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跟幼兒視線平行的“墻面”既是教育的陣地,又蘊含著隱性的課程。良好的墻面環境,會潛移默化地促進幼兒的成長。
一、通過墻面環境創設,促進幼兒發展社會性
對幼兒進行社會性發展教育,不僅是幼兒個人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墻面環境的創設,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例如,在三八婦女節前夕,師幼共同布置節日墻面,包括“認識三八節”“媽媽的一天\"等板塊。幼兒通過墻面環境的熏陶教育,明白了三八節是媽媽等成年女性的節日,我們要愛她們…當天離園時,有幼兒給接自己的媽媽送上一個大大的擁抱,說“媽媽辛苦了”…如此,有效促進了幼兒的情感發展。再如,國慶節期間布置“熱愛祖國”主題墻面,幼兒有的拿來小國旗,有的拿來旅游時拍的秀美山水照片墻面變成了愛國教育教材,激發了幼兒的愛國情懷。
二、通過墻面環境創設,促進幼兒發展認知力
幼兒的認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有效利用幼兒園的墻面,可培養幼兒的某些行為習慣。比如,在洗手池的上方貼上“節約用水\"提示語和洗手步驟圖,提示幼兒節約用水,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又如在開展“春天”的主題活動時,讓幼兒把自己的春游照片展示在活動室墻面上,以此激發幼兒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三、通過墻面環境創設,拓寬幼兒知識面
好的環境就應該是一本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無聲教科書。例如,可以把墻面設計為有趣的海底世界,貼上海洋動物、植物的照片、模型,并在旁邊注明名稱、簡介,讓幼兒每天去找一找、看一看。一個月后,大部分幼兒都能說出這些動植物的名稱及特點。
四、通過墻面環境創設,培養幼兒探究解決問題能力
墻面環境創設應隨機應變,抓住教育契機,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次戶外活動時,幾個幼兒蹲在地上看螞蟻,喊都喊不走。于是,筆者抓住教育時機,引導幼兒認真觀察:螞蟻長什么樣?是怎樣活動的?住在哪里?吃什么回到活動室后,又組織幼兒一起裝點關于“螞蟻\"的主題墻面。有的幼兒在墻上畫出了各種姿態的螞蟻,有的幼兒在卡紙上給“螞蟻\"剪了一個洞并貼在墻上,有的幼兒撿來葉子蓋在“螞蟻\"身上…離園時,幼兒仍意猶未盡,筆者趁機進一步引導:“關于螞蟻的問題還有很多,回家再查一查,明天接著布置墻面。
第二天,有的幼兒說螞蟻會挖洞,是建筑家;有幼兒說螞蟻有黑、黃、紅、白等不同的顏色幼兒不僅完成了對螞蟻的探究,還順利地完成主題墻面布置。
幼兒是獨立、發展著的個體,是實踐活動的主人,也是墻面環境的主人。我們要用心賦予墻面環境以內容、以生命、以樂趣,讓其更好地助力幼兒發展。
(責編小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