字工具與智能技術開展職業實踐,在職業場景中高效應用技術、創新轉化與倫理決策的能力。高職學生數智素養主要分為技術應用、思維發展、倫理與社會3個模塊。技術應用模塊包含基礎能力和高階能力。在基礎層面,高職學生須掌握智能硬件操作、工業軟件使用,例如:采用AI工具分析生產數據、診斷設備故障等。在高階層面,學生須培養跨領域技術遷移能力,如采用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技術優化生產流程,或者構建AI算法化解智能制造場景中的關鍵難題。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在科技、工業領域顯得尤為重要,因而,思維發展模塊是高職學生數智素養的核心模塊,它是指高職學生在職業實踐中發現技術應用的缺陷,抑或采用大數據、人機協同設計方式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此外,尊重知識產權、保護數據安全,理解數字技術對產業升級的驅動作用,保持在生產制造過程中人類的主導地位是高職學生數智素養倫理與社會模塊蘊含的內容。
高職學生數智素養具有產教融合導向、動態適應性和終身學習3個典型特征,強調校企協同培養,通過真實工作場景強化技術應用與職業素養的銜接;迅速適應工業4.0技術迭代和跨領域遷移需求,對照職業領域知識圖譜,持續更新數字技能,完善數字經濟時代職業勝任力,其內涵隨著技術發展動態擴展。
1.2AIGC技術驅動高職數智素養教育的邏輯進路
借助AIGC技術,教師整合多模態教育教學資源,采用多元技術手段支持教育教學實踐,為高職學生數智素養發展提供多維支持,可促進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系統性提升,深度激活學生跨學科思維,強化其倫理認知與責任意識,優化學習者個性化學習效能,進而推動構建產教協同生態。
1.2.1技術應用能力的系統性提升
以往高職學生制作數字作品,盡管有新穎的創意思路,但受限于其使用數字工具的技能水平,數字作品的呈現效果不盡人意。如今,AIGC技術支持的文生圖片、文/圖生視頻模型,如即夢、可靈、文心一格等,為快速生成數字作品提供了新思路,學生輸入結構化的文本提示詞指導AI自動生成定制化的圖片、視頻,通過提示詞修改和參數調整可進一步微調優化作品。AIGC技術提供了學生個性化創作思路實現方法,縮短了數字作品的時間成本,破除了數字制作的專業壁壘。
高職教師在多模態教學過程中,融合AIGC技術生成的圖像、音頻、視頻等多模態教學資源。學生在觀看教師操作演示和自身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理解AIGC、數字孿生等智能工具的操作邏輯。另一方面,以專業賽事和實際工作項目實訓為特色的高職院校第二課堂,也為學生技術綜合應用能力提升提供實踐機會。譬如學生參加世界技能大賽數字孿生賽項,學生借助AI生成3D模型、編寫調試代碼,以AIGC技術為助手解決跨學科實際項目問題,通過人機協同強化學生職業實踐能力,形成技術執行-問題解決的雙向能力進階。
1.2.2跨學科思維的深度激活
實訓教學是高職教育培養學生復合型職業技能的重要途徑。在高職院校實訓教學中,多模態教學通過真實場景(如智能工廠數字孿生)整合三維建模、工程設計與數據分析,推動學生從單一知識吸收轉向綜合問題求解。例如:在機械零部件制作實訓項目中,學生運用Blender軟件完成零件三維建模后,通過Unity引擎將模型嵌人數字孿生系統,實時采集設備運行參數并運用Python進行工藝優化分析,最終形成包含結構設計圖、工藝流程圖和能效分析報告的綜合解決方案。AIGC技術助力學生提高三維建模、代碼編寫、數據分析的完成效率。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高職實訓教學,學生突破傳統單項技能訓練的局限,在跨技術模塊的協同作業中理解工業生產的系統性邏輯,實現從“知識碎片化吸收”到“復雜問題結構化求解”的認知躍遷。
在高職語文、公共藝術等人文素養課程中,以AR技術為支撐的經典場景建構,將語文課中的文學意象、公共藝術課中的美學體驗轉化為可感知、可交互的數字化情境。學生操作AR技術搭建的經典作品場景,將抽象的人文思想理解過程轉化為身臨其境的數字化交互過程,這種多模態認知過程激活了“具身認知”機制,使抽象的人文精神通過視覺沉浸、聽覺喚醒、觸覺交互的多元通道實現意義建構;更重要的是,文科思維與工科思維在跨課程實踐中形成技術應用的靈感碰撞,深度激發了高職學生跨學科創新思維。
1.2.3倫理認知與責任意識的強化
在AIGC技術重塑教育生態的進程中,其雙刃劍效應日益凸顯。盡管該技術通過自動化內容生成、個性化學習推薦等創新機制,顯著提升了知識傳播效率與學習體驗的靈活性,但技術底層邏輯的復雜性與訓練數據的局限性,使其在教育應用中暴露出多重風險。以模型幻覺問題為例,大語言模型在處理專業領域知識時可能生成看似合理卻違背科學原理的內容。此類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若學生不加甄別地接受,將導致知識體系的結構性偏差。算法偏見的隱蔽性危害更值得警惕,訓練數據中隱含的社會刻板印象(如性別職業偏好、地域文化偏見)可能通過算法編碼滲透至教學內容,例如智能寫作系統在生成職業規劃建議時,對女性學生默認推薦護理、幼教等傳統職業方向,而對男性學生優先推送工程、編程等職業路徑,這種無意識的價值扭曲固化認知偏見,背離教育公平原則。
