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5-0115-04
Abstract:Inthecontextofthe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theemploymentisueofundergraduategraduatesfrom agriculturalandforestrycollgesisanimportantlinkinthejointpromotionofcollgeeducationandruraldevelopmentThis papertakesundergraduategraduatesfromagriculturalandforestrycollegesasresearchbjectsandanalyzesoutstanding problems suchasmismatch betweensuplyanddemandandbiasinemploymentinthecontextof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ies:Put forwardreasonablecountermeasuresfromthepolicy,school,andstudentlevelstoprovideideasfordoingagoodjobnthe employmentofundergraduategraduatesfromagriculturalandforestrycollegesandpromoting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higher educ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ruralrevitalization;agriculturalandforestrycoleges;undergraduategraduates;employmentisues;countereasure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深入實施,鄉村產業升級、生態治理、文化振興等領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農林院校作為培養農林類人才的重要陣地,其畢業生就業質量不僅關系個人的發展,還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當前農林院校本科畢業生就業面臨2個主要矛盾:其一,農村需要具備現代農業技術、鄉村產業運營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其二,畢業生擇業傾向城市高薪職位明顯,基層就業意愿不高,人才供需存在失衡。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對優化農林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1農林院校本科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1.1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的結構性矛盾
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斷改進優化。第一,專業設置過于傳統,缺乏對新興領域的覆蓋。隨著農林業向現代化、智能化、生態化方向發展,許多院校的農林專業設置依然以傳統農業為主,未能及時適應市場變化進行精細化的調整,缺少對智慧農業、生態修復等需求旺盛的新興領域的覆蓋,導致畢業生社會競爭力不足。第二,課程內容與專業實踐結合不夠。許多院校偏重理論教學,缺少跨學科培養以及缺乏實踐性。比如,現代化的農林業需要有多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以單一理論課程內容進行教學,加上實驗室設備和實踐基地不足,學生進入職場后難以快速適應就業環境,難以勝任相關工作。
1.2就業觀念與地域選擇的失衡困境
農林院校畢業生在職業選擇時較容易出現就業觀念與地域選擇方面的矛盾。這使農林類畢業生就業出現“離農化\"傾向,同時也使農林行業人才分布不均衡的問題更加突出。第一,畢業生就業觀念偏向城市化和高薪化,對農林行業認同感不高。盡管國家有很多政策鼓勵學生去基層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工作,但許多學生并沒有被調動其積極性,他們仍然認為在大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生活才能更好實現個人價值,獲得美好生活。即使大城市工作與專業不匹配,他們也會優先選擇城市中的高薪酬工作。第二,農林行業的就業機會多數集中在較偏遠的農村地區,生活條件艱苦,難以吸引人才。這些地區的薪資水平偏低,醫療教育等公共資源較為薄弱,現有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難以與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配套設施匹敵,加速了人才流失。第三,農林院校在學生就業地域選擇時的引導和教育欠缺。部分院校的就業指導宣傳活動對基層就業政策和農村偏遠地區的就業機會宣傳力度不足,對農林行業所蘊含的社會價值缺少深刻剖析,導致學生對農林行業就業缺少自信心,行業認同感不高。
1.3實踐能力與崗位需求的技能錯位
