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2022年版)》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可見,所有學生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發展核心素養的機會應該是均等的。
但在數學課上,常見這樣一些孩子:平時遵守紀律,做題也認真,可當批改作業時,卻發現“寫得滿滿的,錯得全全的”;小組合作時,他們往往靜坐一旁,好像熱烈的討論與他們無關。也有這樣一些孩子:上課時照鏡子、梳頭發、說閑話,一做題就抓耳撓腮這些孩子,就是所謂的學困生。
他們之所以成為“學困生”,其外因主要是我們教師平時對其關注不夠,忽視了他們課堂上的話語權。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我們要立德樹人,首先應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只是課堂上的師生對話,往往變成了教師與優秀生之間的對話,而這部分學生被有意無意地“過濾”掉了。
培優補差是教師日常必做的功課。要真正轉化學困生,就必須把課堂話語權還給他們。在解釋課題時,要把發言的機會留給學困生。只有自己發現問題,才可能激起強烈的好奇心;只有自己提出的問題,才可能激發探究的欲望。如在上《絕對值》這節課時,可讓學困生先說說這節課要學的內容。這樣,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得到有效培養。
在自主學習時,要有意關注一下學困生。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可以拍拍他們的肩,送上一個微笑,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在為我加油。”當他們跑神時,我們可以俯下身子告訴他:“老師相信你,給自己一個小小的堅持!”
在小組合作時,要把發言權讓給學困生。合作交流是為了解決自學之后的問題。為了讓學困生真正成為學習者,可按“學困生先說,中等生補充,優等生評價總結\"的流程進行。這樣,學困生才能獲得發言權,并慢慢建立自信。
在小組展示時,要為學困生創造展示的機會。合作交流是對新知的初次交流,小組展示是對新知的深度交流。可以先讓學困生發言,他們可能說得有錯誤或者不順暢,但這不是問題,只要參與就會有體驗,只要經歷就會有收獲。
在鞏固練習時,要設計些學困生會做的題目,因為每個孩子都樂意去做“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事情。鞏固練習要分層練,要讓學困生從會做到愛做。
在布置作業時,要留給學困生盡可能大的發揮空間。可讓他們寫一寫“今天學會了哪些知識\"并舉例說明,也可選做兩道喜歡的題,并說出理由。我們要花些功夫,力求次次作業有不同、次次作業有新意、次次作業有引力。
我們要堅信,每個學困生都有學習與進步的欲望,每個教師都是點燃學生成長熱情的那個人。數學課堂,就是師生的交流與互動的平臺。在這里,有思維的碰撞與激發,有創造力的共生與推進,有師生間快樂的教學相長
(責編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