垂直領域的適配性困境則突出了技術普適性與職業教育專業性的矛盾。在高職院校智能制造、精密儀器檢測等對實操精度要求極高的專業教學中,AIGC生成的工藝流程圖可能因缺乏行業最新標準數據支撐而誤導學生。在教育場景中,數據隱私風險存在較大風險,比如:學生在使用智能學習平臺時,其學習行為數據、心理測評結果等敏感信息可能通過算法漏洞被濫用。針對AIGC技術應用存在的問題,教師首先應發揮專業特長承擔技術解蔽者角色,例如:軟件開發專業教師在教學中引入“算法透明化”案例剖析,拆解聊天機器人的訓練數據構成,展示偏見生成的邏輯原理,引導學生建立科學審慎的技術觀。此外,通過創設沉浸式模擬場景,將抽象的倫理問題轉化為可操作的決策任務,比如:在網絡專業數據隱私保護教學中,設計“醫院信息系統權限管理”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模擬數據泄露事件中掌握加密技術應用與責任追溯流程。在職業情景技術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須權衡技術效益與社會風險形成職業倫理決策,學生從技術被動使用者轉變為負責任的技術共治者,從而強化學生的倫理認知和責任意識。
1.2.4個性化學習效能的優化
在數智教育生態中,多模態學習數據的智能應用正重塑個性化育人模式。在線下學習過程中,依托智能感知終端(如課堂麥克風陣列、實訓行為攝像頭),系統實時采集對話音頻情感特征(如語速波動反映理解難點)項目操作時序數據(如數控機床參數設置耗時)等多模態信息。這些多模態教育數據經過平臺數據分析為動態生成個性化資源包提供底層支撐。通過算法挖掘學習者和資源的關聯關系,能夠實現學習者和資源之間的精準匹配。高職學生在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智慧職教等平臺上開展個性化線上學習。學生可借助智能體推薦個性化學習資源包,規劃其課程學習路徑,提升模塊化知識建構效率。此外,整合學生競賽獲獎、學科成績、網絡平臺學習等多源數據,構建含專業技能、協作創新、職業倫理的立體模型,形成學生數字畫像,促進學生技術應用、協作創新等素養發展,教師端雷達圖可精準定位學生素養發展短板,實現靶向干預。人工智能技術為高職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技術和環境的支持,既打破“一刀切”教學局限,又為學生提供可追溯的成長軌跡參照,在技術效率與教育溫度的平衡中,優化學生個性化學習效能,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學習基礎上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1.2.5產教協同生態的構建
在高等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工學結合”的育人理念依托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走向深入發展。校企協同搭建的多模態實訓平臺,突破傳統實訓“場景失真、標準滯后”的瓶頸,借助AI技術學生實現職業場景的無縫銜接,譬如在智能工廠數字孿生場景中,學生以“準工程師”身份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學生在虛擬調試、故障診斷等任務中掌握產業一線標準,培養數據驅動的工程思維;在AR人文場景中,技術作為認知工具幫助學生穿透文化符號的表層,抵達精神內核的深層理解。這種雙向賦能不僅打破了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壁壘,更在技術應用與價值塑造的同頻共振中,為高職學生構建起適應產業升級需求的“知識-能力-素養”一體化發展框架。另一方面,構建跨模態知識圖譜,支持學生持續更新技術認知,幫助學生適應智能制造領域技能快速迭代節奏,為將來產業發展儲備高技能人才。
2AIGC技術驅動高職數智素養教育實踐路徑探索
以AIGC技術的發展為契機,高職院校可倡導教師以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學習場景和學習評價為切入點,設計數智環境下的教學方案;從多模態資源創建、多模態互動設計、虛擬融合場景創設、多元評價生成4個方向將提升學生數智素養和數字職業技能活動融入日常教育教學實踐。
2.1基于學習內容創建多模態資源
在數字化學習場景中,基于學習內容創建多模態資源是提升知識傳遞效率與學習者參與度的重要方式。AIGC技術打破了單一文字輸出的局限,通過整合文本、圖像、視頻、音頻、動畫、3D模型等多種媒介形式,構建立體化的知識呈現體系,有利于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對相關知識內容的興趣,引導學生理解和聯想。在語言類學習內容中,可將生詞文本與實景圖片結合,搭配真人發音音頻和例句視頻,幫助學習者從視覺、聽覺等多維度理解詞匯應用場景;針對理工科抽象的科學概念,則可通過動態3D動畫拆解原理邏輯,輔以教師講解視頻和互動圖文練習題,讓復雜知識直觀化;對于職業實操技能訓練課程,尤其是高耗材費用、高操作危險、難再現過程和復雜場景等實訓,依托AIGC技術構建虛擬現實作業資源,全面、完整呈現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下的基本操作,促進學生數智素養和職業實操技能的雙提升。
2.2基于學習過程設計多模態互動
