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行業創新能力,夯實行業科技發展基礎,推進紡織行業科技進步,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簡稱“紡織之光基金會\")自2011年起,支持在全行業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工作,包括行業發展具有前瞻性和長遠性意義的基礎性研究,學科交叉、融合與滲透的紡織前沿技術基礎性研究,為解決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基礎性研究。截至2024年末,紡織之光基金會共資助立項103項,資助研究經費1844萬元。
2025年3一7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陸續組織專家對十項\"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分批進行結題驗收。驗收委員會聽取了項目承擔單位的匯報,審閱了相關資料,經質詢和討論,認為十個項目均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要求,同意通過結題驗收。
“芳綸表面納米界面相的可控構筑及其對纖維界面強化和抗光降解機制研究”等兩項目
3月13日,中國紡聯組織專家在上海市對承擔的“紡織之光”應用基礎研究項目“芳綸表面納米界面相的可控構筑及其對纖維界面強化和抗光降解機制研究”和“雜環偶氮染料分子結構與光譜性能的量子化學計算及在染色織物上的分子穩定性研究”兩個項目進行結題驗收。驗收委員會聽取了項目承擔單位的匯報,審閱了相關資料,經質詢和討論,認為兩項目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要求,同意通過結題驗收。
“芳綸表面納米界面相的可控構筑及其對纖維界面強化和抗光降解機制研究”項目系統研究了芳綸表面構筑的ZnO納米界面相對纖維表面化學組成及形貌、力學性能、抗紫外性能以及芳綸/環氧樹脂復合材料界面粘結性能的影響規律。通過設計調控ZnO納米界面相在芳綸表面的微觀形貌以及 znO 納米界面相與芳綸表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采用硅偶聯劑(KH550)將納米ZnO以共價鍵方式接枝到纖維表面進行改性,顯著提高了芳綸的抗紫外性能以及界面粘結性能。
項目實施期間,發表論文11篇,其中SCI收錄6篇;申請國內發明專利4件;培養研究生5人。
“雜環偶氮染料分子結構與光譜性能的量子化學計算及在染色織物上的分子穩定性研究”項目設計合成了多種含D-π-A結構的噻唑雜環偶氮染料,研究了不同結構染料分子的染色性能,實現了水洗色牢度及日曬色牢度的提升。采用量子化學理論計算方法,分析了不同結構染料分子前沿軌道能量和組成、電荷分布以及分子間相互作用等結構參數,為開發具有D-π-A體系富電子雜環結構的偶氮染料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對新型高性能染料的開發具有研究價值。
項目實施期間,發表論文10篇,其中SCI收錄6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件;培養研究生6人。
江南大學“基于圖像處理的織物檢索關鍵技術研究”等三項目
4月9日,中國紡聯組織專家在江蘇省無錫市對江南大學承擔的“紡織之光”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基于圖像處理的織物檢索關鍵技術研究”“基于視頻圖像特征提取的織物保形性檢測與評價研究”“寬加工窗口高纖維體積含量聚乳酸自增強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凝聚態結構的研究”三個項目進行結題驗收。驗收委員會聽取了項目承擔單位的匯報,審閱了相關資料,經質詢和討論,認為三項目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要求,同意通過結題驗收。
“基于圖像處理的織物檢索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系統研究了織物紋理、顏色、聯合以及文本等織物表征方法,建立了系統的織物圖像表征體系。針對工業檢索的實際需求,從宏觀和精細的角度提出了針對不同檢索需求的織物圖像檢索方法,可快速而精確地檢索已有產品信息,滿足企業的快速檢索需求,為織物設計、生產和運營提供參考。
項目實施期間,發表論文9篇,其中SCI收錄4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件,其中授權4件,獲批軟件著作權登記3項;培養研究生8人。
“基于視頻圖像特征提取的織物保形性檢測與評價研究”項目設計開發了可獲取織物變形回復過程視頻圖像的保形性檢測裝置,構建了基于視頻圖像的織物受擠壓后折痕變形恢復行為的檢測與織物保形性評價方法,揭示了所提取特征指標與現有標準方法指標之間的數理關系,形成了可用于織物保形性評價的數字化系統。
項目實施期間發表論文8篇,其中SCI收錄6篇;申請發明專利6件,其中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件、美國發明專利2件,獲批軟件著作權登記3項;培養研究生4人。
“寬加工窗口高纖維體積含量聚乳酸自增強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凝聚態結構的研究”項目研究了纖維增強PLA復合材料結構和性能的關系,闡明了物理老化過程中PLA復合材料結構和性能的演變規律,構建了基于紡織加工技術制備PLA復合材料的方法。基于皮芯結構PLA纖維熱軋非織造材料,制得了寬加工窗口、高纖維含量PLA自增強復合材料;基于皮芯結構PLA纖維針刺非織造材料制得了寬加工窗口、高纖維含量和抗層間剪切PLA自增強復合材料;基于高強高模PVA纖維和PLA纖維針刺加工技術制得了高強度和高韌性的纖維增強PLA復合材料。
