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ceneExpressionand ImplementationPathofTeaCultureTourism Integration—Taking JiangsuTeaExpoGardenasanExample YAOPe-jun,LIing-ping,SHDe-lntal(JiangsuAgricuralandForestryVocatioalandechicalColge,Jurong,Jiangu 212400)
AbstractInordertosolvetecurntproblemsofshallwdevelopment,contenthomogeneityandlow-edvalueofteactureandtourism projects,isaritroduestntytoosucttalsisfmeokfluredouitegationdlaly theculturalconsumptionspaceandvalueexpresionofeacultureandtourismintegationTestudyfoundthatthintegrationsef tea cultureandtourismicludesfourelements:teaculture,touristsandserviceproviders,teacultureandtourismcomfortsandteaculureand tourismactivalssioofeatfuedouismpdofeissssfal origin,ybolpepdeeposlldssiltffol suTeaExpoGarden.Andthenexplorethepracticalpathofseeexpresionoftaculturetouismitegation:firstoptiizetelaouof comfortojectsdtgioalrbutesoftcodxpndtuctiooftalueddesethl tem;thirdsticoeptesioofdertoeiatidioft culturendtouiteatsdpvidetaleecefotterogesdsustaiabeevepetofte tourism destination.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tea culture and tourism;Scene theory;Value expresson;Jiangsu Tea Expo Garde!
2022年,“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證明了中國茶文化的獨特價值和世界影響。以茶為切入點,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產生活,推動新時代茶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對于茶文化傳承與文旅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政策層面,這一趨勢也得到了積極響應。2023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于組織開展2023年文化和旅游消費促進活動的通知》,明確提出“舉辦健康、避寒避暑、冰雪、茶文旅、美食等主題產業促進活動”。2022年和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分別提出實施“鄉村休閑旅游提升計劃”和“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茶文化旅游作為鄉村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視,茶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近年來,云南臨滄、福建武夷山、浙江安吉等多地的茶文旅消費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然而,面對茶文旅開發淺表化、內容同質化、價值低端化等現實問題,如何創新和優化茶文旅融合路徑,實現茶文旅融合場景價值表達逐漸成為業界聚焦的前沿問題。鑒于此,筆者首先基于場景理論的分析框架,剖析茶文旅融合的組成要素和具體維度;其次選取江蘇茶博園作為研究案例,識別茶文旅融合場景;最終提出茶文旅融合場景表達的實踐方向。該研究結果將拓展茶文旅融合的理論視野,并為茶文旅融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建議。
1茶的旅游利用與茶文旅融合
