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U445. 54+3 文獻標識碼:A DOl:10.13282/j.cnki.wccst.2025.04.037
文章編號:1673-4874(2025)04-0134-04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國家基礎建設事業的快速發展,工程施工面臨的環境愈加復雜,現代化橋梁建設經常面臨著一系列挑戰[1-2]。承臺作為基礎支撐結構的關鍵部分,如何確保其高質量施工尤為重要。特別是在承臺選址位于河床深處,遠離水面與岸邊,且河床以硬質巖石為主的特殊環境,傳統長臂挖掘機因作業范圍受限而無法有效實施挖掘,此時深水鉆孔爆破技術便成為承臺基坑開挖的首選[3]。受水下視野受限及作業安全風險高等因素影響,水下深基坑爆破相較于陸上爆破,面臨諸多挑戰[4],如爆破區域地形難以精確測量、人工測量誤差大、爆破作業質量控制復雜等[5-6],這些都對深水爆破施工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針對上述問題,S514南寧江西至壇洛公路No1標段經過技術研究和探討,最終通過采用智能化無人測量裝置,對水下地形進行全過程、全周期量測,結合Surfer3D可視化技術將水下地形數據轉化為三維模型,用以指導、輔助爆破參數精細化設計及動態優化,達到了深水基坑的精細化爆破開挖的目的。
1 工程概況
擬建中楞左江大橋位于市西鄉塘區壇洛鎮上中村附近,于縣道X005中楞渡渡口上游約650m處,路線 1×7+720 處跨越左江,橋梁起止樁號為 1×7+375~ 18+065 。通航標準為內河Ⅱ級航道,最高通航水位為5% 洪水位83.67m,設計洪水頻率為1/100。施工水位根據上中左江特大橋兩階段初步設計圖取橋址處5年一遇洪水位76. 60m (201??2?"主墩承臺尺寸為18 3m×18m ,原河床線水深為 8~16m ,炸礁后常水位水深為 16.5~16.8m ,擬采用雙壁鋼圍堰施工。本方案設計基坑爆破范圍為22 m× 22m ,基坑周邊按 1:1 放坡。考慮到放坡寬度, $\harpoonleft$ 主墩爆破范圍設計為27.48 m×27.48m;2?"主墩爆破范圍設計為33. 82m×33.82m. 。鑒于圍堰封底混凝土厚度為2.8m ,因此爆破底標高控制在距離承臺底標高2.8m位置,即59.2m處。
圖11#~2#主墩承臺基坑斷面圖
圖2爆破區域平面圖

2 工程地質概況
根據地質勘查及鉆探揭示, 1?,2? 主墩場地地層主要為第四系沖洪積土層,二疊系下統茅口組灰巖,地層分述如下:
(1)沖洪積土。 ① 粉質黏土,灰褐色,流塑,含有機質,有腥臭味,夾 10%~30% 細砂。該層在主要分布于1? 主墩和 2? 主墩范圍內,厚 0.5~2m : ② 粉質黏土,灰褐色,可塑,主要成分為黏粒,含少量細砂及角礫。該層主要分布于 2? 主墩范圍內,厚1. 50~5.50m,
(2)二疊系下統茅口組灰巖。 ① 中風化角礫狀灰巖(鈣質膠結),灰白色,角礫狀結構,中厚層狀構造,角礫成分單一,主要為灰巖,大小不等,厚度一般為 1~5cm ,節理面偶見鐵錳質侵染,膠結較好,取芯多呈塊狀,少量柱狀。 ② 中風化白云質灰巖,灰白色,具有隱晶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明顯,裂隙稍發育,局部有溶蝕現象,裂隙多為方解石脈閉合充填,整體巖質堅硬,巖體完整性較好,巖芯以短柱狀和柱狀為主。
3 工藝原理
Surfer3D軟件主要基于空間插值算法與格網化技術,通過離散點數據構建規則化三維模型,實現水下地形可視化。其核心原理包括:
(1)等值線生成。利用反距離加權法、克里格法等數學模型,對離散點數據進行插值,生成連續光滑的等值線或曲面。
(2)格網化處理。將不規則分布的數據點轉換為規則網格數據,如最小曲率法優化曲面平滑性,改進謝別德法降低數據噪聲干擾等。
(3)三維建模。基于網格數據構建3DSurfaceMap和3DWireframeMap,結合坐標系統轉換(如西安80、CGCS2000)實現水下地形可視化。
4施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4.1施工前準備
施工前準備工作主要包括:確定測量時段;確定布線方式;確定測量密度。
(1)確定測量時段。針對施工環節關鍵節點,如開挖前基準地形、覆蓋層開挖后地形、爆破效果評估地形測量及爆后驗收等常規時段,確保能夠全面、及時地收集各關鍵節點的數據,為施工過程爆破參數調整提供可靠數據支持。
(2)確定布線方式。項目采用網格化均勻布線方式為主導,重點部位采用減少測量點距離、增加測量次數、提高測深儀器頻率和信號發射強度的方法。
(3)確定測量密度。針對水下落差起伏大、巖石分布不均、存在地質斷層等情況,選用高等級擋位,根據實際情況手動增加測量密度,以獲取詳細的測量數據。
4.2開挖前水下地形測繪
(1)開挖前水下地形測量。開挖前水下地形測量依據規劃好的布線方式和相關參數,通過高精度的測深儀、聲吶等設備獲取水深、水底地形起伏等信息。
(2)三維建模。利用采集的水下地形實測數據,根據數據的分布特點和精度要求,通過采用Surfer3D可視化建模功能,將地形曲面轉化為高精度的三維地形模型,實現水下地形可視化。三維地形模型如圖3所示。
圖3開挖前爆破區域水下地形云圖

