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Local Sheep Breed Resources in Shaanxi Province:An Overviewand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Conservation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WANG Xu,YANG Yong-qian,GUO Jian-hui etal(Weinan Vocationalamp; Technical Colege,Weinan,Shaanxi 714000)
AbstractAsacruciallocalshepgermplasmresourcebaseinChina,ShaanxiProvinceboastsfourdistinctivebredsincludingGuanzhong DairyGoat,SoutheSaaniWhiteGoat,Tongeep,ndortheSaaniCashereGoat,ichletielystablishistictieic resourceavantages.UnderthompreesieipementationofturalvialatioatgyteonsevationdutilzatioofSai’ sindigeoussheeedsousotolysreasvialmisiofopreserviagicualulualeriaebtalsoctasapiodier forpromotingtheintegateddevelopentofuralindustris.isppereviestegeralsitatioandonseationsatsofloaleep breedresourcesinSaaiProvice,proposesthepathsndrategiesfordevelopentandutilation,ndprovideseferecforte protectionaddvelotofcalseredsoussellseeschoeoaedevelontofidustrialuding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Genetic diversity;Breed identification;Germplasm conservation;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陜西省地處西北內陸,生態類型多樣,孕育了豐富的地方羊種質資源,如關中奶山羊、陜北白絨山羊、同羊、陜南白山羊等。這些品種具有耐粗飼、抗逆性強、肉質優等特點,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遺傳基礎。當前陜西省已形成特色鮮明的山羊養殖區域格局,陜北地區以絨山羊養殖為核心,關中平原重點發展奶山羊產業,陜南山區則聚焦肉用山羊培育,呈現出顯著的地域專業化特征。
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背景下,陜西地方羊品種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既是傳承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任務,也是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抓手。然而,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和生態保護壓力加劇,種質資源利用效率低、品種改良技術滯后等問題日益凸顯。如何通過科學評價和優化這些地方品種的生產性能,以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研究課題。基于此,該研究綜述陜西省地方羊品種資源概況與保護現狀,提出品種開發與利用的路徑與策略,以期為陜西省地方羊品種資源保護開發、產業升級及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研究提供參考。
1陜西省地方羊品種資源概況
