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全泥浸出;環保浸金劑;浮選;尼爾森重選;聯合工藝;總回收率中圖分類號:TD952 文章編號:1001-1277(2025)08-0049-06文獻標志碼:A doi:10.11792/hj20250810
引言
金礦選礦技術的選擇主要取決于金礦石中金的賦存狀態與嵌布特征,由于金礦石的類型、性質不同,采用的選礦方法也不同。隨著全球金礦資源品位的下降,研究和優化金礦選礦工藝顯得尤為重要。此外,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需考慮金礦選礦工藝對環境的影響,確保選礦過程的可持續性。目前,常見的金礦石選礦方法主要有浮選法、重選法、氰化法及聯合工藝[1-5]。青海某金礦金品位 2.67g/t ,為查明該礦石可利用性,在工藝礦物學研究基礎上,進行多種選礦工藝試驗研究,通過對比不同工藝選別指標,確定最佳工藝流程。研究結果為該金礦的開發利用提供基礎數據及技術依據[6-7]。
1 原礦性質
1.1 化學成分及礦物組成分析
原礦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礦物組成分析結果見表2。
表1原礦化學成分分析結果

注 :1)w(Au)/(g?t-1);2)w(Ag)/(g?t-1)o
由表1、表2可知:原礦金品位為 2.67g/t ,其他成分含量較低,沒有回收價值。原礦中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褐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自然金,脈石礦物主要為碳酸鹽礦物、石英(硅質)絹(白)云母、斜長石、綠泥石等。
表2原礦礦物組成分析結果
Table2Analysis results of mineral composition in the raw or(

1. 2 金物相分析
原礦金物相分析結果見表3。
表3原礦金物相分析結果
Table1Analysisresults ofchemical compositionin therawore
Table3Analysis results of gold phase in the raw ore

由表3可知:原礦中金主要以裸露及半裸露金形式存在,占比 84.27% ;硫化物包裹金、硅酸鹽包裹金占比均為 5.99% ;褐鐵礦包裹金、碳酸鹽包裹金合計占比 3.74% 。其中,裸露及半裸露金可采用重選、浸出、浮選工藝回收,硫化物包裹金可采用浮選工藝回收,其他包裹金在單體解離度達到一定程度后可通過浮選或浸出回收[8]。
1.3 自然金嵌布特征
通過顯微鏡下觀察,原礦中自然金以粒間金為主,主要分布于脈石礦物間,部分包裹在黃鐵礦中,另有少量分布于黃鐵礦和脈石礦物間隙。原礦中自然金嵌布特征與粒度統計結果見表4。
表4原礦中自然金嵌布特征與粒度統計結果
Table 4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particle size statistic: ofnativegold in therawore %

由表4可知,原礦中自然金以細粒金、微粒金為主,合計占比達 76.74% 。
2 選礦試驗
該礦石中金主要為裸露及半裸露金。根據礦石性質,選擇全泥浸出、浮選、重選3種方法進行單獨或聯合試驗研究,以確定適宜該礦石的選別工藝流程[9]
2.1 全泥浸出試驗
2.1.1 磨礦細度
考慮到安全風險及環保因素,全泥浸出試驗均選用環保型浸金劑代替氰化物[10-13]。浸出試驗固定條件:礦漿濃度 30% 、石灰 5000g/t, 浸出時間 24h ,試驗流程見圖1,試驗結果見表5。
圖1全泥浸出磨礦細度試驗流程
Fig.1Flow of grinding fineness test for whole-ore leaching

表5全泥浸出磨礦細度試驗結果
Table5Results of grinding fineness test for whole-oreleaching

由表5可知:隨著磨礦細度增加,金浸出率先逐漸升高后降低。當磨礦細度 -0.074mm 占比 93% 時,金浸出率最高,可達 93.28% 。因此,選擇磨礦細度-0.074mm 占比 93% 較為適宜。
2.1.2 正交實驗
確定磨礦細度后,為選擇適宜的藥劑用量、浸出時間、礦漿濃度,進行3因素3水平全泥浸出條件正交實驗。浸出試驗固定條件:礦漿濃度 30% 、石灰5000g/t. 磨礦細度 -0.074mm 占比 93% ,試驗流程見圖1,正交實驗因素設計見表6,結果見表7。
表6全泥浸出正交實驗因素設計Table6Factor design for orthogonal test of whole-ore leaching

