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嘉賓見證報告發布。
8月7一8日,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氨綸分會/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原料分會年會暨纖維新材料新生態創新力發展論壇(新鄉化纖2025在召開。會議圍繞宏觀經濟、產業創新技術、前言熱點等議題展開交流,共同探討行業發展趨勢與創新路徑。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端小平,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朱美芳,新鄉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季玉棟等嘉賓出席會議。
各方攜手,向“新”而行
新鄉經開區管委會主任劉文君在致辭中表示,作為河南省現代紡織產業的重要基地,紡織服裝行業一直是新鄉市重點打造的千億級產業集群。一是龍頭引領聚鏈成群,生物基新材料中試基地、隆鷺新材料等重點項目相繼竣工投產,形成產業集群效應;二是科技賦能開辟新局,錨定復興“新鄉輕紡城”美好愿景,菌草纖維、首賽爾纖維、瑞賽爾纖維后續規模化項目即將開工,新質生產力正加速驅動產業生態蝶變升級。
會上發布了《新鄉白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024可持續發展報告》,選舉新鄉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為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氨綸分會/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原料分會會長單位。
木質素可制成精細化工產品、生物質衍生塑料和高附加值制品,應用價值顯著。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朱美芳介紹了木質素基碳纖維創新技術:通過熔噴非織造加工與真空熱處理優化工藝,經預氧化交聯及碳化制成碳纖維氈;研發具有中空結構的木質素衍生碳納米管纖維,其拉伸強度達 100GPa =兼具高導電性與柔性,在航空航天、可穿戴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部主任劉欣指出,面對外部壓力與市場需求疲軟,我國紡織行業依托全產業鏈優勢及多元化市場布局,出口韌性顯現,生產基本平穩。但部分運行指標波動加大、產業鏈多數環節盈利承壓等問題需關注。未來,行業需強化產業鏈韌性與抗風險能力,以應對外部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兼信息部主任吳文靜指出,我國化纖行業生產、出口、投資延續增長,但盈利存在壓力。展望全年,國內政策發力推動經濟向好,為行業平穩運行創造有利條件。但行業仍面臨競爭加劇、需求承壓、貿易摩擦增多等問題,需全行業凝心聚力應對。
武漢紡織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院長胡新榮分享了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纖維產業從生產到服務全鏈條智能化的轉型路徑、核心應用場景,以及已形成的“技術一產業”價值閉環轉型范式。
蘇州大學教授、法國Carlin流行與品牌機構中國區CEO洪巖探討了時尚產業如何驅動纖維材料逆向創新。他認為,購買行為往往是因為一個場景,而不是因為缺一件衣服。因此,要做生活方式的企劃,暢通需求語言一設計語言一技術語言,實現時尚趨勢的價值轉化。
創新突破,可持續發展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王華平表示,我國生物基纖維新材料在高端市場及連續化、工程化、規模化、標準化方面仍存在痛點。未來,行業需要聚焦核心技術,強化工藝與裝置一體化設計,加強多重技術融合,發揮產業鏈整體能效,并加強纖維的專業化開發與應用。
鄭州中遠氨綸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桑向東認為,從工藝路線看,氨綸生物基原料產業鏈各個環節正在打通,推動生物基氨綸逐步實現產業化。鄭州中遠采用玉米芯、秸稈等非糧生物基原料,研發推出三種生物基含量的氨綸,并取得相應的生物基含量認證。
新鄉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謝躍亭介紹了生物基再生纖維素纖維領域的技術創新成果。一是以菌草為原料制備漿粕,實現“以草代木”突破;二是創新研發離子液體法全流程工藝的首賽爾纖維;三是自主研發DT綠色復合溶劑體系,常溫溶解廢舊棉紡織品生產的瑞賽爾纖維。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復合材料系主任游正偉介紹了動態共價交聯聚氨酯及其纖維。他指出,通過動態聚氨酯共價交聯纖維的高效制備工藝,可獲得適應性共價交聯聚氨酯纖維;與對應的非共價交聯纖維相比,其強度提升28倍、韌性提升74倍。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聶毅介紹,離子液體的生物基纖維制備工藝簡單,產品安全性和穩定性高,溶解可控且無原纖化,并在新鄉化纖成功實現年產1000噸離子液體法再生纖維素纖維項目產業化。
隨著我國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推進,生物降解塑料實現了快速發展。北京工商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翁云宣從生物降解塑料的性能測定、標準及應用場景切入,探索了其合理應用方向,并結合行業現狀分析了其發展前景。
SGS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可持續業務創新委員會總監王安介紹了生物基材料生態設計要求及數字產品護照(DPP)進展。他指出,DPP作為產品的數字化記錄,可提供有關產品生命周期的詳細信息,包括材料來源、制造工藝和環境影響等,助推循環經濟發展。
新鄉化纖股份有限公司能源管理中心主任劉海英系統闡述了以“雙碳”戰略為導向,新鄉化纖全面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的創新實踐,包括節能改造與創新、零碳行動與產業鏈協同、從碳管理到碳交易的全周期管控等,成效顯著。
同期,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氨綸分會年會、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原料分會年會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