茶具有生態與環境、經濟與產業、社會與文化等多方面價值,與旅游產業耦合關聯性強[1,蘊含著巨大的旅游開發潛力。旅游利用是實現資源價值活化傳承、強化公眾價值認知的重要方式[2]。茶的旅游利用不僅可以提升茶的附加值,發展茶業經濟新業態,同時符合現代旅游需求,是產業發展和新型消費的時代選擇[3],還有助于改善社區生計[4],推動鄉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城鄉一體化發展[5],從而促進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建設[6。前期研究識別出文化、經濟、政策、科技等是影響茶旅融合發展的主要因素[7。其中,文化面向消費者的再生產與再創造,對消費行為產生正向影響[8],是核心戰略資產。文化具有地方特有性、路徑依賴性、難以言傳性等特征[9],不可模仿且難以被替代,有著可持續競爭優勢。茶文化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關聯著產地文化、企業文化和品牌文化[3]。然而,不少茶旅項目重產業輕文化,內涵薄弱,地方原生性不足[10],面臨和其他旅游產品類似的同質化與商業化困境。
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互動,本質上是將文化作為旅游吸引物進行可視性生產[2]。這種互動方式可以加深旅游者在文旅場景中的沉浸式體驗,拓展他們對旅游目的地的興趣,從而帶動相關產業鏈開發[11-12]。作為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的高級形態,茶文旅融合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現有研究普遍強調茶文旅融合對產業經濟和區域發展的重要性,并覆蓋2條研究主線。一是聚焦茶文旅市場供需分析,供給視角的研究主要關注資源開發[13],目的地營銷與品牌建設[14],社會效應與產出[15],社區生計與福祉[16]等,需求角度則考察了游客體驗與價值感知[17],心理動機與行為偏好[18]等。二是強調茶文旅產業發展研究,多數學者運用耦合協調模型測度茶文旅產業融合效度[19-20],探討了不同尺度區域的協調發展特征、區域間差異程度及其影響因素[21]。部分學者基于文化和產業的視角總結了茶文旅產業發展的特征[22],從資源類型、管理方式、產品特征、空間規劃等角度提出了茶文旅產業發展的模式[23]
縱觀已有研究,不少學者已關注到茶文旅融合的作用、特征、模式、空間分異及影響因素,但多從經濟學與管理學視角展開探討,強調產業升級和業態經營,對于茶文旅融合中的文化符號與價值表達關注不足,缺乏對茶文旅融合文化消費空間的深入思考。因此,筆者嘗試引人場景理論構建茶文旅融合分析框架,以江蘇茶博園為例為茶文旅融合場景表達提供實踐思路,以拓展茶文旅融合的理論視野和實踐效果。
2基于場景理論的茶文旅融合分析框架
21世紀初,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特里·N·克拉克(TerryClark)為代表的新芝加哥學派最早提出場景理論[24]。該理論認為,場景是由各種消費設施和消費實踐組成的具有符號意義的空間,通過組合各類舒適物和娛樂設施,吸引特定主體開展消費活動。同時,將空間視為由消費者、文化內涵、符號、價值觀等各種元素融合組成的文化價值混合體[25]。最初,這一理論范式主要用于研究城市空間領域的消費與生活娛樂設施、文化之間的關系。后來,隨著研究內容和研究視角的不斷豐富,場景概念內涵不斷外延和深化,被廣泛應用于鄉村旅游、互聯網技術、元宇宙等領域。近年來,學者們對場景理論在中國文化語境下的運用展開了探索。場景理論與文旅融合緊密聯結,通過組合不同類型舒適物,使得文旅場景呈現組合多元性以及獨特的美學特征[2],為文旅空間的打造提供了科學有效的理論指導[27]。本質上,茶文旅融合是通過組合各類場景要素,對茶文化這一旅游資源進行可視性生產,從而打造具有茶文化內涵的旅游空間。場景理論為茶文旅融合機理和實踐路徑提供了理論依據:一方面,場景理論視角下構建茶文旅場景需要組合不同類型的旅游消費者、茶文旅活動、茶文旅設施,是一項完整、動態且連續的系統工程,為構建結構合理、內涵豐富、協同高效的茶文旅場景體系提供重要支撐;另一方面,場景蘊含著文化價值和美學特征,通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與協同發展,可以充分發揮茶文化價值的賦能作用,豐富和創新茶文旅場景的表達形式和表現特征。這有助于解決茶文旅融合過程中場景營造淺表化與同質化、文化符號去獨特性的問題,對于實施非均質化的茶文旅融合發展路徑,滿足游客多元體驗需求具有積極作用。茶文旅融合需要考慮空間各因素相互共生的秩序聯系,通過對場景理論中涉及的場景要素和維度進行分析,確定茶文旅融合場景表達與營造的方向。