1.1關中奶山羊種質資源概況關中奶山羊作為我國特色乳用畜種,主要分布于 34°~35°N,107°~110°E 的關中平原核心區,涵蓋渭南、西安、咸陽、寶雞4市,其中富平、臨渭、蒲城、涇陽、三原、淳化、千陽、鳳翔、藍田9縣(區)構成主產區。關中奶山羊的培育可追溯到1972年,主要利用西農薩能奶山羊為父本與本地山羊進行級進雜交,1989年,關中奶山羊作為獨立品種被載人《中國羊品種志》,1990年8月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品種審定[1]。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奶山羊品種培育體系的重大突破,體現了現代家畜育種技術與地方資源保護的協同發展,為我國奶山羊產業遺傳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種質資源支撐。2020年,農業農村部將陜西關中奶山羊確立為國家重點產業集群[2]。2022年產業數據顯示:陜西省奶山羊存欄規模達265萬只(全國占比約 38% ),配套建成52家現代化乳品加工企業,形成覆蓋全鏈條的產業集群。特別在羊乳制品領域,該省以超 85% 的國產市場份額持續領跑行業發展[3]
經持續選育的關中奶山羊呈現典型乳用體型,符合“四長\"(頭長、頸長、體長、腿長)形態標準(圖1)[4]。體質堅實,頭長額寬,眼大耳長,鼻直嘴齊,有的羊有角有髯,頸下部有肉垂。母羊頸長胸寬,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尻部寬長,傾斜適度;公羊頭大、頸粗,胸部寬深,腹部緊湊,外貌雄偉。四肢結實,蹄質堅實,毛短色白。成年公母羊體尺體重差異顯著 Plt;0.01 :公羊體高 ?80cm. 體重 ?65kg ;母羊體高 ? 70cm. 體重 ?45kg[5] 。山羊奶因其獨特的營養構成被學界視為優質乳源,其較小的脂肪球直徑與較低酸度特性顯著提升消化吸收效率。該乳品與人乳營養結構的相似度很高,已被列為重點開發的功能性食品[6。數據顯示,繁殖母羊年均繁育率達 200% ,關中奶山羊具有產奶性能好、產奶量多、奶品質優等特點,關中奶山羊的泌乳期一般為 210~270d ,年產奶量能達到 600kg[7] 。關中奶山羊常乳中主要成分基本為乳脂肪3. 84% 、蛋白質 2.73% 、乳糖 4.45% 、干物質11.85%[6] 。生產效益分析表明,散戶養殖模式下日均產奶量達 3.0~3.5kg ,按現行奶價折算年收益約1500元/只;規模化養殖日均產奶量穩定在 2.5kg ,年收益約1000元/只(測算均不含勞動力成本,散戶數據另不含粗飼料支出)[8]。地處陜西省中部的富平縣,憑借其深厚的養殖底蘊,已成為全國重要的乳用山羊產業中心。該縣不僅傳承了悠久的乳畜培育歷史,更榮獲“世界奶山羊產業示范區”“中國羊乳之都”等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據最新統計數據,縣域內已形成四大現代化產業園區集群,成功培育2個超10萬只規模的養殖強鎮。當前存欄量突破88萬只,年度羊乳產量達23.5萬t,構建起涵蓋育種、養殖、加工的全產業鏈體系。憑借其卓越的產業表現,該縣被農業農村部列入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錄,2023年全產業鏈經濟規模已突破150億元大關。
圖1陜西地方羊品種形態特征[4]
Fig.1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genous sheep breeds inShaanxi Province
1.2陜北白絨山羊種質資源概況陜北白絨山羊是我國特有的絨肉兼用型山羊品種,其種質資源集中分布于陜西省北部的干旱半干旱氣候區,核心產區覆蓋榆林、延安兩市的安塞、甘泉、靖邊、橫山等縣域。該品種的培育始于20世紀后期,科研團隊依托陜北獨特的自然經濟條件,以遼寧絨山羊為父本、陜北黑山羊為母本,通過簡單育成雜交技術開展系統性選育,歷經近30年定向培育,最終形成以優質絨生產為核心、兼具肉用性能的新品種。2003年,該品種通過農業部審定,正式成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9],2020年榆林市原絨產量占全省的 90% 、全國的 10%[2] 。2023 年度,榆林市羊養殖規模持續擴大,全市羊飼養量達到1228.39萬只,羊絨產量超過 1500t ,羊肉產量5.60萬 t[10] ,年末存欄量突破566.78萬只,同比增長5百分點。全年出欄量同步增長1.3%,達 394.08萬只[]
