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父親
1977年,我13歲,家鄉大旱
人畜和莊稼都缺水,父親每天用一輛板車
馱一大桶柴油,從公社送到大隊的泵站
用全身的力氣,換幾個微薄的工分
袁家崗有一段山路,翻不過去
我每天放學后等在坡底幫父親推車
父親一聲不吭,車輪與路面磨出吱吱聲
就算父子之間打過招呼
家里有五個孩子,像五個重重的油桶
板車的拉繩在父親的肩頭勒出道道血印
父親把帽檐壓得很低很低
我一直沒看清他眉頭聳起的陡坡
2006年,父親患了癌癥
我用輪椅把父親推到醫院的手術室
他的身體那么輕,那么輕,像一片烏云
父親仍然一聲不吭,我用鉛一樣沉重的步履
——把父親推進一場暴雨
遺址
語言的出生地也是語言的墓地
發聲器兼消音器
第一聲啼哭,第一句“媽媽”
青春期的誓言,荒誕的忠誠
過期的情話和不可考證的初吻
中年的寡言,酒后的誑語
所有的雄辯與悲歌,全部從喉嚨出土
——那條黑暗而幽深的坑道
母親死后,很多事物不再活著
記憶成為抽離身體的文物
牙床是一道古老的河床
沉船已被反復洗劫
象牙般的智齒不知所終,嘴里含著
一處
荒廢的遺址
無題
——讀戴望舒《雨巷》
風起,云低。落在嘴角的一滴雨
錯過河流
冷風吹干最后的滂沱
秋天靜默,形容詞死于形容詞
油紙傘被一首舊詩圍困,街景漸遠
曇花用盡燦爛也走不出黑夜
小巷是隔世的距離,一縷哀愁牢牢套住
一部昆曲,七夕的橋已斷,水正急
下午四點鐘的月亮多么不合時宜
丁香謝了,菊花用瘦金體起草悼詞
《雨霖鈴》適合做季節的手帕,干涸的眼睛
已透支千年潮濕
李詠成,現居湖北武昌。湖北省作協會員。有作品發表于《詩刊》《中國校園文學》《長江叢刊》《安徽文學》《紅豆》等。著有詩集《活在人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