2.1場景理論要素在茶文旅融合中的轉譯場景理論涉及的要素眾多,具體可以分為精神文化要素、特定人群要素、物質空間要素和實踐活動要素4類,它們聯系密切且相互作用。其中,精神文化要素是場景營造的內核,可以賦予空洞的空間、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魅力;特定人群要素是場景空間主體,也是實踐活動的具體執行人,包括場景表達的實施者與接受者;物質空間要素是場景理論中空間的基礎承載物,主要指各類舒適物;實踐活動要素是場景中的具體事象,是在具體情境中由人的行動所形成的活動或事件,其能夠通過意義建構進而影響個體認知。
場景表達受各類場景要素影響,不同構成因素可以呈現不同場景。將茶文旅融合用場景理論進行要素轉譯,提出茶文旅融合場景的構成要素: ① 茶文化,具體表現為茶德、茶禮、茶故事等,蘊含著深厚的茶文化價值觀,凸顯茶的精神特征; ② 旅游者與服務者,旅游者通過服務者獲得場景感知與體驗,服務者通過旅游者維持場所的日常運營,二者是茶文旅融合場景空間的主體人群; ③ 茶文旅舒適物,主要包括茶知識教育、旅游服務、娛樂演藝等空間設施,能夠為旅游者帶來愉悅感受,且具有較高文化和商業價值; ④ 茶文旅活動,如茶藝體驗、節日慶典、手工制茶等實踐活動,綜合茶文化與具身認知,使旅游者在活動體驗中實現對地方認同的建構。場景理論與茶文旅融合要素對應關系見圖1。
2.2茶文旅融合場景維度設定場景理論的核心貢獻在于提出了真實性、戲劇性、合法性3個一級維度以及15個二級維度。該研究結合茶文旅融合具體情境,在匹配場景特征與舒適物的過程中,對張旭輝等[27]提出的文旅融合場景所列舉的15個二級維度進行調整。具體來說,將在茶文旅融合中表現不顯著或與其他維度含義重疊的“自然風光性”“藝術展覽性”“新奇性”“多樣性”調整為“自然生態性”“美學觀賞性”“康養性”“品牌性\"(圖2),旨在凸顯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并確保各維度意義明確且無交叉重疊,最終形成茶文旅融合場景框架。
2.2.1地方原生性主維度對應場景理論中的真實性。真實性是指真實自我在場景中被確認或被否認[28],旨在探索何者構成存在的本源。在茶文旅融合場景構建過程中,物質基礎和存在本源表現為對地方茶文化資源的利用及地域空間環境的改造。這一維度通過展現地方資源和空間環境特征解析場景價值,劃分為5個次維度: ① 本土性,各產地的茶葉品種及其衍生的茶文化具有地域性,獨具價值且難以模仿;② 異質性,不同區域的茶文旅資源具有差異化特征,表現了當地茶文化旅游的特色性; ③ 自然生態性,茶空間利用應自然環保,實現茶與生態的和諧共存; ④ 人文景觀性,人為創造或改造的景觀實體,可反映區域獨特的茶文化內涵; ⑤ 美學觀賞性,旅游者通過對茶文旅資源的游覽觀賞可以獲得形象、色彩等多元美學價值。
圖1場景理論與茶文旅融合要素對應關系
圖2茶文旅融合場景分析維度
Fig.2The analysis dimension of the integration scene of tea culture and tourism
2.2.2符號感知性主維度對應場景理論中的戲劇性。戲劇性是指看到和被看到的方式,即通過活動主體的直接參與及現實表現將場景自身呈現給周圍環境的方式。在茶文旅融合場景中,旅游者可以從看到的物質空間中抽象出茶文化符號,從而形成茶文旅融合場景的符號感知和情感體驗。符號感知性涵蓋5個次維度: ① 教育性,通過科普、研學等方式宣傳推廣茶知識、茶文化、茶精神等,樹立文化自信; ② 科技性,通過AI、5G、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技術構建茶文旅互動體驗場景; ③ 休閑性,茶文旅場景可以滿足人們休閑放松的需求;④ 康養性,制茶、品茗等茶文旅活動具有養生保健功效; ⑤ 品牌性,品牌或標志與資源品質高度相關,影響著茶文旅融合場景的生命力及特色。
2.2.3價值表達性主維度對應場景理論中的合法性。合法性是場景中對事物存在方式是否正確的道德判斷依據。旅游者在茶文旅融合場景感知與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形成場景評價和反饋。價值表達性包含5個次維度: ① 保護性,茶文旅融合場景的構建需兼顧茶文化傳承、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② 文化認同性,旅游者和服務者都認同茶文旅融合場景所呈現的茶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 ③ 平等性,場景主體可以自由選擇參與或退出,平等地享受各項權利; ④ 功利性,茶文旅融合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茶文旅融合場景的構建可以滿足不同主體的需求和利益; ⑤ 自我表達性,各類人群借助茶文旅融合場景可以實現自我表達,滿足情感和文化需求。