農林院校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實踐能力與社會崗位需求之間的銜接不足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實踐能力不足、專業技能與行業需求匹配度不夠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不夠等方面。第一,農林院校實踐教學環節存在投人不足的現象,設施不夠完善、實踐基地較少、實習機會有限,學生沒有得到充分的實踐鍛煉,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第二,專業技能與行業需求匹配度不夠,院校在課程設置上沒有很好地契合行業發展,教學內容偏重理論,缺乏前沿性和實用性,可能導致學生在就業中難以滿足企業相關技能需求。同時,跨學科交叉課程設置不夠,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不夠。第三,教學模式主要是課堂理論知識講授,學生實際參與科研項目機會較少,在將來實習及工作中不容易快速適應復雜的工作環境。同時,創新創業教育不足,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較弱,核心競爭力不足,難以在行業快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農林院校本科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原因分析2.1外部環境的多重制約
外部環境制約主要是指政策及行業發展等對農林院校畢業生就業選擇的影響。第一,政策支持與激勵制度不夠完備。基層就業政策缺乏系統性保障,如住房補貼等配套措施落地不足,畢業生存在“下得去”基層但長期“留不住\"的現象。此外,農村偏遠地區發展水平與城市差距大,其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水平較低,畢業生扎根基層意愿被進一步削弱。第二,農林類行業不多且規模小、鄉村就業環境吸引力不足。傳統農林業領域市場需求增長緩慢,像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新興農林產業發展力度相對不足,導致崗位供給力不夠。同時,農林行業利潤空間較小,能夠吸納就業能力有限,部分企業更傾向于雇傭農林相關領域經驗豐富的工人而非應屆本科生。此外,農林類崗位多分布于基層或偏遠農村地區,薪資水平普遍低于金融經濟、信息技術等其他行業,且工作環境艱苦,導致職業吸引力不足。
2.2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與需求匹配不足
第一,院校專業設置滯后于農林產業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大背景下,鄉村產業發展正朝著現代化、多元化方向前進,對人才的需求也從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向現代智慧農業、鄉村生態治理保護、農產品電商、鄉村旅游等領域發展。然而,部分農林院校的專業設置仍停留在傳統農學、林學等領域,未能及時調整完善和優化,導致培養的人才與鄉村實際需求匹配度不高。第二,院校課程內容與農林行業實際需求存在偏差。許多農林院校的課程設置偏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實習實踐機會不足,導致學生畢業后難以快速適應鄉村工作的實際需求。比如,鄉村產業發展需要具備復合型的人才,這就需要有如生態學、電子商務等交叉學科知識背景的人才來服務鄉村發展,但現有教學課程內容未能完全包含這些內容。第三,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不足。農林院校與現代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合作的機會和平臺不足,這使得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難以緊跟農村農業發展的最新行業趨勢,學生也缺乏實踐經驗和技能操作的機會,無法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鄉村企業需要品牌創新、技術升級等方面的專業性人才,但院校未能與企業緊密合作,導致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之間存在偏差,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受到影響。
2.3學生自身就業觀念存在偏差
農林院校畢業生就業觀念存在較多偏差,影響他們就業選擇與職業發展規劃。第一,畢業生對薪資要求過高。部分學生受高薪行業影響,期望畢業后獲得高薪,但農林行業整體薪資待遇低,與畢業生就業薪資期望差距大,導致他們對農林行業就業的熱情不足,愿意選擇與專業關系不大的高薪職業。第二,畢業生不愿從事基層工作。較多農林崗位都在農村等偏遠地區,工作條件較為艱苦,不少學生認為基層工作環境差、普升發展機會少,不愿前往。這種想法源于畢業生對國家政策支持力度了解不足、對基層工作價值認識不夠,缺少艱苦奮斗的精神,從而錯失積累經驗、不斷成長的機會。第三,畢業生職業發展觀念較為單一。不少學生認為農林行業發展渠道窄、普升空間不足,對發展前景缺乏足夠自信心,卻忽視了其自身在鄉村振興領域的廣闊空間及創新創業的突破可能。這些觀念的出現加快了農林類專業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的現狀。
3促進農林院校本科畢業生就業的對策
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鄉村全面振興已然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戰略支撐點。涉農院校作為國家農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需要做好推動農業發展現代化的使命擔當。農林院校必須把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需求與農林院校本科畢業生的就業質量統一起來,這需要構建政府政策主導、農林院校協同、學生積極參與等多元聯動協同模式,持續創新提升農林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工作方法與實施路徑。
3.1 政策層面
3.1.1 鄉村振興政策加力提效