陜北白絨山羊具有典型的絨用山羊表型特征。其體型方正勻稱,體軀呈長方形結構,后軀略高于前軀,整體體型較蒙古羊更顯方正,較新疆羊更為修長。頭部短寬,公羊鼻梁隆起,多具螺旋形大角;母羊鼻梁平直,多無角或具短小角(圖1)。體質健壯,四肢強健有力,骨骼發育良好。被毛純白致密,毛叢閉合性良好,絨層厚密均勻,展現出優良的絨毛覆蓋特征[12]。其耐粗飼能力強,可在貧瘠飼草條件下維持正常生長,抗病力與抗逆性優異,對干旱、寒冷等極端環境具有顯著適應性。在生產性能方面,該品種以高產優質絨為核心優勢,絨纖維兼具細度均勻、長度突出的特性,單產絨量顯著高于普通絨山羊品種。以育成期母羊為研究對象,在5~6月齡階段、體重 23.5~28.0kg 的生產參數條件下,單只個體年產原絨量可超過 450g ,經加工處理后的凈絨得率約維持在 2.5kg 水平[13],1周歲羊絨纖維細度公羊可達( 17.68± 0.95) μm ,母羊可達( 16.68±1.08 ) μm[14] ,比改良初的(204號 14.5μm 的主體細度增粗[15]。絨山羊產絨性能作為核心生產指標,其水平高低直接關系到養殖主體的經濟收益。研究表明,該性狀受多重形態特征指標影響,包括動物體尺參數、質量指數、纖維細度與長度,以及飼養環境等變量[1]。當前,陜北白絨山羊產業呈現2種典型業態分化:其一為傳統型家庭牧場模式,依托農戶自組織生產單元,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資源整合;其二為現代化企業主導模式,由具備全產業鏈運營能力的規模養殖企業或產業聯合體(涵蓋飼料供應、育肥加工等環節)通過標準化管理驅動產業升級[13]
1.3同羊種質資源概況同羊是我國特有的肉毛兼用地方綿羊品種,其種質資源分布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19世紀80年代,該品種廣泛分布于陜西省渭南市大部分縣區及咸陽、延安、銅川等地的局部區域,現核心種群集中分布于渭北半濕潤干旱區的白水縣。作為具有1200余年培育歷史的古老品種,同羊在長期自然與人工選擇中形成了對干旱、寒熱交替環境的卓越適應力,既可舍飼圈養又能適應長途放牧,在冬季飼草匱乏時仍能維持穩定繁殖性能[17]。2005年,同羊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其保種工作依托白水縣同羊原種場持續開展[18],近年來,通過科學選育使種群質量顯著提升,成功推廣至我國北方多省。
在表型特征方面,同羊以“耳繭、角栗、肋箸、尾扇”四大形態標識著稱[18]。公母羊均具典型肉用體型,被毛柔細呈半細毛特征,羔皮毛色潔白且花穗呈現獨特的珍珠狀彎曲,尾部蓄積厚脂形成碩大脂尾(圖1)[19]。生產性能表現為經濟早熟特性,全年發情且遺傳穩定,成年公羊體重 68~72kg 、母羊體重 47~50kg ,屠宰率達 45%~48% ,通過現代保種技術,種群生產性能持續優化,成年體重增幅達 17.8%~ 34.4% ,屠宰率提升 6.68% ,繁殖率與羔羊成活率同步提高,產羔率穩定在約 105%[19] 。全舍飼同羊成年公羊毛長( 10.85±1.55 ) cm ,母羊毛長 (9.29±1.59 ) cm[20] 。該品種將優質羊肉生產、半細毛特性與獨特脂尾性狀有機結合,成為全球綿羊種質資源庫中極具特色的珍貴基因資源。據2020年陜西省第三次畜禽遺傳資源普查數據,白水同羊原種場已成為該品種的保育基地,現存總量為335頭(公畜68頭、母畜267頭)。其中雄性群體細分為6個獨立家系,核心種群中219頭為能繁母羊[19]
1.4 陜南白山羊種質資源概況 陜南白山羊是我國秦巴山區特有的肉皮兼用型地方品種,其種質資源集中分布于陜西省南部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核心產區覆蓋紫陽、漢濱、鎮巴等縣區。據《興安府志》記載,清代安康地區已有山羊飼養,推測其種源可追溯至漢代移民帶入的山羊種群。在秦巴山區獨特的生態條件下,經長期自然選擇與人工馴化,其形成了適應溫暖濕潤氣候、耐粗飼的優良特性。該品種于20世紀被列人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近年來依托退耕還草政策生態紅利,養殖規模持續擴大,現已成為陜南山區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2020年數據顯示,僅漢中市存欄量達79.9萬只,其中鎮巴、西鄉等主產區占比超 70% ,凸顯其區域畜牧業主導地位[21]
