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0日, 在媒體的質詢下,河南省平頂山市聯合調查組7月16日晚就“魯山縣花費715萬元修建牛郎織女雕塑”一事發布最終調查處理通報。兩年前,網傳的該地牛郎織女雕塑照片引起網友質疑,直接推動了有關方面的調查。時隔兩年,當地才在追問下公布處理結果。在通報最后,還對通報不及時進行了致歉,感謝了媒體和網友的監督。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諸多事件都映襯出,網絡平臺在反腐斗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事件發生后,公眾轉發、評論,推動事件升溫并引發社會關注,倒逼相關部門介入調查;另一方面,網友參與調查,提供信息并結合公開信息提出質疑。
諸如廣東“北極鯰魚”事件,網友并未止步于情緒表達,而是自發挖掘線索:有人梳理其爺爺廣東省深圳市原交通局貨運管理分局局長鐘庚賜的任職經歷,有人比對公開信息發現其疑似違規經商痕跡。這些碎片化信息匯聚成強大的監督力量,最終推動紀檢監察機關介入,查出鐘庚賜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這個過程中,網友不僅是輿情的推動者,更是線索的挖掘者——這正是社會監督成熟的標志。
社會監督的新變化,對官方提出了更高要求:官方既要在輿情爆發時及時“接招”,快速響應、嚴謹調查;還要主動“搭臺”,構建長效溝通機制、重塑社會信任;更要學會借助社會監督的力量,將被動應對轉化為主動治理。
如今,公眾對這類事件的關切,不再止于“耳環值多少錢”“家里有多少資產”之類的八卦信息,而是關注“財富是否干凈”“公權力是否被濫用”這些涉及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當網絡平臺成為公眾參與監督的重要媒介,當網友能從炫富言論、高價飾品中捕捉到貪腐線索,社會監督順勢成為反腐斗爭的“民間前哨”。官方“接招”的核心,就是要尊重這份監督力量,用扎實的調查回應公眾對廉潔的期待,而非簡單以一紙通報終結討論。
縱觀近年來類似事件,黃楊鈿甜事件中對“公務員下海經商”的追問,“北極鯰魚”事件中對“官三代炫富”的憤怒,本質上都是群眾“要說法”的體現。此時官方更需要“搭臺”——搭建公開透明的溝通平臺、建立常態化的信息公開機制,讓公眾的期待有表達渠道、疑問有回應路徑,從根源上減少“猜疑—輿情—不信任”的惡性循環。
對有關部門而言,必須認識到社會監督從來不是“洪水猛獸”——對貪腐者,它是懸頂之劍;對為民者,它是助力之手。比如,黃楊鈿甜事件中網友對“合規經商”的追問,能推動公職人員離職后從業規范的完善;“北極鯰魚”事件中暴露的問題,能倒逼公職人員親屬監管機制的升級。這些都是社會監督推動制度進步的例證。
官方要做的,是用“接招”的誠意回應具體問題,用“搭臺”的智慧構建長效機制。當“接招”有速度、有力度,“搭臺”有溫度、有深度,社會監督才能真正成為治理的助力,讓監督推動進步,讓信任取代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