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去表姐家,一進門就看到外甥滿臉不高興。原來他這次數學單元測試只考了75分,表姐氣得火冒三丈。一旁的姐夫走過來當“和事佬”:“沒事沒事,考不好沒關系的,我們只要有一技之長就行?!?/p>
“考不上沒關系,努力就行”“你盡力就好,考幾分不重要”這是不少父母用來安慰孩子的常用語,卻被心理學家劉晏華判為“忌語”一爸媽以為自己姿態很高,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看不起。
這些話可能會被孩子解讀為:“他們根本不懂,也不關心我,他們都看不出我有多在意難過?!薄案改高@么說,看來是已經不看好我,對我沒信心了…”常常把“沒關系”“不要緊”掛嘴邊,在某種程度是一種“負面強化”,非但不能給孩子正確的鼓勵,還會讓孩子越學越沒自信,對學習和考試越抗拒。
不恰當的語言表達,對孩子的殺傷力遠遠超乎預期。如果孩子考試考砸了,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孩子的情緒低落,如果父母能夠及時“看見”情緒,并且肯定孩子的感受,讓他感到被共情了,那么低能量情緒才能真正向高能量情緒轉化。
我們可以換種方式與孩子對話:“我看到你情緒低落,是不是因為沒有考好,心里難過?”還可以舉一個例子:“我像你這樣大的時候,有一次考砸了拿到試卷那一刻就哇哇大哭起來,老師都被嚇到了!”
孩子聽到這話,注意力就被吸引過來了:“還有這樣的糗(qiu)事,后來怎么收場的?
“當時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不過哭完后心情就舒暢了?;氐郊液?,就把那張試卷貼在書桌前的墻上,時時提醒自己要踏踏實實學習?!蓖ㄟ^這樣分享過去的失敗,讓孩子感覺到考不好并不是只有他一個人會這樣,要學會與做不好的自己相處,并接納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從感性的場景中恢復到理性狀態,最需要的是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里,接下來該怎么解決和避免。這時父母要放下自己的批判心,保持客觀成熟的心態陪孩子分析原因。當孩子一步步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改進時,別忘了夸孩子一句:“你現在看問題和之前又不一樣了,真的是進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