4.3覆蓋層開挖及地形測繪
(1)確定開挖范圍和深度。根據設計要求,明確覆蓋層的開挖范圍;設計給定的開挖底標高,應結合現場測量數據、爆破目標和巖石特性計算得出的理論超深值,在開挖過程中,根據現場實際做細微調整。
(2)開挖設備選型。充分考慮現場施工條件,結合現有設備性能和經濟性要求進行選擇(表1)。
表1開挖設備配置表

(3)開挖及過程監控。安排專人密切關注開挖進度,對比開挖進度與計劃是否相符,進行動態調整。嚴格監控開挖質量,定期對開挖深度、坡度等進行測量檢查,確保開挖深度符合設計要求,避免超、欠挖現象。
(4)三維建模。依據預先規劃的測量時段、布線方式和測量密度開展測量工作。重點關注開挖邊界、深度及地質條件變化明顯等特殊區域,增加測點密度,以獲取詳細地形數據,最后基于Surfer3D軟件實現地形三維可視化建模,如圖4所示。
圖4開挖后爆破區域水下地形云圖

4.4爆破參數設計、試爆及優化
(1)爆破參數設計。根據爆破區域的大小、形狀和巖石分布情況確定合理網孔間距和排距,確保炸藥爆炸能量在巖石中均勻分布,實現更好的破碎效果。具體網孔參數可按如下數據確定:
孔距:鉆機船固定架間距為2.5m,故孔距取 2.5m0
排距:堅硬巖石選用 1.5m ,軟弱結構或不易于成孔層選 2.0m 9
分層厚度:根據周邊構建筑物對振動速度的要求、巖石水下裝運效率、巖石厚度等綜合考慮,水下深孔爆破分層厚度6m以內爆破效果最佳;鉆孔超深取 1.5~2m 巖石硬度大,則取大值。
裝藥系數:根據巖石硬度、裂隙發育等因素確定。硬度較大巖石,需適當提高裝藥系數,以保證炸藥能量足以破碎巖石;對于裂隙較多的巖石,需謹慎調整裝藥系數,避免過度爆破。
裝藥間隔長度: 0.3~0.6m ;孔間間隔:103ms;孔內間隔:47 ms。
爆破振動安全允許距離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 R —一爆破振動安全允許距離/m;
K 一爆破點至保護對象間地形、地質相關系數,按表“有關的系數 K 和衰減指數 α 值\"選??;
V? 一保護對象所在地質點振動安全允許速度/ (cm?s-1) ;
Q 一最大單段藥量/kg;
α 1 衰減指數。
單孔裝藥量可根據《水運工程爆破技術規范》(JTS204一2023)進行計算:
Q=q0×a×b×H
式中: q0 一 -水下爆破單位炸藥消耗量/ (kg?m-3) 。根據巖石特性及類似工程經驗,結合巖層厚薄, q0 取 1.0~1.2kg/m3 :
a、b- 一鉆孔的孔距、排距/m;
H0 一設計爆巖層厚度/m,即開挖巖層厚度與計算超深值之和。
水下裝藥量還應考慮:裝藥量應達到鉆孔深度的75% ;在巖層較薄處,適當增加裝藥量以減少超深;若孔深 ≥5 m時,采用間隔裝藥,間隔長度取0. 5mc 以1主墩承臺為例,各炮孔裝藥量計算如表2所示。
表2單孔裝藥量計算表