鄉村振興政策主要包括產業扶持和創業支持兩方面內容,其能為農林院校畢業生就業和創新提供強大力量支持。一方面,政府對農林行業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需加大力度。比如,通過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對鄉村旅游、農產品電商等領域提供支持。比如政府補貼建設現代化種植基地,為農林類畢業生提供不少就業崗位,同時通過現代科技帶動運輸、銷售等多個產業鏈的發展,拓展了農林類畢業生就業渠道。另一方面,政府出臺扶持農林專業畢業生創業的政策。包括提供場地支持、技術指導及資金支持等方面政策,對去中西部及偏遠地區創業的畢業生提供免息貸款,用來支持其開辦智慧農場、農產品電商等創業項目。
3.1.2 基層就業保障強化升級
職業普升發展保障與待遇保障是吸引和提高農林院校本科畢業生基層就業的關鍵因素。第一,在職業發展保障方面,要讓畢業生在基層穩定就業,必須給畢業生提供良好職業發展保障。政府應完善優化基層人才晉升渠道,突出有能力者優先的晉升方法,打破論資排輩的晉升格局。各基層單位積極組織培訓與進修活動,提升其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為職業發展提供助力。第二,在待遇保障方面,強化基層就業保障的一個關鍵就是提高基層就業崗位待遇。政府應制定合理薪酬體系,使基層農林崗位工資與工作強度、專業要求相結合,出臺與畢業生個人利益息息相關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包括但不限于提升薪資和福利、提供住房補貼、交通補貼、提供勞動保障及解決子女學業問題等。此外,設立畢業生基層就業獎勵機制,對優秀畢業生給予物質與精神獎勵,提升其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及職業認同感。
3.1.3 就業信息平臺優化完善
通過優化就業信息平臺實現對農林院校本科畢業生就業信息的精準匹配。平臺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畢業生的專業、愛好興趣、就業意愿等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同時整合農林類單位的崗位需求信息。通過精準的算法分析整理,將合適的崗位信息推送給畢業生,增加他們獲得就業機會的可能性,提高就業匹配效率。此外,需要確保就業信息平臺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全面性。一是平臺要包含各地區農林類就業信息,包括基層就業項目、企業招聘、自主創業扶持政策等,為畢業生提供精準的就業幫扶。二是平臺要及時更新就業相關信息,保證畢業生獲取到的是
最新、最準確的就業資訊。
3.2 學校層面
3.2.1 調整專業設置,增強與鄉村振興需求的契合度
農林院校需要結合當前實際狀況深化課程體制改革,要特別關注農林行業的最新發展資訊,調整專業設置,構建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精準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方案,使人才培養與鄉村產業需求高度契合。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以滿足現代農林行業對人才的需求。
同時,高校要對就業教育指導進行完善、優化、升級。可以組織以涉農基層就業宣傳為主題的宣講活動,讓學生清晰了解涉農基層就業相關政策,合理進行職業發展方向規劃,提前為投身農林類領域工作做好充分準備。
此外,高校可以邀請在農林類相關領域取得一定成就的優秀校友回校分享經驗,有助于畢業生能夠更加深入了解農林類行業的真實就業情況,合理評估自身就業的準備程度并及時做出調整改進。高校還需要注重持續完善和維護自身就業信息平臺,及時更新就業網站和公眾號的就業信息,確保畢業生能夠及時獲取到最新的就業資訊。
3.2.2加強就業指導與職業規劃教育,形成科學就業觀
當前部分院校的就業指導與職業規劃課程雖納人人才培養方案,但就業指導服務工作表現出形式單一、內容同質化的問題,未能提供多元化、精準化的就業服務,難以解決學生在職業選擇和就業時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因此農林院校應當因材施教,實施差異化的對口就業幫扶策略:針對不同就業意愿和需求的學生,高校要實施階段性精準化就業策略,從新生人學開始有針對性一對一指導幫扶。對于處在大一階段學生主要了解、掌握并評估學生的就業觀念,根據實際情況培養其職業規劃意識,并通過定期交流動態追蹤其就業意愿的變化。對于處在大二、大三階段的學生,學校需要了解他們在職業規劃和就業選擇過程中的具體需求,根據具體需求提供有針對性就業培訓課程和合理化的職業選擇建議。處在大四階段的畢業生,高校就需要優化就業服務內容,不僅包含就業求職技巧培訓,還需要有基層就業政策解讀等方面內容。
農林院校應當強化職業生涯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引導學生在職業選擇上檳棄過去前往大城市選擇高薪職業的觀念,樹立前往基層就業的職業價值觀。同時,為促進基層就業,高校應當深人基層進行調研,基于涉農領域現代化發展需求,優化高校專業布局,增設與鄉村基層治理、現代智慧農業發展相關的特色課程,為有志于服務基層的學生提供針對性培訓,全面提升其職業發展的適應力與競爭力,為將來投身“三農\"事業奠定重要基礎。
3.2.3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涉農類崗位實習實踐機會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林院校應當深化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構建多層次、精準化的實習實踐體系,解決學生實踐能力不足與涉農崗位需求錯位的問題。第一,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構建協同育人平臺。院校與企業簽訂實習就業合作協議,定期召開實習工作會議,協調制定實習培訓計劃,確保實習內容的實用性與可行性,讓學生在實習實踐中快速掌握專業技能。第二,搭建密切連接“實習-就業\"的渠道,完善實習實踐服務體系。推行“實訓 $$ 實習 $$ 就業”一站式服務模式,建立校企聯合考核評價制度,企業導師與學校教師共同評定學生實習成果,提升畢業生就業核心競爭力。
