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Risk Prevention of Capital Flowing into Rural Areas from an Embedded Perspective
ZHANG Jian-cheng,LI Wen-ting(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10
AbstractThimporantdisionofplementigteruralevializationstrategaspropoedforthfistieintheportoftethNationalCongressofeComunstartyfCia.Andistrategisregaddasajorstrategiceplontfochevingtealfuld ingamoderatelyprspeouscietyinallspdfullngodelsttrweeaditoalalod tionisfacingproblemssuchasliitedproductionresoucs,shortageoffunds,ckofprofessoaltalets,and“agin”ofborforT solvetheseprobs,itiesstcoagapitaltootalasoghisroachaesosdodae brought totheruralareas.Meanileagriculturalmoderizationcanbrpidlyachievedandincomeforuralresidentsincreased.Tus,ew vitalitadviilledoallueaialfoialesisufeitoraticoals of“rural revitalization”and“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KeyWordsCapitalowingintouralreas;uralevitalization;Embeddedperspective;Agricuturalmoderzation;Riskpreetio
近年來,資本下鄉在國家的支持與政策的推進下蓬勃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并積極鼓勵工商資本下鄉。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開始推進鄉村振興,支持資本下鄉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進一步加強對于資本下鄉的監管,由此可見黨和政府對于資本下鄉的重視。但也在推進資本下鄉這個過程中產生了一些下鄉動機不純、圈地亂象和危害農民利益的問題。因此著重加強對資本下鄉的引導、規范、監管和風險防控是必然要求。筆者著重介紹了資本下鄉的契機、當前資本下鄉的現狀、資本下鄉帶來的農民福利及其消極影響,并針對資本下鄉的消極影響提出可實施的風險防范策略。
1資本下鄉的契機
關于資本下鄉的內涵,是指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為解決“三農”相關問題,政府鼓勵將城市中的資本、技術、管理、人才等下放到農村,實現“工業反哺農業”。通過對農村土地的流轉,使這個過程更加規模化和集約化,同時解決農業農村干不好、干不了的產業問題。相關政府也在這個過程中加大補貼力度,進而縮小城鄉收入問題,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發展[1]
2004—2017年連續14年,中央一號文件就“三農\"問題如何破解進行了反復的討論,可見這個議題的地位至關重要。然而,雖然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對此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已經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前緊張的情勢,但該問題依然沒有出臺更完備的解決方案。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農村農業工作的根本戰略之一[2]。因此,資本下鄉對于如何實現農民致富,農業如何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以及鄉村如何振興等問題有重要意義,同樣,資本下鄉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村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當前,工商資本之所以選擇下鄉,首先是契合轉型發展需要。部分企業的經營效益受到影響,從而進行轉型經營[2]。據統計,基于轉型經營而選擇下鄉的工商企業約占43% ,國家大力支持和鼓勵,毫無疑問給困境中的工商資本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其次是把握各項政策優惠。在調研的56家企業中,其中明確表示受到優惠政策吸引的企業占45% ;通過問卷星平臺調查的525家工商企業,有 73.3% 是看中了優惠政策;也正是國家給予的這些補貼與優惠政策,吸引了批量的大中小企業絡繹不絕地趕往農村[2-3]。此外是工商資本為釋放多重稟賦優勢選擇下鄉發展。國家當前鼓勵工商資本參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使其多重內在優勢也能得以充分發揮。如果資本下鄉途中選擇投資額度較大、對技術門檻要求高且品控嚴格的產業,集中于農民干不了、干不好的領域,不僅可以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也能夠使自己的企業得到發展,進一步促進農村城市化的進程[2]。最后,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彰顯濃郁家國情懷,如農村出身的企業家劉強東、鄭大清、陳生等,都秉持著“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情節,外出創業致富,功成不忘回饋家鄉,這部分農村的發展得益于資金的支持[2]
2 當前資本下鄉的現狀