在表型特征上,陜南白山羊以“狗頭羊”“馬頭羊”著稱,全身被毛潔白,偶有黑色,褐色,皮膚粉紅,鼻梁平直,頸短而寬厚,體型勻稱緊湊(圖1)[22],成年公羊平均體高 69cm ,平均體長 74cm ;成年母羊平均體高 59cm ,平均體長 67cm[23] 。按角型與毛長可分為四類,其中有角短毛型最受青睞[24]生產性能表現為早熟易肥特性,成年羊屠宰率優異,肉質細嫩鮮美,18月齡陜南白山羊平均屠宰率為 49.5% ,胴體重為0 20.68±2.05 ) kg[25] ;板皮面積大,質地致密,成年羯羊鮮皮的平均厚度為 3.5mm ,平均面積為 6400cm2[23] ,屬優質皮革原料;繁殖性能突出,常年發情,產羔率可達 250%[26] ,配合耐粗飼、抗病力強的生物學優勢,展現出顯著的經濟價值。
2陜西省地方羊品種資源保護現狀
2.1陜西省地方羊品種資源保種成效在保護成效方面,陜西省內已建立多個保種基地,對關中奶山羊、陜北白絨山羊、同羊、陜南白山羊等地方品種實施活體保種,并依托《陜西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強化政策保障。通過退耕還草等生態政策,關中奶山羊、陜北白絨山羊、同羊、陜南白山羊主產區的飼草資源得到恢復,實現了從放牧到舍飼的養殖方式過渡。2018年,陜西省啟動關中奶山羊全產業鏈建設,深度實施國家關中奶山羊產業集群項目,構建“良種繁育一智能養殖—乳品加工\"產業閉環,新建1000只以上奶山羊規模養殖場119個、300~500只的規模養殖場210個,成為西北地區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標桿。榆林、延安兩市積極倡導并推進“封山禁牧,舍飼養羊”模式,2022年榆林市白絨山羊飼養量達800萬只,成為陜北鄉村振興支柱產業,然而,因市場未建立羊絨細度分級定價機制,導致養殖戶盲目引入產量高但細度粗的絨山羊進行雜交,致使陜北白絨山羊產絨量提高,但羊絨細度均值退化,這種“重量輕質\"的發展模式雖能短期提升經濟效益,卻可能動搖產業可持續發展根基,需通過建立優質優價機制重塑鄉村振興質量導向[12]。為挖掘秦巴山區特色種質資源,陜西省在商洛、安康等地建立陜南白山羊保種場,但因該品種育肥周期長,出欄體重低,養殖效益不高,導致保種場運營艱難,調查顯示,現存保種場中種群已混雜 50% 以上布爾山羊血統[24]。值得注意的是,漢中市試點“保種 + 生態旅游”模式,通過開發特色羊肉餐飲、親子牧養體驗等項目,使保種場綜合收益提升,為地方品種資源融人鄉村振興開辟了新路徑。自2008年白水同羊原種場晉升為國家級保種場以來,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研力量,聯合開展“同羊種質特性及開發研究”等30余項省級科研項目,累計獲得科技進步獎8項。通過40年持續選育,核心種群體型外貌基本一致,成為我國特有兼具裘皮、肉用特性的地方綿羊品種[19]
2.2陜西省地方羊品種資源保種存在問題陜西地區山羊遺傳種質資源保護機制當前存在以下突出問題:首先,遺傳資源保護體系存在明顯短板。現有保種機構普遍面臨財政保障機制不健全問題,導致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和保種基礎工作的可持續推進受阻,同時區域性遺傳資源保護區及基因庫等關鍵基礎設施尚未構建。其次,系譜管理體系建設遲緩。在種群優化管理方面,尚未形成標準化的組群篩選、個體登記及性能測定技術規程,且生產實踐中缺乏有效的系譜核查機制,致使群體遺傳多樣性保護存在隱患。再次,技術支撐能力薄弱。保種單位普遍存在專業技術人員配置不足問題,特別是缺乏穩定的專家駐場指導機制,嚴重制約現代繁育技術應用與成果轉化。最后,種質創新開發力度不足。針對本土山羊優異基因資源的系統性挖掘與利用效能偏低,種群提純復壯工程推進緩慢,適應區域生態環境的山羊新種質創制工作仍面臨諸多技術挑戰。
3陜西省地方羊品種資源開發與利用路徑