(2)試爆。根據以上設計參數進行試爆,若爆破振動控制得當,開挖塊度適合挖泥船裝運,可用于指導后續爆破施工;否則應進行爆破參數優化。
(3)爆破參數優化。根據試爆結果和開挖情況進行參數調整,包括據水深調整防水炸藥類型、排距、裝藥系數、孔內及孔間間隔時間;結合爆破振動監測值與理論值對比,優化最大單段藥量,實現安全、高效、經濟的爆破總體目標。
4.5水下爆破施工
水下爆破施工工藝為:鉆孔 $$ 裝藥 $$ 連線 $$ 警戒 $$ 起爆 $$ 清渣 $$ 地形測繪及三維建模。
(1)鉆孔。選用合適的鉆機船,搭載雙GPS測量定位系統,按照設計參數進行鉆孔,確??孜粶蚀_,鉆孔深度符合要求。在鉆孔過程中,注意保持孔壁穩定,特別是在地質條件較差、巖石裂隙較多的區域需保證鉆孔質量。
(2)裝藥。根據設計裝藥結構,采用竹條綁扎固定、沙袋間隔等方式將炸藥裝入炮孔,應注意裝藥密度和裝藥長度,采用間隔裝藥要保證間隔均勻。
(3)連線。孔內使用數碼雷管將其與裝藥結構及起爆線路正確連接,確保雷管能夠在預定時間起爆;根據炮孔分布和起爆順序,將各炮孔起爆線路按順序連接至母線,在連線過程中,逐一檢查連接點,確保連接牢固,避免出現漏接、錯接情況發生。
(4)警戒。在爆破區域周圍設置警戒范圍,分為水上警戒和岸上警戒兩部分。確保水下船只、岸上人員及建筑物在爆破飛石、沖擊波范圍之外;警戒區應設置明顯警戒標志,通過廣播、對講機等方式,警示附近人員、船舶在規定時間內遠離爆破區域。
(5)起爆。在確認爆破網路連接無誤,各警戒點警戒到位后,由專業爆破工程師對整個起爆網路的進行導通性測試,確認無誤后正式起爆。
(6)清渣。由于基坑開挖范圍較小,無須分段開挖施工。本項目采用抓斗挖泥船分條、分層縱挖式挖泥的施工工藝,邊坡按 1:1 設計清挖,并進行分層階梯開挖。開挖每層時,遵循“下超上欠,超欠平衡”的原則,依據設計斷面規范,實施不同寬度的開挖作業。初步開挖后,邊坡呈現鋸齒狀形態,而未被挖掘的部分在施工過程中受到擾動,最終在重力效應下自然坍塌,形成所需的邊坡。
(7)三維建模。爆破清渣后,對承臺基坑地形進行測量,根據預先規劃的測量路線和測點密度操作。對采集的原始數據實行嚴格的質量檢查與校核,剔除因測量誤差或設備干擾導致的異常數據,確保數據準確性,并基于Surfer3D軟件實現地形三維可視化建模,如圖5所示。
圖5爆破清渣后基坑區域水下地形云圖

4.6爆破振動監測
在施工區域周邊構建筑物關鍵位置布設測振點,采用高精度振動監測儀實時監測爆破振動峰值加速度。測振點安裝要牢固可靠,確保在爆破振動過程中不會發生松動或脫落。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初步篩選和預處理,去除異常數據,為后續的數據分析、爆破參數優化提供高質量數據支撐。
該區域建筑物允許振動閾值為 2.5cm/s2 ,經監測,爆破振動峰值加速度均在安全范圍。同時利用頻譜分析儀,分析振動頻率,未發現與周邊建筑固有頻率相近情況,排除共振風險。
4.7爆破效果評估
爆破后觀察開挖情況,巖石破碎均勻、塊度適中,完全符合運輸和施工的各項要求;同時,地形坡度合理,平整度達標,爆破效果良好。針對局部巖石破碎不理想的情況,重新調整了該區域炸藥裝藥結構,合理分布裝藥密度,同時依據振動頻率分析,微調微差起爆時間,爆破效果顯著改善。經建設、監理、施工單位共同驗收,爆破效果符合設計與安全規范要求。
4.8清理整平后掃床驗收
爆破完成后,將基坑石渣清除和水下平整后進行掃床驗收。使用專業掃床設備全面檢查爆破區域,查看有無突出礁石、廢渣,重點檢測水下地形平整度、邊坡等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水下爆破開挖基槽應每5m檢測1個斷面,且 ?3 個斷面;每個斷面 1~2m 應測1個點,檢查方法可采用測深儀或測深水礦檢查;當空間受限時,可采用水下加密測量方法進行檢查,并在交工驗收資料中注明。
經全面檢測,確認水下基坑內無淺點,地形平整度優異,邊坡也完全符合設計要求。項目順利通過驗收,各項指標均達標,為承臺的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保障了橋梁工程的順利推進。
5結語
本文通過采用無人測量裝置,結合Surfer3D可視化建模技術,實現了主墩承臺基坑爆破參數設計的動態優化,克服了深水爆破無法直觀觀測地形,測量精度低,質量控制難度大,無法采用挖掘機械開挖等技術難題。在保證爆破目標的前提下,優化了炸藥用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實現了深水基坑精細化爆破施工目標,保障了爆破區域周邊構建筑物安全,對類似深水爆破作業具有較大參考與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水生.橋梁施工中的地質挑戰與對策[J」.工程與建設,2023,37(6):1795-1796,1827.
[2]《中國公路學報》編輯部.中國橋梁工程學術研究綜述·2024[J].中國公路學報,2024,37(12):1-160.
[3]趙根,陸少鋒,楊招偉,等.水下鉆孔爆破技術新發展[J].工程爆破,2024,30(5):102-111.
[4]李春軍,吳立,李紅勇,等.不同水深條件下水下鉆孔爆破破巖機理研究[J].爆破,2015,32(4):123-127.
[5]呂圣華.航道整治疏浚工程炸礁工后檢測方法分析[J].珠江水運,2023(2):67-69.
[6]李勇,洪劍,朱春春.航道整治工程掃測技術和方法探討[J].港工技術,2022,59(1):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