當前鄉村振興的建設牽扯的方面非常廣泛,在這些方面的資金缺口也很大,不但需要大量財務的支持,還需要對社會投資進行調動。《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2021年)》等文件指出,要在保障財政支持的情況下,充分調動工商資本投資的積極性,發揮其應有的活力與動力,吸引更多的工商資本下鄉,投入鄉村振興戰略中。在政策措施的保障下,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也加強了對資本下鄉的推進,同時農業農村市場也散發出巨大的投資潛力,因此,當前多種類型的資本方都積極地參與農村的建設,為農村帶來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等稀缺資源。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目前資本下鄉的現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資本下鄉的主體數目增加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2024年6月,家庭農場從2019年底的85.3萬個已經增長至目前的400萬個;當前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數量已達到219.7萬家,共計提供經營服務值約達8773.5億元;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也從2022年的1120家增長至2285家。由此來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成為資本下鄉的主體,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2資本下鄉投入資金規模逐漸加大2022年,我國規模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經營年收人約為18.5萬億元;我國農產品電商銷售額約為5313.8億元;截至2022年底,我國返鄉創業人數達1220萬人[4]。《2024—2028年中國鄉村產業投資規劃及前景預測報告》中詳細分析了我國鄉村產業和鄉村數字化的發展現狀,全面分析了資本下鄉對我國農村產業融合、農產品加工、農村休閑旅游產業融合和鄉村新型服務的發展。直至2024年上半年我國農業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消費品零售額仍處于持續增長的趨勢,鄉村經濟表現出蓬勃發展的活力。據統計局統計,2024年1—9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其中不包含農戶,約為3789978億元,同比增長 3.4% ;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91001億元,9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0.65% ;在農業領域,投資7044億元,同比增長 12.3% 。
2.3資本下鄉涉及領域逐步拓展根據《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的相關規定和部分下鄉企業已有的實踐,目前資本下鄉的領域逐步拓展。首先是農業相關領域。包括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共同進行生產、加工、銷售的產業鏈項目,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和一體化經營。資本下鄉主要參與了農業、畜牧業、食品制造業,草、木制品加工等領域的生產經營。其次是非農產業的相關領域。資本下鄉主要聚焦在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等領域的投資建設。通過鞏固脫貧成果,改善民生保障,保護鄉村綠水青山,美化鄉村環境,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繁榮農村文化,內培外引專業人才,以此實現資本下鄉在非農領域的建設[3]
3資本下鄉帶來的農民福利
3.1帶來大量的農村稀缺資源資本下鄉為農村帶來了大量的資金、技術、管理和人才上的支持,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業農村發展的瓶頸問題[4]。農村有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農民有了更加穩定的收人來源,從而改善了農民的收人情況。人才是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必需之一,資本下鄉也吸引了更多高素質人才回鄉,豐富了當地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農村的“老齡化\"問題。新知識、新技術也隨人才流人進人農村。新人才、新技術、新理念的到來,提升了農村居民的認知水平,進而推動了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通過資本下鄉,在農村引進電子商務、自媒體等新的創收手段,激勵農民創業并對此進行扶持,進一步推動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實現資本與土地、勞動力的結合,提高農民福祉
3.2促進土地規模化流轉資本下鄉產生的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也可以促進土地規模化流轉,村集體通過將土地化零為整流轉給企業,從而使得土地集約化和規模化,提高利用率。農民在流轉土地的過程中,獲得資本下鄉規模經營產生相對較高的流轉金額,從而提升短期收入,用收取的地租來補貼日常生活改善收入情況。土地經過資本下鄉流轉后,轉包給家庭農場,使其加入企業完整的產業鏈中,有利于企業擺脫經營困境[4]。從目前已有實踐看,資本下鄉帶來了先進理念、技術、管理模式,既帶動了王地流轉,又大大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步伐和城鎮化進程,也使農民增收的渠道進一步被拓寬,很多地方近幾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提高,增速甚至超過了GDP增速。