3.3 學生層面
3.3.1 轉變就業觀念,培養“愛農\"情懷
當前,農林類本科畢業生受傳統“精英教育\"觀念的影響,對就業求職的崗位薪資待遇要求高,同時對農林類行業就業現狀缺少信心。因此,畢業生應轉變觀念,培養“愛農”情懷。第一,學生注重個人實際能力與未來發展規劃相結合,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從大一入學開始,認真學習與專業發展、職業規劃相關課程,深刻思考職業方向,了解自身興趣和優勢,制定合理規劃。第二,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定期組織的農林行業專家講座,了解掌握行業前沿技術和動態,了解農林類行業的廣闊前景和人才需求,樹立正確擇業就業觀。第三,學生及時關注了解國家基層就業優惠政策,抓住每一個就業機會,認識到去農村和基層從事農林類行業是施展才華的舞臺,能將專業知識技能與鄉村振興戰略結合,實現個人價值。此外,學生關注如農業科技、生態環保、農產品電商等新興領域發展,積極參加相關培訓和實踐活動,激發對農林行業的熱愛和興趣,拓展就業渠道,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
3.3.2提升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
第一,農林院校畢業生要想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就必須要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部分學生雖理論知識扎實,但實踐能力不足,難以滿足用人單位需求。學生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實習實踐,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和校內外實習基地,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及時了解掌握行業實際運作流程。同時,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實踐操作能力。此外,農林類畢業生根據自身專業和職業規劃,考取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這不僅是對學生專業能力的認可,還能提升其就業競爭力。另外,參與\"互聯網 +?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比賽也是提升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可以將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
第二,在高校部分學生存在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軟實力不足的問題,難以適應當前復雜的職場環境,因此需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至關重要,學生在校期間可通過參與黨團活動、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等,學會與他人協作,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學生在校期間要加強溝通表達訓練,積極參加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活動,不斷增強自身溝通技巧和邏輯思維水平,為未來就業和職業發展打下基礎。
4結束語
農林院校本科畢業生是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重要力量,解決其就業問題是促進農業快速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此需要國家政策、學校和學生等各層面協同發力,通過共同努力,提高農林院校大學生就業率,保障農林類人才與鄉村發展的適配性,實現鄉村人才振興與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共贏局面。
參考文獻:
[1]邱澤慧,袁野.鄉村振興背景下高等農林院校大學生“三農”情懷培育路徑探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24(4):135-137.
[2]麥心念.農林高校大學生服務“三農\"意識培育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24.
[3]何麒.地方農林院校畢業生就業結構問題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24.
[4]于敏.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林院校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策略研究[J].產業科技創新,2023,5(2):48-50.
[5]王艷梅,畢會濤,張志華,等.林學專業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及應對措施——以河南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23,41(3):35-40.
[6]譚暢,朱玉林,劉峰.農林院校創新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7):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