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4年8月6日印發的《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
《若干規定》共7個部分,21條具體規定。一是“切實精簡文件”,主要規定嚴控文件數量、提升文件質量、加強評估審查等。二是“嚴格精簡會議”,主要規定嚴控會議數量、控制規模規格、提升質量效率等。三是“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主要規定嚴格計劃和備案管理、改進方式方法、嚴控對基層督查檢查考核總量等。四是“規范借調干部”,主要規定不向縣及以下單位借調干部、嚴控向市及以上單位借調干部等。五是“規范政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管理”,主要規定清理整合面向基層的政務應用程序、嚴格建設管理、防止功能異化等。六是“規范明晰基層權責”,主要規定建立健全職責清單,完善清單外事項準入制度,規范工作機制、掛牌和證明事項,依法依規確定基層信訪工作職責等。七是“規范創建示范和達標活動”,主要規定精簡種類數量、注重創建示范實效、在基層不搞達標活動等。
《若干規定》對當前存在的形式主義老問題新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實招硬招。比如,針對有的地方和部門對文件制發環節評估審查不嚴,導致在政策文件的源頭上就出現加重基層負擔情形等問題,作出“地方和部門制發文件應當進行與為基層減負一致性評估”的規定。比如,針對有的考核體系設計繁瑣、指標設置過分細化碎片化、分值過度“膨脹”,甚至出現“千分制”“雙千分制”等問題,作出“考核應當化繁為簡,不搞‘千分制’”的規定,旨在要求地方和部門優化精簡考核體系、指標和方式,把基層干部從繁復考核中解脫出來。比如,針對違規借調干部現象禁而未絕,特別是隨意借調基層干部,削弱基層工作力量等問題,從嚴作出“上級機關、單位原則上不得從縣及以下單位借調干部”的規定,旨在嚴格規范上級機關、單位從縣及以下單位借調干部,把基層“強身”和機關“瘦身”有機結合起來,等等。

近年來,財政部會同相關部門嚴肅查處新增隱性債務、少報漏報隱性債務和隱性債務化解不實等違法違規行為,推動有關地方和部門依法依規問責。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財政部近日通報了六起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責典型案例。
這六起典型案例分別是遼寧省沈陽市遼中區通過國有企業舉債融資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新增隱性債務5.2億元;福建省廈門市通過國有企業墊資實施土地一級開發項目、安置型商品房項目等,新增隱性債務683.96億元;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通過國有企業舉債融資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增隱性債務1.45億元;湖北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通過國有企業墊資建設應由政府承擔的建設項目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項目,新增隱性債務103.85億元;重慶市武隆區通過向國有企業借款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新增隱性債務1.6億元;四川省成都市通過國有企業墊資實施城市有機更新項目、墊資建設市政道路等公益性項目以及代政府繳納軌道交通建設發展專項資金,新增隱性債務614.08億元。
以上案例暴露出一些地方和單位的領導干部政績觀存在偏差,紀律觀念不嚴。對相關責任人予以嚴肅問責,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隱性債務問題“終身問責、倒查責任”要求的有力舉措。財政部將履行財會監督主責,健全跨部門聯合懲戒機制,對新增隱性債務和化債不實等違法違規行為,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