學習活動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學習活動中討論、小組合作、提問等互動對學生知識建構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相對于傳統的互動設計,融入AIGC技術的課堂學習互動設計呈現形式更加豐富,互動主體從師-生二元主體轉換為師-生-機三元主體,通過師生、生生、機生等多邊互動,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進一步推動學生知識意義建構過程。例如:在焊接實訓課程中,可借助焊接虛擬仿真平臺設置實操操作步驟虛擬訓練項目,學生通過與平臺的交互完成基礎的操作步驟訓練,對于復雜的實訓問題則通過師生、生生交互解決。在公共藝術色彩搭配講解中,設計學生現場操作AI文生圖模型,通過調整提示詞,實時展現不同色相衣服搭配,加深學生對色彩搭配的直觀感受。在三維模型制作課程中,通過AIGC技術將自然語言轉化代碼,能夠迅速實現對三維模型生成和其復雜動畫制作,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通過AIGC技術與學習過程的深人融合,學生參與思考、交互生成、平臺實時評價、教師點評、小組協作討論等多種形式的具身交互活動,學習者從“被動接收”轉向“主動建構”,獲得立體化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習成就感,始終堅持在做中學,為職業技能與數智素養的同步發展奠定基礎。
2.3基于人工智能創設虛實融合場景
生成式人工智能通過一體化的生成能力,全方位聯通、融通與貫通各類教學場景,形塑虛實共生、無縫銜接的立體化教學情景,有助于發揮教學場景的情境效應[9]。職業院校可運用虛擬仿真教學平臺,整合學校實訓室、實習實訓基地、相關企業等資源,搭建虛實融合的數智化教學場景,互融虛擬現實資源與職業專業課程資源。AIGC技術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數字化資源和平臺,支撐教師個性化、創造性運用精品教學資源。在學生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教師依據學習目標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尤其是在職業技能訓練課程中,通過運用AIGC創設的職業教學場景,教師可以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基于仿真實踐場景的學習,解決職業教育實訓困難的問題,拓展教學時空[10]。將高職學校實際實訓場景和以AIGC為支撐的虛擬職業場景融合起來,延伸了職業場景的范圍。在虛實融合場景下,教師組織學生運用專業教學資源開展沉浸式職業技能訓練,為高職學生應對數智時代職業技能新挑戰提供支持。
2.4融入教學目標生成多元評價
得益于智慧校園建設的不斷推進以及大數據、大模型、大算力的底層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對跨場域、多平臺的教學場景進行多元數據采集、智能量化分析和可視化報告生成,實現可視化過程敘事[1]對于線上學習,通過收集學生觀看慕課時長、視頻交互次數、在線測試成績、參與線上互動等數據,使用AIGC技術分析數據,為學生學習過程評價提供依據。在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過程中,教師組織頭腦風暴、討論、小組匯報等課堂活動。學生可運用AIGC技術支持的DeepSeek、Kimi、即夢等數字工具制作數字作品,學生將PPT、思維導圖、視頻等小組作品提交、共享到智慧職教等App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小組互評。小組成員分工協作,搜集資料、制作作品、匯報講解。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承擔不同任務、扮演不同角色。這可以促進高職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發展。針對不同能力水平設置差異化評價指標,教師借助AIGC技術可以對不同能力水平學生進行分層評價。每個學生都盡力達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對照對應層級的評價和反饋,能夠進一步規劃學習路徑和策略,實現學習效果最大化。
3結語
本研究以AIGC技術如何驅動高職學生數智素養教育為研究問題,探討了高職學生數智素養的技術應用、思維發展、倫理與社會3個模塊的內涵,明晰了其產教融合導向、動態適應性和終身學習3個典型特征,在此基礎上剖析了AIGC技術驅動高職數智素養教育的邏輯進路,提出基于學習內容的創建多模態資源、基于學習過程的設計多模態互動、基于人工智能創設虛實融合場景、融入教學目標生成多元評價4個方向的高職數智素養教育實踐路徑,為高職學生數智素養教育實踐提供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杜修平,王崟羽,陳子堯.AIGC賦能“中文 + 職業教育”資源智能生成與質量進化:內涵、機理與模式構建[J].電化教育研究,2024(5):121-128.
[2]丁繼紅,郭麗媛,張文軒,等.基于AHP-BPNN方法的高校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指標體系構建[J].遠程教育雜志,2025(1):46-56.
