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居于道德與法治學科五大核心素養首位一政治認同的關鍵體現,深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引領每一位中華兒女熱愛家鄉、熱愛偉大祖國、熱愛中華民族,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
新時代,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需積極轉變教學思路和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尋求變革與創新,有效傳遞家國情懷,致力提升其滲透力,引導學生深刻體認家國情懷,自覺承擔歷史使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而努力學習,立志成才。
一、厚植學生家國情懷的意義
(一)涵育學生核心素養
家國情懷承載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能有效引導學生樹立崇高價值觀,涵養高尚道德情操,家國情懷也強調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有機統一,能引導學生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堅決維護國家利益與社會穩定,牢固樹立法治觀念。
家國情懷教育能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與使命感,驅動學生將個人理想融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宏偉征程,自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講述革命先輩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跡、呈現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成就,能夠引導學生深刻體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與正確性,增強對黨和國家的政治認同。
(二)激發學生愛國熱忱
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是社會的發展需要。通過家國情懷的浸潤,學生能夠正確把握我國基本國情,深刻領悟愛國主義真諦,理性看待個人、家庭與國家的關系,愛國情懷日益增強。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融人家國情懷教育,有助于在學生心田播下愛國種子,激勵他們樹立宏偉志向,勇擔歷史重任。
(三)賽續中華文化基因
青少年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傳承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雙重使命。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能有效提升其文化認同與品德修養,從而自覺傳承弘揚優秀文化。
二、家國情懷融入道德與法治課面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功利化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有的教師與家長過度關注學生考試成績,忽視了道德與法治課的育人本質。家國情懷的培養需要長期的情感涵養與價值引領,但在功利目標驅使下,有可能導致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重心偏移到知識記憶與應試技巧上,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深人理解家國情懷并產生情感共鳴,
(二)教學內容封閉性
家國情懷的培養需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在實踐中,有的教師囿于教材內容,缺乏對時事熱點與社會問題的關切,所采用的教材案例雖具代表性,但時效性與現實感不足,難以引發學生共鳴。此外,教學內容的封閉性,還表現為對多元文化的忽視,教師應善于介紹各國的優秀文化,幫助學生形成開放、包容的心態。
(三)教學方式單一化
傳統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缺乏互動與實踐空間,限制了學生深入思考與討論的機會,導致其難以獲得深刻的情感體悟。而家國情懷的培養,亟待教師改進教學,讓學生通過情感體驗與實踐參與深化認知。
三、道德與法治課滲透家國情懷的路徑
(一)立足家國情懷,錨定教學目標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家國情懷,首要在于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目標既是教學起點與方向指南,又是成效標尺。在道德與法治課中融入家國情懷時,教師要緊扣教材,彰顯其培養目的。這不僅能彌補知識教學之不足,實現更全面的育人目標,還能確保教學脈絡清晰,為培育學生家國情懷奠定基礎
(二)深挖鄉土資源,充實教學內容
在道德與法治課中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教師不僅要善用教材,依托學科知識傳遞,還要善于將其與現實相連,實現知行合一。當教師將教材與學生實際結合,既能為家國情懷教育提供豐富資源支撐,又能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深度融合,增強其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涵蓋生命安全、健康教育、法律常識、中華傳統美德、革命歷史傳統及國情認知等核心議題,多與家庭及家國情懷緊密關聯,但內容相對分散。教師授課時,可適當拓展整合素材,如適時引入其熟悉的鄉土典故、風土人情、傳統技藝等文化元素,更系統地展現家國情懷內涵,這既能激發學習興趣,又能增強說服力與歸屬感。
(三)落實學生主體地位,豐富教學形式
以“基本經濟制度”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融合本地經濟發展實例,生動闡釋國家制度內涵,引導學生思考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的深層聯系。隨后,教師可設計調研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分組探究本地企業的經營模式、就業狀況及其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并形成調查報告。這一過程,不僅能深化學生對國家經濟制度的認知,還能使其將抽象的經濟概念與鮮活的具象實踐相聯結,從而切實增強學生的家國認同感,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對家國情懷的理論詮釋與實際生活中的感性體驗存在差異,教師可以在深入挖掘家國情懷教育資源的基礎上,合理整合優化素材。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采用議題式教學、情境體驗教學、合作探究等多元方式激發課堂活力與學習熱情,使家國情懷教育潛移默化地浸潤學生心靈。
比如,情境式教學通過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探索學習。該方法可以將現實場景與學生經歷相融合,通過情景模擬、團隊協作、角色扮演等手段,打通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的關聯,推動知識向行動轉化,幫助學生將所學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陣地,肩負著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重要使命。教師要立足實際,精準定位教學目標,將家國情懷貫穿教學始終;要深度挖掘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呈現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堂;積極創新教學形式,強化實踐育人環節,推動家國情懷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全面提升育人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