表7全泥浸出正交實驗結果
Table 7Results of orthogonal test for whole-oreleaching

由表7可知:浸出條件對金浸出率影響大小為浸出時間 gt; 環保浸金劑用量 gt; 礦漿濃度,最佳條件為環保浸金劑用量 2500g/t 浸出時間 24h 、礦漿濃度 40% 。
2.1.3 全泥浸出驗證試驗
在磨礦細度 -0.074mm 占比 93% ,環保浸金劑用量2500g/t ,礦漿濃度 40% ,浸出時間 24h 條件下,進行全泥浸出驗證試驗,試驗流程見圖1,試驗結果見表8。
表8全泥浸出驗證試驗結果
Table 8Results of validation test for whole-ore leaching

注:貴液、洗液中金質量濃度單位為 mg/L ;浸渣、原礦中金品位單位為g/t。
由表8可知,全泥浸出平均金總浸出率為95.90% ,回收效果較好。
2.2 浮選一浮尾浸出聯合工藝
2.2.1 磨礦細度
磨礦細度試驗流程見圖2,試驗結果見表9。
圖2磨礦細度試驗流程 Fig.2Flow of grinding fineness test

表9磨礦細度試驗結果
Table 9Results of grinding fineness test

由表9可知:隨著磨礦細度的增加,粗精礦金回收率先上升后下降。當磨礦細度 -0.074mm 占比76% 時,金回收率達 90.07% ;再增加磨礦細度,金回收率呈下降趨勢。因此,選擇磨礦細度 -0.074mm 占比 76% 較為適宜。
2.2.2 調整劑種類及用量
由于該礦石中金主要為裸露及半裸露金,因此可添加適當的調整劑來活化目的礦物,優化浮選指標。選擇常用的調整劑碳酸鈉、硫酸銅進行調整劑種類及用量試驗[14-15]。試驗流程見圖2,試驗結果見表10。
表10調整劑種類及用量試驗結果Table1OResults of reagent typeand dosageadjustment test

由表10可知:硫酸銅和碳酸鈉組合用藥,粗精礦金回收率更高。因此,調整劑選擇碳酸鈉用量 500g/t 、硫酸銅用量 100g/t 較為適宜。
2.2.3 捕收劑用量
選擇丁黃藥作為捕收劑[16],進行捕收劑用量試驗。試驗流程見圖2,試驗結果見表11。
表11捕收劑用量試驗結果
Table 11 Results of collector dosage test

由表11可知:隨著丁黃藥用量的增加,粗精礦金回收率逐漸升高后趨于穩定。當捕收劑用量為 120g/t 時,金回收率達到 90.68% ;繼續增加捕收劑用量,金回收率增幅較小。因此,選擇丁黃藥用量為 120g/t 即可。
2.2.4 浮選開路試驗
根據條件試驗選定的磨礦細度,調整劑和捕收劑種類、用量及粗選選別時間,進行浮選開路試驗加以驗證,同時確定精選、掃選的選別次數。試驗流程見圖3,試驗結果見表12。
圖3浮選開路試驗流程

表12浮選開路試驗結果Table 12 Results of open-circuit flotation test

由表12可知:原礦磨礦細度 -0.074mm 占比76% ,經一次粗選、兩次精選、三次掃選,所得金精礦金品位 124g/t ,金回收率 75.57% 。此外,掃選三所得中礦5金品位低于原礦,且金回收率僅 0.19% ,說明選擇兩次掃選即可。
2.2.5 浮選閉路試驗
在開路試驗基礎上進行閉路試驗,考察各個中礦返回對選別的影響。閉路試驗流程見圖4,試驗結果見表13。
由表13可知:原礦磨礦細度 -0.074mm 占比 76% 條件下,經一次粗選、兩次精選、兩次掃選工藝流程,獲得的金精礦金品位為 81.8g/t ,金回收率為 91.11% 指標較好。
2.2.6 浮尾浸出試驗
浮選閉路獲得的尾礦含金 0.25g/t 。為進一步提高金回收率,進行浮尾環保浸金劑浸出試驗,主要考察環保浸金劑用量和磨礦細度對于浸金效果的影響。浸出試驗固定條件:礦漿濃度 40% 、石灰 5000g/t 浸出時間 24h 。試驗流程見圖5,試驗結果見表14。
圖4浮選閉路試驗流程
Fig.4Flow ofclosed-circuit flotationtest

