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統編語文一至六年級教材,收錄了自先秦至近現代的115首詩篇,旨在讓學生領略中華詩詞的博大精深。但筆者發現,在詩詞教學中,常常出現“標簽化”的現象,影響了教學效果。
一、詩詞教學“標簽化\"現象的表現
(一)機械式解讀:詩意的“標簽化”
以《書湖陰先生壁》教學片段為例。
師:從詩中能提煉出王安石對湖陰先生居所的哪些印象?
生:我從“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這句詩中,體會到了湖陰先生的家整潔有序、充滿生機。
師:非常好,那你能解釋一下“茅檐”和“花木成畦”這兩個詞的意思嗎?
生:“茅檐”是茅草屋的屋檐,也代指庭院;“花木成畦”是指花木栽種成行。
師:解釋得非常清楚!請大家自由朗讀,仔細品味湖陰先生的居住環境與生活氛圍。
詩詞是心靈的抒發,是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統一,其魅力在于以寥寥數語勾勒出生動的畫面,營造出優美的意境。但在上述教學中,教師將詩詞的豐富意蘊和細膩情感簡化為幾個簡單的描述性詞語或標簽,使得詩詞的解讀變得機械、缺乏靈魂。學生雖然能夠解釋“花木成畦\"的字面含義,卻未能感受到湖陰先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詩人的贊賞之情。
(二)填鴨式講解:感悟的“標簽化”
詩詞的魅力,不僅在于文字直接呈現的畫面,更在于文字背后蘊含的豐富情感和深邃意境。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寒食》時,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感受詩詞中的節日氛圍,但實質上還被貼上了灌輸“節日氛圍\"的標簽。關于課堂教學,葉圣陶先生認為,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應該有討論和表達,而不是一味地聽講;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應該有指導和訂正,而不是一味地講解。這樣的教學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難以深入體會詩人對寒食節獨特氛圍的準確捕捉和對春天的細膩描繪,感悟變得“標簽化”
(三)片面化拓展:思維的“標簽化”
真正的拓展應該是多維度、深層次的,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和欣賞詩詞。比如在《春夜喜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杜甫在不同作品中描寫雨的異同,分析這些詩句所反映的詩人情感、生活背景等;也可以與其他詩人寫雨的詩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領悟不同詩人的風格和情感。有教師試圖通過提問杜甫其他作品中關于雨的詩句來豐富課堂內容,而所給的引導僅僅停留在詩句的字面意義上,并未深入解析這些詩句與《春夜喜雨》在情感、意境等方面的異同。這樣的拓展并沒有真正起到拓寬視野、激發思維的作用,反而容易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標簽化”
(四)應試化訓練:學習的“標簽化”
詩詞是情感的寄托,是文字與心靈的共鳴,其精髓在于通過精練的語言傳達出深沉的情感和豐富的意象。詩詞教學的重點,是領悟詩情畫意。有教師在教學《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時,不僅反復要求學生記住標準答案,還強調在考試中答題也不能有任何偏差——這種教學方式完全忽視了學生對詩詞內涵和情感的理解。學生也許能夠完整地默寫這首詞,但對于意象背后所蘊含的情感,未必能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二、詩詞教學“標簽化”現象的成因
(一)對詩詞教學的畏難心態
詩詞教學要求教師具備敏銳的藝術鑒賞力與獨到的審美視角。但一些教師詩詞鑒賞能力不足,他們往往局限于對文字的表面解讀與修辭手法的分析,而無法引領學生探索詩詞背后更為廣闊的意境與情感天地。
同時,由于受年齡、閱歷的限制,學生難以與詩詞產生共鳴,更難以深刻領悟詩詞中蘊含的哲理與智慧,這導致一些教師傾向于采用“標簽化\"手段開展教學。
(二)對教學參考資料的過度依賴
一些教師缺乏深入研讀文本、精心備課的耐心,習慣于照搬教學參考資料中的結論。這種過度依賴教學參考資料的教學方式,不僅阻礙了教師詩詞素養的提升,還進一步加劇了“標簽化\"教學的現象,使詩詞教學變得單調乏味、缺乏活力,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三、詩詞教學“標簽化”現象的破解之道
(一)架設情感共鳴的通道,深化詩詞 情感體驗
教師可以設置多元的學習情境,引領學生逐步進入詩詞的情境。例如,在講解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可以運用情境模擬法,借助多媒體展示廬山瀑布的壯觀景象,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瀑布前,與李白一同感受那飛流直下的震撼。同時,結合意象解析,解讀“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如何運用夸張的手法,將自然景觀描繪得栩栩如生。在此基礎上,深入品味“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意境,感受詩人對自然之美的贊嘆與向往,從而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營造沉浸式體驗環境,提升詩詞鑒賞能力
詩詞教學不應停留于字面解讀,而應致力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營造沉浸式體驗環境是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講解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時,教師可以策劃一場別開生面的“元宵燈會”,讓學生親身經歷節日的熱鬧與歡樂。鼓勵學生想象自己正漫步于燈火闌珊處,以角色沉浸的方式,體會那份在熱鬧中尋覓“那人\"的驚喜。與此同時,引領學生深入剖析詩中的意象構成,讓他們理解詞人是如何借由節日的繁華景象,寄托個人的理想與追求的。
(三)加強創作實踐訓練,培養詩詞運用能力
避免詩詞教學“標簽化”,還應注重學生的創作實踐。通過引導學生嘗試創作詩詞,可以將詩詞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詩詞的魅力。比如,在講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河畔漫步活動,讓學生感受河流的寧靜與遼闊。在這樣的氛圍中,鼓勵學生嘗試創作關于河流的詩詞。通過詩詞創作比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提升他們的詩詞創作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將詩詞融入日常生活和學習,如用詩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記錄生活中的美好片段等。
(本文系2024年度周口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小學古詩文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zkjy24022002)(責編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