3江蘇茶博園茶文旅融合場景識別分析
江蘇茶博園位于江蘇省句容市茅山北麓,占地面積近166.67hm2 。園內山水茶林景觀奇特秀美,茶文化底蘊豐厚,由40余個主題景點組成,是集觀光休閑、養生度假、文化教育于一體的茶業博覽園。江蘇茶博園現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獨特的茶文旅融合場景營造使其榮獲“長三角城市群茶香文化體驗之旅示范點”“江蘇省茶旅文化游學基地”等稱號。江蘇茶博園是茶文旅融合發展的典型載體,園內茶文旅融合場景具有一定代表性,故選其作為實證研究對象。
3.1江蘇茶博園茶文旅舒適物分析舒適物是場景營造所依托的物體和對象,是場景維度測定的主要依據。該研究基于江蘇茶博園的物質環境、地域特征和文化屬性,與茶文旅融合場景維度的3個主維度相對應,按照整體適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最終確定生產類、展示類和服務類茶文旅舒適物共計30種,并結合實地調研情況對數據進行核對(表1)。
表1江蘇茶博園茶文旅舒適物一覽
Table1AlistofcomfortableteacultureandtourismitemsinJiangsu TeaExpo Garden
3.2江蘇茶博園茶文旅融合場景維度分析 根據場景理論
分析策略,對江蘇茶博園茶文旅舒適物進行打分,每種舒適物在各子維度的打分區間為1~5分。分數越高即越接近5,表明該舒適物越能強化該維度,即該舒適物對該子維度場景的價值表達越具有促進作用;分數越低即越接近1,表明該舒適物越能弱化該維度,即該舒適物對該子維度場景的價值表達越具有抑制作用。該研究采用德爾菲法,邀請7位業內專家進行打分。專家在熟悉體驗場景內容和各維度含義的基礎上,進行2輪打分。第1輪打分結束后計算各維度變異系數,解釋和修訂差異較大的維度,之后進行第2輪專家討論與打分。每種舒適物在15個子維度下的最終得分取各專家打分的平均值。各類茶文旅舒適物的數量與其在該維度中的分值相乘,除以園區茶文旅舒適物的總數,得到江蘇茶博園融合場景在15個子維度上的得分矩陣,據此對江蘇茶博園茶文旅融合場景展開分析(表2)。子維度場景得分計算公式為
式中: Sid 為 χi 地在維度 d 的場景得分; x 為茶文旅舒適物; Nx 為區域內茶文旅舒適物的數量 σjx 為茶文旅舒適物在維度 d 的得分。
根據表2,江蘇茶博園茶文旅融合場景主維度得分均在3分以上,表明總體上園內舒適物對于茶文旅融合場景表達起到促進作用。
表2江蘇茶博園茶文旅融合場景各子維度分值
Table2Sub-dimension score of tea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sceneofJiangsu Tea Expo Garden
價值表達性維度得分最高,5個子維度正向性均比較明顯,表明江蘇茶博園茶文旅融合場景整體價值感知與評價呈正向反饋,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的有機統一。其中,平等性和功利性得分最高,均為4.24,表明江蘇茶博園場景包容性較強,各類旅游者可以自由平等地參與各項活動;同時江蘇茶博園商業化場景豐富,能夠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文化認同性、保護性、自我表達性得分均在4分左右,代表江蘇茶博園重視茶文化傳承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夠滿足游客的情感和文化需求。
地方原生性維度得分次之,4個子維度呈正向表達,體現江蘇茶博園合理開發與利用地方資源和原生環境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地域特色與空間美學。其中,人文景觀性、美學觀賞性和異質性分值接近4分,表明其對主維度促進作用較強。江蘇茶博園內以茶文化為主題打造的人文景觀較多,如習茶苑、茶道廣場、景觀園林等,在空間布局及文化意蘊等方面具有一定審美價值,體現了園區的茶文化旅游特色。本土性分值接近3分,對主維度促進作用不明顯。除地方特色茶樹品種及江蘇茶文化景觀園林外,大部分園內景觀的地域性特征不明顯。自然生態性分值低于3分,表明對主維度起抑制作用。相較于豐富的人文景觀,江蘇茶博園內自然生態景觀以茶園為主,其他各類植物園為輔,特色不鮮明且經人工修整與布局,生態性一般。
符號感知性得分最低,表明江蘇茶博園茶文旅融合場景符號被感知程度尚有提升空間,由此帶來的游客情感體驗也有待增強。其中,教育性、休閑性、康養性、品牌性對主維度促進作用明顯,表明江蘇茶博園可以滿足人們學習、休閑、養生等方面需求,且有名苑曲毫、福鼎大白、烏牛早等名茶品種以及國家級制茶大師等品牌資源。然而,科技性得分較低,對主維度起抑制作用。雖然江蘇茶博園擁有茶葉大數據中心、采茶機器人、植保無人機等高科技產品,但是其數量較少,且多為茶葉生產類舒適物,對于茶文旅融合場景表達作用有限,園內展示類與服務類舒適物的科技性體現不明顯。