表13浮選閉路試驗結果
Table 13 Results of closed-circuit flotation test

圖5浮尾環保浸金劑浸出試驗流程
Fig.5Flow of flotation tailingsleaching test using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gold leachingagent

由表14可知:浮尾直接浸出和再磨浸出相比,再磨浸出對金浸出率提升效果不明顯,同時磨礦成本較高,因此選擇浮尾直接浸出較為適宜。在環保浸金劑用量為 600g/t ,直接浸出條件下,浸渣金品位為0.14g/t ,對原礦金浸出率為 3.92% 。浮選一浮尾浸出聯合工藝金總回收率為 95.03% 。
2.3尼爾森重選一尾礦浸出聯合工藝
傳統重選存在金回收率低、富集比低、處理量小等問題。尼爾森選礦機選別金礦石時,精礦富集比可達到 1000~5000 ,更易實現有用礦物與脈石礦物的有效分離,且適用于細粒金的回收[17-20]。
表15尼爾森重選試驗結果

2.3.1 尼爾森重選
根據礦石性質,進行尼爾森重選試驗,固定重力倍數為 60G ,反沖洗水量為 3.5L/min ,給礦速度為600g/min 。試驗流程見圖6,試驗結果見表15。
表14浮尾環保浸金劑浸出試驗結果

圖6尼爾森重選試驗流程
Fig.6Flow of Nelson gravity separation test

由表15可知: -1.0mm 原礦經過尼爾森重選流程,獲得的金精礦金品位 139g/t ,金回收率 57.74% ,指標較好。中礦金品位 5.33g/t ,可將其合并至尾礦中,通過后續浸出進一步回收。中礦、尾礦合并后的金品位 1.23g/t ,金回收率為 42.26% 。
2.3.2 重尾浸出試驗
將尼爾森重選流程獲得的中礦合并至尾礦,進行環保浸金劑浸出試驗,主要考察環保浸金劑用量和磨礦細度對于浸金效果的影響。浸出試驗固定條件:礦漿濃度 40% 、石灰 5000g/t 、浸出時間 24h 。試驗流程見圖5,試驗結果見表16。
表16重尾環保浸金劑浸出試驗結果
Table16Results of gravity separationtailings leaching test using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gold leaching agent

由表16可知:相同環保浸金劑用量條件下,重尾再磨浸出金浸出率提升幅度較小,選擇重尾直接浸出較為適宜。重尾直接浸出試驗中,當環保浸金劑用量為 1200g/t 時,對原礦金浸出率為 37.13% ;繼續增加環保浸金劑用量,金浸出率呈下降趨勢。因此,選擇環保浸金劑用量為 1200g/t 較為適宜。重選一重尾浸出聯合工藝金總回收率為 94.87% 。
2.4 選別工藝對比
不同工藝流程試驗結果對比見表17。由表17可知:3種工藝流程均獲得了較好的選別指標,金總回收率均在 95% 左右。其中,重選一重尾浸出聯合工藝流程相較于其他2種工藝具有一定優勢,重選可實現快速回收單體金,且選別過程無污染;重尾直接進行浸出,對比原礦全泥浸出,磨礦細度相對較粗,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浸金藥劑的消耗,有利于降低浸出成本。綜合考慮,推薦采用重選一重尾浸出聯合工藝流程。
表17不同工藝流程試驗結果對比
Table17Comparisonof testresultsfordifferentprocessflows