項目實施期間發表論文10篇,其中SCI收錄5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1件,其中授權3件;培養研究生5人。
青島大學“緯編間隔織物的非線性振動特性研究”等兩項目
3月19日,中國紡聯組織專家在山東省青島市對青島大學承擔的“紡織之光”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緯編間隔織物的非線性振動特性研究”和“定向液體輸送纖維膜內部結構與濕潤性能調控及協同驅動機制”兩個項目進行結題驗收。驗收委員會聽取了項目承擔單位的匯報,審閱了相關資料,經質詢和討論,認為兩項目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要求,同意通過結題驗收。
“緯編間隔織物的非線性振動特性研究”項目系統研究了緯編間隔織物的結構材料性與振動參數對隔振系統動力學響應的影響規律,構建了含偶次項多項式的非線性剛度模型及分數階導數阻尼模型,闡明了非線性剛度和阻尼對振動傳遞率、共振頻率及振頻率區間的調控機制;通過分析間隔層屈曲單絲的微觀變形,建立了基于約束彈性細桿理論的靜態壓縮力學模型,揭示了織物細觀結構與宏觀壓縮力學非線性響的內在關聯;開發了具有高靜低動剛度特性的緯編間隔織物防振手套及汽車座椅減振材料,其減振性能優良,同時兼具質輕、透濕透氣等優點,為特種防護裝備、精密儀器運輸包裝等領域的減振需求提供了新材料。
項目實施期間,發表論文6篇,其中SCI收錄2篇;申請發明專利1件;培養研究生3人。
“定向液體輸送纖維膜內部結構與濕潤性能調控及協同驅動機制”項目創建了靜電紡絲/靜電噴涂制備具有多層孔徑結構梯度及潤濕梯度納米纖維膜材料的方法,成功設計搭建了多針靜電紡絲試驗設備,利用靜電紡絲技術制備不同潤濕性納米纖維膜,通過靜電涂調控纖維膜潤濕性能,使其在厚度方向同時具有對油和水的潤濕梯度特性。通過對纖維膜結構和潤濕性調整優化,實現了水和油自發反向輸送,在可控油水及其乳液分離方面具有應用前景。
項目實施過程中發表SCI論文12篇,其中1篇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Reviews上;授權發明專利2件;培養研究生4人。
天津工業大學
“高速旋轉多臂機構可靠性分析與動力學優化”項目
4月24日,中國紡聯組織專家在天津市對天津工業大學承擔的“紡織之光”應用基礎研究項目“高速旋轉多臂機構可靠性分析與動力學優化”項目進行結題驗收。驗收委員會聽取了項目承擔單位的匯報,審閱了相關資料,經質詢和討論,認為項目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要求,同意通過結題驗收。
項目面向高速織機運轉可靠性與產品適應性的共性問題,研究了高速旋轉多臂開口系統運行規律,揭示了復雜變載荷工況下多機構協同機制,構建了旋轉變速機構動力學模型,創新了具有高速魯棒性的凸輪形設計技術,研制了電多臂開口裝置并產業化應用,支撐了高速電子多臂開口裝置國產化進程。
項目實施期間發表論文11篇,其中SCI/EI收錄4篇;授權發明專利2件;培養研究生5人。
浙江理工大學“絲綢特征驅動的個體化服裝樣板定制實現研究”項目
7月5日,中國紡聯組織專家在浙江省杭州市對浙江理工大學承擔的“紡織之光”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絲綢特征驅動的個體化服裝樣板定制實現研究”項目進行結題驗收。驗收委員會聽取了項目承擔單位的匯報,審閱了相關資料,經質詢和討論,認為項目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要求,同意通過結題驗收。
“絲綢特征驅動的個體化服裝樣板定制實現研究”項目據服裝設計理論從材料源、用戶源、造型源角度對服裝結構分析,完成了絲綢旗袍數據庫建立,實現絲綢女裝款式的數字化表征,構建絲綢面料性能特征參數與服裝造型效果之間的映射關系。開發了基于普通照片的非接觸人體測量系統,建立樣本人體的形態描述指標ISC數據集,完成基于關鍵人體尺寸的絲綢服裝號型歸檔規則。完成人體曲面構建以及曲面展平工作,建立個體化緊身女裝原型樣板庫,最終實現基于人體正側圖像的個體化女裝原型樣板繪制。
項目實施期間發表論文35篇,其中SCI收錄13篇;授權國內發明專利1件、實用新型專利3件,登記計算機軟件著作權5項;培養研究生23人。
“高性能微納米纖維防水透濕面料加工關鍵技術研究”項目
7月23日,中國紡聯組織專家在上海市對承擔的“紡織之光”應用基礎研究項目“高性能微納米纖維防水透濕面料加工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進行結題驗收。驗收委員會聽取了項目承擔單位的匯報,審閱了相關資料,經質詢和討論,認為項目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要求,同意通過結題驗收。
“高性能微納米纖維防水透濕面料加工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系統研究了靜電紡高性能微納米纖維防水透濕面料加工關鍵技術,取得了如下創新成果: ① 開發了碟式多噴孔紡絲噴頭和聚合物射流集束控制技術,解決了靜電紡絲過程中射流鞭動不穩定、纖維分布不均勻、噴絲速度低的問題,在保證微納米纖維膜結構均勻性的同時提高了紡絲效率。 ② 設計開發了紡絲環境溫濕度及溶劑梯度在線監測與調控技術,解決了靜電紡絲過程中環境溫/濕度波動、溶劑濃度不穩定的問題,保證了粘連微納米纖維膜的可控制備。 ③ 開發了粘連微納米纖維防水透濕膜的可控成型技術,提高了纖維膜的力學性能,并解決了其耐水壓和透濕量難以同步提升的問題,實現了纖維膜力學性能和防水透濕性能的有效增強,并賦予防水透濕膜抗菌性能。 ④ 開發了微納米纖維防水透濕面料的點膠復合技術,解決了傳統熱熔膠復合工藝導致面料透濕量下降的問題,提升了復合面料的服用性能。上述的研究成果對納米纖維的產業化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開發的技術和產品應用前景廣闊。
項目實施期間發表SCI論文10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項,培養研究生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