[3]教育部.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EB/OL].(2025-04-11)[2025-05-02].https://www. 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504/content_7019045.htm.
[4]焦建利,陳婷.大型語言模型賦能英語教學:四個場景[J].外語電化教學,2023(2):12-17,106.
[5]毛剛,龍周萍,李菲茗.AIGC環境下學習者數字創作實踐特征與學習體驗調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4(10):79-85.
[6]吳軍其,張萌萌,吳飛燕,等.AIGC支持下“雙師課堂”協作學習范式構建及應用[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4(6) :93-101,111.
[7]萬力勇,杜靜,熊若欣.人機共創:基于AIGC的數字化教育資源開發新范式[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3(5) :12-21.
[8]孫善學.職業教育教師數智素養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5(5):87-96.
[9]于祥成,楊莉.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圖景、風險及進路[EB/OL].(2025-04-27)[2025-05-1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792.G4.20250425.1744.002.html.
[10]江玉梅,邢西深,佟元之.2.0時代的職業教育信息化現狀、問題與發展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0(7):119-124.
[11]陳隆升.數智化時代分布式動態學情測評范式轉型與路徑建構[J].開放教育研究,2025(1):110-118.
(編輯 王永超)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advancementof educational digitizationandtherapiddevelopmentof generativeartificial intellgencetechnology,digitalintellgence literacyhasbecomeanessentialabilityforpeople’sdailyworkandlife.As future high-skilledtalentsand master craftsmenof thecountry,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urgentlyneed to masterand be proficient inthenew generationof digital technologies.AIGC technologycanpromote the systematic improvementof students’technical Applicationabilities,deplyactivate their interdisciplinarythinking,strengthen their ethical cognition and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optimize the personalized learning eficiencyof learners,and thereby build a collaborative ecosystem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Based on AIGC technology,this paper proposes four practical paths fordigital inteligenceliteracy educationin vocational colleges:multi-modal resource creation basedonlearning content,multi-modal interaction design basedon the learning process,virtual-real fusion scene creation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d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generation integrated with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words:artificial intellgence;AIGC;vocational education;digital intelligence literacy;multi-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