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以增強課程的思想性。石林中心小學積極探索,將紅色文化基因與學科課程巧妙融合,讓廣大師生深切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實現“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育人目標。
一、挖掘教材中的紅色元素
數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教育元素,學校可充分利用這些內容進行紅色教育。
利用教材插圖,滲透愛國教育。例如,在教授一年級上冊《1的認識》時,教材的主題圖是一面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國旗,交流升國旗場景、什么時候升國旗以及升國旗時我們應當怎么做。課堂依托“一面國旗”,在學生心中播下愛國的種子。
了解教材中的中國數學史,增強文化自信。比如,《九章算術》使中國取代古希臘成為世界數學研究的中心,最早使用十進位制的國家是中國,古代數學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等。
二、依托教材創生課程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數學問題故事化、數學信息情景化等途徑來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如三年級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筆者選用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小學低年級)》中的故事《半條被子》。首先,師生分角色朗誦,然后學生開動腦筋畫一畫“半條被子”—如何用數表示“半條被子”,在創造中體悟“半條被子\"和“整條被子”的關系,分數的分子、分母是怎么來的,各表示什么意思…教學以“半條被子\"為主線,學生既數學化地表示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強調了分數單位,又了解了“半條被子\"背后的軍民魚水情。
三、豐富數學實踐活動
鼓勵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數學符號、數學語言講述紅色文化故事,是拓展紅色教育的可行性路徑。
抓住重要的時間節點,開展實踐活動。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建黨100周年。學校組織高年級學生開展了“‘數'說紅色100周年實踐活動”。有學生記錄了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直到十九大召開中國發生的一些關鍵性事件及其時間,有學生以“天問一號\"\"中國探月工程\"\"中國速度”為主題進行數據展示,運用數學中的“三會\"頌揚祖國的發展。
巧借當地紅色資源,開展教育活動。我們在劉鄧大軍會議遺址開展“重溫長征路”的主題拓展活動一一運送軍糧的路線設計,擲手榴彈的最佳角度研究,紅軍打靶的命中率統計引導學生發現實踐活動中蘊含的數學知識,在寓教于樂中滲透紅色教育。
今后,我們將繼續帶領學生歷練數學慧眼,培植一顆愛國丹心,繼續探索紅色文化在小學數學課程中的自然滲透及融合路徑,為實現“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育人目標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