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個體差異明顯,課堂參與度與知識接受能力參差不齊,加之實踐活動機會有限,部分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成效較弱。教師需緊扣道德與法治學科特質,以學生為主體,綜合運用多元手段構建動態教學模式,全面實現課堂提質增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把握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特點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多重鮮明特性。
首先,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生活,突出實踐性。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注重將法律規范與道德準則深度融人學生的日常場景,幫助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并運用知識。例如,課程聚焦交通安全、環境保護、誠信守時等生活化主題,通過真實案例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與規范社會行為。
其次,教學過程注重情感體驗,培育學生正確價值觀。小學生正處于認知發展的關鍵期,情感體驗對其價值觀塑造至關重要。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故事講述、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途徑激發學生情感共鳴,促進其道德規范與法律意識的內化。
再次,課程彰顯鮮明的形象化特征。針對小學生抽象思維較弱的特點,教師可以采用情感化、形象化等教學手段,并借助故事、漫畫、視頻等載體,將抽象的法規條文與道德要求轉化為具象場景,使學生更易理解。
最后,課程具備突出的可持續性。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培養道德素養與法治觀念的基石,是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更是貫通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起點,為后續初中、高中及大學的思想政治課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有效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強調在教育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其主動精神。學生的主體性體現為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并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設計互動性強的教學活動等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在參與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悟此外,面對學生個體的認知水平不一、情感表達程度不一、行為習慣各有特點的實際,教師需立足實際設計個性化教學方案,助力每個學生獲得提升。
(二)問題性原則
問題性原則主張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應以問題為核心導向,驅動學生思考與探索。一方面,問題性教學能引導學生聚焦現實問題,強化教育的實踐價值。比如,教師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情境,可以將抽象的道德規范和法律知識具象化,顯著提升學習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另一方面,問題性教學能深度激活學生思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調動既有知識進行邏輯推演與批判性思考,在此過程中,其對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深化,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核心能力也有所提升。比如,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提問,以此培育質疑精神與創新意識。師生間的問答互動利于構建開放包容的課堂生態,充分釋放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三)創新性原則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運用新穎的教學方法與技術手段,能夠持續創新教學過程,以提升教育吸引力。比如,充分融合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豐富教學形式,使課堂更具感染力;借助視頻影像、互動游戲、情境模擬等方式,以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深度與記憶強度。此外,教師還要立足學生實際和社會需求,對教材內容進行動態調整與拓展,使其更貼近生活、更具時代感
三、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以生為本,立足學生實際實施分層指導
新時代要求教師要考量學生的實際需求與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分層指導。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基于自身情況與能力水平實現有效學習,還能顯著增強教師教學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緊扣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其求知內驅力。教師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興趣偏好及認知水平,將教學內容有機融人學生生活。比如,通過創設趣味性教學情境與活動,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其主動參與。同時,依據學生能力梯度設計分層學習任務,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升。
(二)問題導學,搭建問題支架驅動師生良性互動
問題導學法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策略,強調通過問題激發思考、培育興趣、促進師生互動,其精髓在于問題設計—一要確立核心問題,形成課堂討論焦點;二要搭建問題支架,提供必要信息與資源,構筑問題解決框架;三要鼓勵學生自主提問,培養探究精神與批判思維:四要通過討論、問答等互動形式深化認知。
問題導學法注重設計啟發性問題以深化知識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提示等策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幫助其構建思維導圖并開展有效探究。教師也可以圍繞核心問題設計子問題鏈,引導學生在互動中層層深入,實現知識的內化與升華。
比如,在教學“網絡新世界”內容時,教師可設定“網絡帶來哪些便利與風險”為核心問題,列舉網絡使用正負面影響的案例供學生討論,以思維導圖構建“互聯網允許我們( ),從而能夠( ),但需警惕( )\"子問題鏈,引導學生主動探尋應對網絡不良信息的策略。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提出“如何保護個人信息”“遭遇不良網站如何處置”等衍生問題,讓學生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形式求解。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提出問題能力得到強化。
(三)模式創新,融合技術與跨學科項目實踐
新課改背景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現代技術與跨學科知識,創設新型教學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提升實踐能力。為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與網絡技術豐富教學資源,設計貼近生活的教學場景,并將語文、藝術、科學等學科內容巧妙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在實現學科融通的同時,讓學生在項目實施中深化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