4茶文旅融合場景表達的實踐向度
通過應用茶文旅融合場景分析框架對江蘇茶博園進行實證研究,反映出江蘇茶博園茶文旅融合場景特征及價值表達,證明該分析框架具有一定可行性,也為其他茶文旅融合場景表達提供了思路。
4.1優化舒適物布局,彰顯場景地域屬性組織對外部環境要素具有依賴性,組織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是獲取和利用外部資源的能力[29]。茶文旅目的地在資源轉化利用與環境改造提升的過程中,需持續優化舒適物類目,構建舒適物數據庫。場景的表達是對舒適物的有機調試和組合搭配[30],明確舒適物的價值取向和策略選擇至關重要。茶文旅融合項目主導者需要秉持保護性發展理念,一方面,注重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強調自然和生態法則,保持本土茶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另一方面,采取傳承和創新傳統茶文化的行動策略,將茶文化地域特色與旅游價值相聯結。茶文化資源往往獨具價值且難以模仿,可以在物質性空間的基礎上影響和塑造社會認知空間,通過構筑游客認知圖景培育茶文化記憶。舒適物作為茶文旅場景的重要載體,需在空間布局與場景營造中增強茶俗活動、節日慶典、名人軼事、詩歌作品等文化挖掘和知識植人,使其成為生動的敘事素材,有助于增強茶文旅場景本土性,避免場景同質化。
4.2拓展茶文化功能,凝練場景符號體系茶文化是融合歷史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文化的多元文化體。解決茶文旅融合流于表面的困境需要由資源導向朝文化導向轉變,通過精細化、深度式的茶文旅內容生產多角度運用與開發茶文化功能與價值,為游客提供知覺、情感、認知的功能產品。符號作為情感和意義的載體是游客對場所進行建構和理解的表征。以符號化的方式構建和表達茶文旅融合場景要素,可以傳達特定的情感、氛圍和主題。茶文旅融合場景的營造要基于游客差異化的旅游需求和情感訴求,關注不同場景的表達主題,做好茶文化活化,凝練茶文旅融合場景符號體系。如,云南臨滄錦秀村古茶資源獨特,依托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自然稟賦,成功打造“旅居茶鄉”模式和特色茶IP,吸引了眾多茶商、茶友前來體驗,形成茶文旅融合的良性發展格局。茶文旅融合場景符號體系的生成涉及茶文化挖掘、茶創意生成、茶產業組合、茶科技互動等茶文旅融合內容生產的多重向度。可以通過“視聽觸嗅嘗”多感官聯動設置茶文旅展示場景,在數字技術背景下以科技賦能提升游客互動性和體驗感,借助數字孿生、物聯網、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創新茶文旅場景展現方式。
4.3提升人本化理念,增強場景價值表達在茶文旅融合場景中,主體人群的獲得感和幸福度對于場景價值的表達和實現發揮著關鍵作用,構筑以人為本的場域生態對場景營造具有重要意義。旅游者和服務者應共享價值觀,構建文化認同,結成精神共同體。通過共同參與和互動、共同創造和分享的行動協同實現茶葉生產、場所展示和旅游服務的場景價值表達。旅游者不僅是茶文旅融合產品和服務的接受者,還是場景價值的共同生產者。茶文旅融合場景可以通過開放性空間、人性化關懷、體驗式參與實現情感營造和傳遞,強化游客的自我個性與價值表達,從而創造心靈的深度感動。服務者作為茶文旅融合場景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貢獻了鮮活的人物形象與生動的敘事素材,他們的服務行為和態度對茶文旅目的地形象塑造有著顯著影響。茶文旅目的地應注重員工友好型場景的營造,創造自由輕松的空間氛圍,提升場景活力,這是茶文旅融合場景價值表達的重要基礎。此外,應平衡好平等性與功利性的場景價值表達,在保證旅游者相對平等地享有空間權利的同時,積極完善茶文旅產業鏈,多元化經濟來源。
5結語
該研究以場景理論作為分析工具,構建了茶文旅融合分析框架,并以江蘇茶博園為研究案例進行了數據實證,這是將場景理論應用于茶文旅融合領域的一次有益嘗試,也可為茶文旅融合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茶文旅融合存在差異性,未來可開展多案例比較研究,進一步拓展茶文旅融合發展的研究視角和場景表達效果
的檢驗維度。
參考文獻
[1]魏妮茜,項國鵬.長三角地區茶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效果測度研究[J].茶葉科學,2021,41(5):731-742.
