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5)21-0097-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頒布之后,“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的主流趨勢.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堅持學生的絕對核心位置,基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需求,設置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科學組織教學.“生長型”課堂契合新時代教學要求,是一種“以學生為本、以關鍵問題為核心、以啟智和增能為過程、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新型教學理念.鑒于此,初中物理教師必須順應學生的成長發展規律,基于學生已有的發展起點,結合教學內容,積極探索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路徑,使學生在物理課堂中獲得知識、經驗、思維、能力、品質等綜合素養.
1 初中物理“生長型”課堂概述
1. 1 “生長型”課堂內涵
“生長”這一概念來源于生物學,原意是在特定條件下生物體出現的數量或體積增加、功能完善、能量積累等現象.之后,“生長”這一概念逐漸引人教育領域中.20世紀初,教育家杜威在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教育即生長”的觀點,認為教育過程并非只是知識的灌輸過程,而是遵循兒童的生長規律,通過改善外界環境,使其自發、主動地成長.可以說,在生長教育模式下,學生如同一粒種子,教師負責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包括施肥、修剪等,使其自發、自由、自然地生長.從這一角度來說,“生長型”課堂是一種生本性課堂,教師基于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其提供平臺和空間,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使得學生在思考探究、思維碰撞和實驗操作中獲得知識、經驗、思維、能力、品質等素養全方位發展.與傳統的課堂不同,“生長型”課堂契合新課標要求,屬于生本性課堂,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在“生長型”課堂中,教學目標不再局限于知識與技能,而是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科素養發展.另外,在“生長型”課堂中,教師能夠精準把握學生的“生長點”,并由此設計教學方案,使得學生在問題或任務的引領下,獲得綜合性發展[1].
1. 2 構建“生長型”課堂的價值
“生長型”課堂契合物理新課標要求,更加關注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發展.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有助于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雖然新課改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但部分教師依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致使物理課堂教學低效化.鑒于此,在“生長型\"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緊緊圍繞學生展開教學,其教學觀、師生觀、教育觀也隨之發生變化.其次,有助于改變教學方式.以往的初中物理課堂堪稱“中考加工廠”,學生是制造出來的“刷題機器”,只關注知識點和考試技能的提升.而在“生長型”課堂中,課堂成為學生探究、創造的平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交流碰撞、實驗操作等活動,自主建構知識,促進思維和能力的發展.可以說,在“生長型”物理課堂中,給學生創造了新鮮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以知識探究者的身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最后,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傳統的“講解灌輸”物理課堂中,學生的學習始終停留在淺層,難以獲得綜合性發展.而在“生長型”物理課堂中,教師聚焦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為其設計不同的課堂探究活動,使得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合作探究中促進物理知識的內化、思維和能力的全面發展,真正提升了學生的物理學習效果.
2初中物理\"生長型”課堂的構建路徑研究
2.1基于認知沖突情境促進生長
認知沖突理論認為,人在學習的時候,一旦新知識和自身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現矛盾,就會在這一矛盾的推動下主動優化自身的認知結構,繼而完成新知識的學習.因此,在構建初中物理“生長型”課堂時,教師應充分利用認知沖突情境,帶領學生走進沖突,使得學生在認知沖突情境中順利進入新知識的學習2.例如,在“長度與時間的測量”中“測量標準”的“生長型”課堂中,教師首先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一幅棋盤畫作(如圖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并思考:這幅棋盤畫得怎么樣?哪里不夠好?學生經過觀察之后,統一認為“棋盤線條畫的不夠直”.針對這一答案,教師并未給出正面回應,而是借助鼠標,去掉棋盤中的黑白點(如圖2),再次提問:是不是沒有畫直?學生在教師的操作中,對之前的答案產生了懷疑.此時,教師通過目測的方式,對課桌的長寬高進行測量,并提出問題:如何證實自己的目測結果?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紛紛給出答案:
用手掌、書本等進行丈量.之后,教師又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古代各個國家有關長度的標準.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了認知沖突情境,在學生驚訝之時告訴他們:很多時候,眼見不一定為實.這主要是因為眼晴也會被蒙蔽,需要借助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測量工具才能獲得精準的答案.同時,學生在認知沖突情境中,經歷了體驗感悟、發現問題等過程,進而在認知沖突的基礎上,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學生即可自然而然進人到“測量標準”的學習中.