3.1種質創新體系構建急需構建陜西地方特色山羊品種多組學技術研究框架。地方品種遺傳多樣性豐富,生態適應性突出,其功能基因解析尚存巨大探索空間。通過整合全基因組選擇(WGS)與單細胞測序技術,可系統闡釋品種特異性狀形成的分子調控網絡,為種質資源保護提供靶向性技術支撐。以略陽烏雞為例,其已完成全基因組精細注釋并建立表型-基因型關聯數據庫[27],該成功范式亟待向陜北白絨山羊、關中奶山羊、同羊等特色品種延伸,通過建立分子設計育種平臺實現優良等位基因聚合。
3.2本品種持續選育策略在品種改良上,需平衡短期效益與遺傳完整性保護。當前陜南白山羊等品種的雜交改良雖能快速提升產肉性能,但造成種質特性稀釋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建議實施動態保種策略:運用基因組親緣系數分析優化核心育種群結構,通過開放式育種體系實現優良性狀的持續強化。重點針對繁殖效率、肌肉發育相關QTL位點開展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借助胚胎移植技術加速優良基因擴散,構建具有地域標識度的“基因-性狀-環境\"協同進化模型
3.3系統性雜交改良體系在市場化導向下,應建立科學的分級雜交管理制度。針對陜北白絨山羊等已形成品牌效應的品種,可通過導人雜交改良肉質性狀,但需嚴格限定外源基因滲入比例。對于陜南白山羊等生產性能滯后品種,應制定三元級進雜交技術規程:組建包含核心保種群、雜交父本篩選區和經濟代改良場的三級繁育架構,利用基因組預測模型優化雜交組合。政府部門需主導建立區域性繁育協作網絡,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系譜溯源,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遺傳資源數據庫。
4結語
陜西省地方羊品種資源作為黃土高原與秦巴山區千年農耕文明的活態遺產,承載著獨特的遺傳基因與生態智慧,既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珍貴樣本,也是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的生態見證。關中奶山羊經持續選育形成了卓越的泌乳性能,陜北白絨山羊在極寒環境中淬煉出抗逆基因,同羊跨越千年傳承了優質肉質,陜南白山羊在秦巴山地磨礪出優質板皮性能,這些三秦大地的“活體基因庫”,憑借入選國家級保護名錄的資格,彰顯了其戰略價值,更通過科技賦能與產業創新煥發新生。當前,陜西省通過保種場、基因庫與產業鏈的協同體系,正將地方羊品種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助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三重價值。
參考文獻
[1]羅軍,史懷平,王建民,等.中國奶山羊產業發展綜述:發展趨勢及特征[J].中國奶牛,2019(9):1-11.
[2]王金欣.陜西特色山羊種質分析及陜西省遺傳資源數據庫構建[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3.
[3]賀驍勇,賀禹豪.基于專利分析的陜西省乳制品產業技術發展路徑探究[J].中國發明與專利,2023,20(2):21-28.
[4]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國家家養動物種質資源庫[DB/OL].[2024-09-27]. htps://cdad-is.org. cn/admin/Login/zzzy_gl.
[5]梁久梅.優良山羊品種—關中奶山羊[J].農家科技,2008(12):8.
[6]史懷平,羅軍,黨立峰,等.山羊奶的營養成分及營養價值的提高途徑[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9):118-122.
[7]何誠,衛利選,劉姚,等.奶山羊的飼養管理技術[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5,31(7) :78.
[8]朱旭東.高陵區奶山羊產業發展對策[J].中國畜牧業,2017(20):79-80.
[9]郭巧娥.陜北白絨山羊飼養現狀[J].畜禽業,2018,29(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