[2]鄒統釬.走向市場驅動的文旅融合[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Z1) :107-115.
[3]李柳笛,李宇明,白秀廣,等.中國\"三茶\"統籌發展的戰略導向與實現路徑[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5(3):50-58.
[4]孫九霞,史甜甜.茶葉經濟主導下的社區參與旅游發展:基于社會交換理論的案例分析[J].旅游論壇,2010,3(3):299-305.
[5]易開剛,李解語.茶旅融合與互動發展:模型建構與效果測度:基于浙江省的實證研究[J].茶葉科學,2017,37(5):532-540.
[6]張星海.“互聯網 + ”茶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策略研究[J].農業經濟,2022(6) :24-25.
[7]林曦,吳芹瑤,楊江帆.茶旅融合發展效果評價與動力機制研究[J].茶葉科學,2023,43(5):718-732.
[8]陳立彬,趙雅蓉,江林.從品牌文化到品牌購買行為:一個認知過程的視角——基于扎根理論的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0(7):79-81.
[9]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 :99-120.
[10]羅玄,安勇,肖曼.基于設計觸媒的茶旅融合發展策略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3,30(10):137-141.
[11]徐翠蓉,趙玉宗.文旅融合:建構旅游者國家認同的新路徑[J].旅游學刊,2020,35(11) :11-12.
[12]鄭瓊娥,雷國鈺.三產融合與茶產業轉型升級;問題、驅動力與路徑[J].學術交流,2019(5):114-123.
[13]趙婷.日本宇治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的經驗及啟示[J].農業考古,2021(5) 222-227.
[14]楊芳勇,張曉霞.空間生產:茶文化旅游品牌生成研究—以云南省瀾滄縣景邁山茶區為例[J].農業考古,2024(5):177-184.
[15]范水生,鄭建成,林以恒,等.社會資本如何影響茶農綠色生產技術采納行為?[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4,23(1):51-59.
[16]SUBBA B,MANDAL S,TAMANG L. Status and challenges for sustainableruralliveliodfacdbytesmalltagrowers(SG)inealinghills,India[M]//PAI P K,SINGH A,BEINGACHHI B,et al.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 Singapore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2O24:85-115.
[17]朱學同,劉銳.茶文化旅游體驗價值創新策略研究[J].茶葉通訊,2019,46(4) :495-499,523.
[18]毛麗玉,張倩楠,詹興堆,等.基于茶莊園參與式體驗的消費者購買行為影響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10):232-243.
[19]呂宛青,肖釗富.茶文旅耦合協調發展分異及其影響因素:以云南省30個茶葉重點縣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1(3) :78-92.
[20]郝勝遠,翟緒軍.基于耦合協調模型的恩施州茶旅融合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17) :226-229.
[21]白洋,唐誠,彭利,等.中國茶文旅產業協調發展與區域差異[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6(8):54-65.
[22]彭桂芳.茶文化產業的特征及發展模式探析[J].農業考古,2021(5):25-30.
[23]薛曉焱,劉震,王艷梅,等.基于油茶產業發展的旅游模式研究[J].林業資源管理,2020(5):75-81.
[24] CLARK T N,LLOYD R,WONG K K,et al. Amenities drive urban growth[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02,24(5) :493-515.
[25]吳軍,特里·N.克拉克.場景理論與城市公共政策: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最新動態[J].社會科學戰線,2014(1):205-212.
[26]張旭輝,黃震方,程東亞.文旅場景理論內涵與研究方向[J].地理科學進展,2024,43(10):2067-2078.
[27]陳波,涂曉晗.旅游休閑街區消費場景的模式類型與文旅融合策略[J].南京社會科學,2023(8):134-145,166.
[28]丹尼爾·亞倫·西爾,特里·尼科爾斯·克拉克.場景:空間品質如何塑造社會生活[M].祁述裕,吳軍,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53-58.
[29]杰弗里·菲佛,杰勒爾德·R·薩蘭基克.組織的外部控制:對組織資源依賴的分析[M].閆蕊,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284-295.
[30]陳波,龐亞婷.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空間生產機理及其場景表達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75(5):6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