3結論
1)青海某金礦金品位為 2.67g/t ,其他元素含量較低,無綜合回收價值。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褐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自然金,脈石礦物主要為碳酸鹽礦物、石英、絹(白)云母、斜長石、綠泥石等。礦石中占比 84.27% 的金為裸露及半裸露金,主要以細粒金、微粒金形式存在。
2)采用全泥浸出工藝,磨礦細度 -0.074mm 占比93% 條件下,金浸出率為 95.90% 。
3)采用浮選一浮尾浸出聯合工藝,磨礦細度-0.074mm 占比 76% ,經一次粗選、兩次精選、兩次掃選工藝流程,最終獲得的金精礦金品位為 81.8g/t ,金回收率為 91.11% 。浮尾直接浸出,對原礦金浸出率為 3.92% 。浮選一浮尾浸出聯合工藝金總回收率為95.03% 。
4)采用重選一重尾浸出聯合工藝,原礦經尼爾森重選流程,獲得的金精礦金品位為 139g/t ,金回收率為 57.74% 。重尾直接浸出,對原礦金浸出率為37.13% 。重選一重尾浸出聯合工藝金總回收率為94.87% 。
5)經3種工藝流程對比,綜合考慮經濟效益及環境效益,選擇重選一重尾浸出聯合工藝。
[參考文獻]
[1]侯凱,謝賢,童雄.我國金礦床的工業類型及選礦研究方法[J].礦產綜合利用,2014(4):9-15,24.
[2]杜淑華,潘邦龍,夏亮,等.某高硫含砷碳低品位難處理金礦選礦試驗研究[J].金屬礦山,2020(11):90-94.
[3]于凱.山西某金礦礦石選礦試驗研究[J].黃金,2021,42(9):85-89.
[4]朱一民,葛文成,張淑敏,等.內蒙古某金礦尼爾森重選—低氰浸出試驗研究[J].金屬礦山,2021(7):119-123.
[5]閆曉慧,李桂春,孟齊.金礦中提金技術的研究進展[J].應用化工,2019,48(11):2719-2 723.
[6]王衛軍,王潤濤,陳偉華,等.甘肅某金礦選礦試驗研究[J].黃金,2024,45(4):52-56.
[7]翁興媛,關智浩,高野,等.吉林某金礦選礦工藝對比實驗研究[J].貴金屬,2021,42(1):16-21.
[8]劉玉川,殷錄成,陳攀,等.某金礦石工藝礦物學研究[J].黃金,2023,44(1):63-67.
[9]熊馨,霸慧文,寇保德,等.青海某低品位金礦石選礦試驗研究[J].黃金,2022,43(5):68-71.
[10]康維剛,陳京玉.老撾某金礦石重選-環保藥劑浸金研究[J].貴金屬,2022,43(1):61-66.
[11]何美麗.福建某低品位金礦新型浸金劑浸金試驗[J].礦冶,2020,29(6):62-66.
[12]李和付,孫,葉國華,等.環保藥劑\"金蟬\"取代氰化鈉處理夏家店金礦的研究[J].黃金科學技術,2018,26(5):682-688.
[13]熊馨,陳攀,孫曉華,等.青海某難選含金鐵礦石選礦工藝試驗研究[J].黃金,2020,41(7):57-61.
[14]曹月明,郝悠酉,張凱熙,等.河北承德某金礦選礦試驗研究[J].礦冶,2022,31(2):29-34.
[15]趙天倫,趙曉磊,張迪,等.某含金礦石提高金回收率浮選試驗研究[J].現代礦業,2021,37(5):138-141.
[16]王彥龍,廉江波,南瑞麗,等.甘肅某金礦礦石特征及選礦工藝改進試驗研究[J].中國錳業,2023,41(4):10-15.
[17]張明煒,譚璐,黃業豪.某金礦尼爾森重選試驗研究[J].金屬礦山,2022(9):94-99.
[18]元傳鐸.某金礦氧化礦石可選性試驗研究[J].黃金,2021,42(9) :90-94.
[19]印萬忠,馬英強.黃金選礦技術[M].北京:化工工業出版社,2016.
[20]趙敏捷,方建軍,李國棟,等.尼爾森選礦機在國內外選礦中的應用與研究進展[J].礦產保護與利用,2016,36(4):73-78.
Comparative study on beneficiation testof a gold mine in Qinghai
Zhang Guocun,Liu Yuchuan, Xiong Xin, Chen Pan, Ying Yongpeng, Zhang Xinyu (Qinghai Provincial Geological Resources Testing and Application Center)
Abstract: The gold grade of a certain gold deposit in Qinghai is 2.67g/t ,with exposed and semi-exposed gold accounting for 84.27% .Based on ore characteristics,whole ore leaching,flotation-flotation tailings leaching,and gravity separation-gravity separation tailings leaching were tested comparatively.Afte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the gravity separation-gravityseparation tailings leaching combined processwas selected as optimal. The raw ore was subjected to Nelson gravity separation, yielding a gold concentrate with a grade of 139g/t (204號 and a gold recovery rate of 57.74% . Direct leaching of gravity separation tailings achieved a gold leaching rate of 37.13% on the raw ore.The total gold recovery of the entire process reached 94.87 % ,indicating favorable beneficiation performance.
Keywords: whole ore leaching; environmentaly friendly gold leaching agent; flotation; Nelson gravityseparation; combined process; total reco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