3.3修復生態,改善農村居住環境資本下鄉效應逐漸向農村的生態、文化、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等領域方向蔓延,對鄉村綜合帶動效果明顯。其中資本下鄉促進了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對閑置宅基地和農房的重新利用,在其基礎上發展鄉村旅游業,展示鄉村文化魅力,吸引城市居民體驗鄉村生活。建設許多鄉村社區服務設施,如文化活動中心、養老服務中心等,增強社區凝聚力,推動村民自治,通過引入市場化、法治化機制,提高農村社會治理的效率和水平。資本下鄉采用的綠色建筑和環保材料,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保護鄉村生態環境,也能帶動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條件。對鄉村進行合理規劃,避免亂搭亂建,使鄉村居民點更加整潔美觀;通過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減少土地浪費,提升鄉村整體景觀,進而改善農村環境、促進鄉村文化傳承、增強鄉村社區凝聚力[5]
3.4提高當地稅收收入通過資本下鄉,使得當地的稅收收入和轉移支付收入增加,這可以豐富當地的農村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優化當地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當地的醫療保障水平,從而強化社會支持效應。首先,通過資本下鄉能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增收提供基礎性條件,如解決村中灌溉水利設施的失修老化等問題,由于農業領域的基礎設施規模大、所需資金投入量大、投資周期長,因此需要多個工商資本進行聯合投資,這就要求在資本下鄉過程中的龍頭企業發揮帶頭作用,村集體合作社合理安排,在個別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予以特殊照顧[5]。其次,資本下鄉也會加大科技力量的投人,重點著力于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加產量提高收人。新技術也是促進農業生產和增長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資本下鄉利用新技術,為農村提供了更為高效的生產方式。最后,資本下鄉可以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人,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4資本下鄉的潛在風險
4.1資本下鄉動機不純,趨利性明顯部分資本下鄉的動機不純,并不是為了真心扶貧濟困,主要是為了謀取利益。資本具有天生的逐利性,其逐利性決定了哪里有利潤的產生,資本方就會流向哪里。特別是近年來,制造業的利潤率持續下降,許多的資本看到了農業領域的前景,到農村中尋找和開拓新的市場,這已成為比較普遍的現象。而農業是一種基礎產業,它的社會效益較高、經濟效益較低,風險較大且不穩定[。在資本下鄉過程中,過渡性掠奪生態資源,破壞耕地,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短暫發展方式,不僅是對良田的浪費,不利于可持續發展,還會讓農民的收成受損,產生糧食安全隱患。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相比于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工商資本如巨鱷般強勢,小農經濟如小草般弱勢,市場競爭力完全不對等。伴隨時間的推移,小農經濟的利益最終都會被資本吞并。
4.2“圈地\"歪風盛行,糧食安全受到威脅資本下鄉首先可能會因“圈地”導致擠占小農的生存空間。工商資本多為二、三產業,在涉足農業領域時,最簡單常見的方式便是擴大工廠的生產規模,搶占市場份額。而小農經濟與市場差距懸殊,因此在價格方面必然會導致二者的沖突,使得農戶利益受損[5-6。其次,資本下鄉可能會導致脫農化、非糧化。因為單純依靠糧食種植業所得到的利潤收益并不高,而非農的一些作物如花卉、瓜果、蔬菜、藥材等,得到的凈收益約是糧食種植作物(以水稻為例)的4倍。高額的利潤加上資本的逐利性,投資者往往會放棄種植傳統的糧食作物,選擇使用溫室大棚種植花卉、瓜果、藥材這種產量大、種植時間短、上市快且價格高的經濟作物,最終使得非糧化成為普遍現象,嚴重威脅到了糧食的安全。
4.3沖擊村莊治理能力,威脅農民的社會保障在傳統家庭承包經營下,農業生產不僅為家庭勞動力提供就業,也是農民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首先,由于資本具有逐利性及對勞動的排斥性,資本下鄉會采用機械化生產代替人工勞動,農民被迫由農業轉向非農就業,大量向城市轉移,部分失地農民可能面臨失業風險。其次,土地流轉過程缺乏對農民的保護機制。農民在市場中話語權微弱,因此在土地租賃合簽訂后并沒有享受到平等權利。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的情況下,不光是留在農村的農民,還有進城務工的失地農民,生活均得不到保障。部分失地農民缺乏對土地的長遠規劃,一旦失去了土地流轉的補償金,就會面臨失去生活保障的困境。那些老弱病殘等農村留守人口,未來生活、就業和養老保障的不確定性更大[7
4.4偏離農業供給側改革和鄉村振興的最終目的首先,工商企業產生的經營問題必然會影響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部分涉農企業因經營不善從而導致嚴重的財務虧空,造成農村土地擢荒、工程“爛尾”和資本“跑路”的情況,與農戶共同制定的土地租賃合同無法履行,嚴重影響農民利益和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偏離了農業改革和鄉村振興的最初目的。其次,當前鄉村的招商工作攀比風氣嚴重,地方政府為追求政績,底線一再降低,因此工商資本便可以利用寬松的進入門檻,在農村開發高污染項目,在農地投入大量化肥農藥、除草劑,使用塑料薄膜等產品來增加農產品產量,導致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發,也嚴重威脅了農村生態環境。這些污染農村環境的行為再次制約了工商資本對于新型農業和傳統農業經營的創新,使之偏離鄉村振興的目標[2-7]。
5面對資本下鄉趨勢采取的相應措施
