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坐落在一個邊境城市——虎林市。在虎林市有一個名為“虎頭”的鎮,可以說是家鄉最著名的旅游景點。群山之中蜿蜒著一條烏蘇里江,它從這里向北流至撫遠最東端,在境外與黑龍江合流,最終流入太平洋,虎頭鎮是它的起點。烏蘇里江是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江,而虎頭地下要塞就被“藏”在烏蘇里江畔的密林深處。
虎頭要塞是侵華日軍為長期霸占中國并進攻蘇聯,于1934—1939年間強迫數十萬中國勞工秘密修筑的永久性軍事工事。要塞正面寬達12公里,縱深30公里,地上軍用機場、大型火炮陣地密布;地下結構復雜,設施完備。虎頭要塞工程浩大,素有“東方馬其諾防線”之稱。1945年8月8日,蘇軍出兵東北,8月15日日軍投降。位于虎頭要塞的日本守軍因通訊原因拒降,蘇軍與抗聯部隊經過持續11天戰斗,于8月26日攻克要塞,全殲日軍。現如今,虎頭要塞已經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在虎頭要塞的紀念廣場,矗立著八位抗日英雄的全身塑像,分別是李兆麟、李杜、王一知、周保中、李一平、陳榮久、金日成、李延祿。他們是1933—1945年間東北抗聯及抗日武裝的杰出領導者。沿著參觀路線,我們來到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博物館,博物館一層展廳主要展出“東北淪陷,日偽治下的虎頭鎮要塞概貌”。往下走就來到了日軍當時修建的地下要塞,這里的環境陰暗潮濕,數不清的路口錯綜復雜,宛如迷宮。在這里能清楚地看到日軍當時的生活環境:浴室、食堂、彈藥庫、發電站、醫院、指揮室等設施一應俱全,有的可以進出汽車,有的配有飛機庫。這是日本軍國主義戰爭的罪證,時刻提醒我們要牢記歷史。
在回家的路上,我透過車窗望著那處抗日英雄全身塑像,用手機拍照發在了朋友圈置頂,配文:“在烽煙四起的歲月里,你們用熱血書寫忠誠之歌。”
偉大抗戰精神需要我們世代傳承下去,讓那些用生命書寫的忠誠與勇敢,永遠在新時代的奮斗里閃耀光芒!
作者單位:牡丹江大學
(編輯·牟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