圖1棋盤示意圖

圖2去掉黑白點的棋盤示意圖

2.2 基于問題探究促進生長
問題是引領學生參與課堂、開展探究的關鍵,也是引領學生深度思考、促使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為學生構建“生長型”課堂時,問題是當之無愧的靈魂,可促使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拾級而上,最終在感知、思考、感悟中理解并掌握知識、發展思維、提升能力,最終獲得綜合性生長.例如,在“認識浮力”的“生長型\"課堂中,可借助問題鏈教學模式引領學生建構浮力概念.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首先為學生展示“遼寧號”航母停在碼頭上的場景.在此基礎上,為學生設計問題:航母為什么能夠浮在海面上?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為什么茶杯能夠靜止在桌面上而掉不下去?漂浮的航母在水面上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施力物體是什么?為什么航母能夠保持靜止而不會沉下去?這幾個問題聚焦浮力概念,以學生實際生活中常見的情境切入,科學設置問題,使得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經歷問題思考、探究和解決等過程,最終對浮力概念形成深刻理解.同時,學生在問題引領下建構物理概念的過程中,也促進了高階思維、綜合能力的發展,真正實現了學生的自由、自然和自主成長.
2.3 基于生活場景促進生長
物理學科知識的生長離不開生活的“土壤”,這主要是因為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物理現象,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素材,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養分,同時,也是物理知識實踐的場所,是落實學生學以致用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構建“生長型”課堂時,必須立足于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將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引入到課堂中,或將物理知識搬到生活中展開教學,使得學生在生活場景的輔助下,完成物理知識、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能力的自然生長[3].例如,在“家庭用電”的“生長型”物理課堂中,教師基于學生熟悉的生活,為其布置實踐性任務:(1)放學后,在父母的配合下,對家庭中的電路展開檢查,看看家中是否存在不安全用電的現象?存在哪些安全隱患?(2)如果燈泡突然不亮,應該如何檢查和維修?(3)針對家中所使用的空調,如何測出其耗電量?在聯系實際生活的物理教學中,將學生的學習引領到更高層次中,促進了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同時,學生在聯系實際生活的教學過程中,也實現了物理學科素養的自然、主動生長.
2.4基于自主學習促進生長
“生長型”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自主生長,契合新課標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要求.因此,教師在構建物理“生長型”課堂時,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科學設置自主學習方案,使得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生長與發展.例如,在“聲音的特征”的“生長型”物理課堂中,教師聚焦本節課教學重難點,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為學生設置預習目標.在此基礎上,又為學生設計三項自主學習任務:(1)自讀教材內容,明確聲音的三要素,掌握響度大小和振幅、距離之間的關系,明確音調高低和頻率之間的關系;(2)結合所學內容,解決教師所設置的問題;(3)自主反思,說一說你通過自主學習掌握到了什么知識?發現了什么問題?做好記錄,并在課堂上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如此,在學習任務的引導下,明確了自主學習的方向,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通過真切地思考、探究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契合“生長型”課堂的教學要求.
2.5 基于評價反思內化促進生長
評價反思是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形成清晰自我認知、完善自我的根據,是學生自我生長的關鍵.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在構建“生長型”課堂時,應認真貫徹物理新課標要求,基于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帶領學生積極開展反思和評價活動.首先,在教學完成之后,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這一方式,整理、總結所學物理知識.之后在班級內展開交流,使學生在相互交流、完善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查漏補缺.其次,教師應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評價中,讓學生在自我評價、相互評價中進行反思,在反思中明確知識建構、思維發展、能力提升、品質形成等情況.同時,學生在評價反思中,還應精準發現自身和其他學生之間的差距,進而促使其在取長補短中獲得自我發展.最后,在“生長型”物理課堂中,教師還應為學生設計一些增值評價的內容,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每一次成長、每一點進步,充分肯定并激勵,使得學生在被肯定中提升學習自信心[4].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長型”課堂契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其更加關注學生自由、自主和自然成長,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鑒于此,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要及時變革傳統的教學觀念,基于認知沖突情境、問題探究、生活場景、自主學習和評價反思等活動,使得學生在物理課堂學習中獲得知識、思維、能力、品質等維度的成長與發展,真正落實物理新課標下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高千軍.淺談初中物理“生長型”課堂的有效構建[J].學周刊,2024(27):52-54.
[2]崔雪.初中物理生長型課堂的構建路徑探析[J].吉林教育,2023(33):53-55.
[3]吳志明.“生長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以“長度的測量”為例[J].江蘇教育,2021(20) :53 -56.
[4]陳平.初中物理“生長性教學”的實踐建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9,48(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