5.1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首先要充分發揮合作社的作用,保障農民權益,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務,做到與做好“惠民”“利民”工作。在資本下鄉的過程中,充分保障合作社的自治性,賦予農民足夠的權力,調動農民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8]。其次,還要完善農民合作社的內部管理,由政府指導和完善財務管理,加強財務監管。農民合作社要堅持普惠式、全方位個性化式服務,強化金融機構。有農戶的土地資本利用時遭到了破壞,要對農戶進行一對一保險與賠償。資本下鄉的過程中,還要秉持“農民 + 合作社 + 政府 + 工商資本企業”的模式,設立多重介質來保障農民的權益不受侵犯。此外,合作社要制定出具體且可操作性強的措施,認真落實好免征農業稅,糧食直補和良種直補,堅決杜絕因加重農民負擔而引起的惡性案件,實行全民監督制度,以此來減少資本下鄉給小農經濟帶來的沖擊。
5.2利用政府對下鄉資本進行長期且大面積的監督當地政府應謹防資本無序下鄉,從而形成“圈地”賺取差價、惡意提高地租、充當土地中介等亂象。在鼓勵資本下鄉的同時,堅守18億土地紅線與糧食安全,通過北斗或遙感技術對土地進行實時監控[2]。同時鼓勵下鄉的工商業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嚴禁擅自改變土地用途,對租賃農地造成嚴重破壞或污染等違法違規行為,做到依法嚴肅處理。對于拒不整改的開發商及時終止合同,且期限嚴禁其短期內進入農業經營領域投資,使違法的成本大幅度得到提高,切實保護土地資源。控制下鄉資本時長和租賃農地的面積,按期進行收入兌現,從而保障農民權益。強化頂層設計,細化操作方案。此外還要優化農村生態空間的布局,形成一體化、綜合性規劃體系涵蓋縣、鄉鎮、行政村3級,加強引導工商資本投資,對工商資本投資密度領域進行合理布局,防止造成惡性競爭。
5.3推動工商資本與小農經濟發展成為共同體資本下鄉后,可能會與農業某些領域形成競爭關系,因此下鄉過程要盡可能避免矛盾沖突,引導雙方成為利益共同體。首先資本下鄉要定好位,投資應集中于小農干不了、干不好、不愿干的領域,特別是產業鏈上的良種培育和研發以及產品推廣與品牌創造的部分[9-10]。其次,工商資本可通過適度提高土地的租金、保價收購農產品等方式,給當地農戶讓渡一定收益。另外,工商資本選擇投資的領域盡量為實用型技術產業,減緩技術和資本對勞動力的排斥。支持當地農民進入企業,提高農戶在市場中的話語權,解決困擾傳統農業生產與市場之間的問題,不僅要做到兼顧工商資本的收益,還要使農民增收,從而構建和諧的社區關系[]
5.4鄉鎮政府健全各方面保障機制鄉鎮政府是農村公共資源配置的重要組織者和載體,在面對資本下鄉時應充分發揮其職能。首先,在土地生產上,統籌安排土地,保障小農有平等租賃權力。組織對接政府資源,改善村莊生產條件。其次,在應對資本下鄉的排擠時,可嘗試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產品的附加值。還要重建村集體經濟,提供社會保障[2-15]另外,鄉鎮政府可以鼓勵外出的年輕工作者積極回鄉創業,提升專業技術人才的福利待遇,使其能為家鄉振興獻出力量。盡快制定相應的規則與條例,解決農民基本的醫療保健問題,積極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減輕年輕人的壓力;落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由單向救助向綜合救助轉變[16] C
6結語
從總體發展趨勢上看,工商資本進入農村不可避免,資本下鄉是持續協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資本下鄉這幾年發展迅速,確實可以帶來一些稀缺資源來促進農村發展,還可以改善農村居住環境,促進土地規模化流轉和提高當地稅收等。但隨之而來的也有一部分“圈地”威脅鄉村治理等問題,使之背離最初的發展期遇。但無論未來如何,資本下鄉依然還有很多的困難要去化解。因此必須要求政府長期監督、發揮好農業合作社的作用、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實現城鄉一體化和鄉村振興的總目標。
參考文獻
[1]曾博.鄉村振興視域下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合作機制研究[J].東岳論叢,2018,39(6):149-156.
[2]曹宗平,黃海陽.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動因、利弊及治理對策研究[J].學術論壇,2022,45(1):124-132.
[3]王蕙娜.鄉村振興中的社會資本下鄉:問題與建議[J].經濟責任審計,2024(5) :33-41.
[4]曹俊杰.資本下鄉的雙重效應及對負面影響的矯正路徑[J].中州學刊,2018(4) :38-43.
[5]白雪,黃景.工商資本下鄉對農民福利的影響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6):31-40.
[6]資本下鄉不能成為對農民的又一次掠奪[J].領導決策信息,2015(17):16-17.
[7]蔡友太.資本下鄉的制度歸因與鄉村治理效應[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21.
[8]白選杰,徐江平,喬文祥,等.新農村新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33-34.
[9]陳振,郭杰,歐名豪.資本下鄉過程中農戶風險認知對土地轉出意愿的影響研究:基于安徽省526份農戶調研問卷的實證[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2):129-137.
[10]程新友.“資本下鄉”意味著什么?[J].社會觀察,2009(3):38-39.
[11]陳航英.土客結合:資本下鄉的用工機制研究[J].社會,2021,41(4):69-95.
[12]陳柏峰,孫明揚.資本下鄉規模經營中的農民土地權益保障[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7(3):42-50.
[13]陳義媛.資本下鄉的社會困境與化解策略:資本對村莊社會資源的動員[J].中國農村經濟,2019(8):128-144.
[14]陳英華,楊學成.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問題研究述評[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2):85-95.
[15]陳振,郭杰,歐名豪,等.資本下鄉過程中農地流轉風險識別、形成機理與管控策略[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8,27(5):988-995.
[16]劉義強.資本下鄉城鎮化進程中的鄉村治理[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