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作為教學的導航儀,其科學性與適切性決定了課堂效能的高低。本文從問題剖析、策略構建到實踐優化,系統探討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語文教學目標制定路徑,以供參考。
一、核心素養導向的目標制定策略
(一)三維分析框架:課標、教材與學情的統整
1.課標分析:錨定素養培養方向。例如,七年級“家國情懷”單元可結合“文化自信”,設定“通過《黃河頌》朗誦與意象分析,闡釋民族精神的時代價值”,將抽象素養融入語言實踐。八年級“科技之光\"單元目標可設計為模擬新聞發布會,讓學生撰寫一則科技新聞,要求邏輯清晰、表述準確。
2.教材分析:挖掘文
本語用價值及育人功能。教師需通過導語、課后習題等提取“語用點”。以《岳陽樓記》為例,課后習題“分析作者憂樂觀\"對應“思維能力\"素養,可將之升級為教育目標:“歸納古代文人‘以景言志'的創作范式,并寫一篇評論。‘
3.學情分析:以學生為中心分層設計。學情分析需包括知識基礎、認知風格與興趣差異。例如,針對《詩經·關雎》,教學可這樣劃分:基礎層,結合注釋準確翻譯詩句,概括詩歌主題;提升層,分析比興手法在情感表達中的作用;拓展層,對比古今愛情詩歌的語言風格。
(二)ABCD目標陳述法:提升目標的可操作性
借鑒行為主義理論,教學目標也可包含四個要素:A(Audience):以學生為主體,如4 90% 的學生能夠.\"。B(Behavior):使用可觀測的行為動詞,如\"歸納、對比、設計”。C(Condition):明確學習條件,如“通過小組合作……”。D(Degree):設定達成標準,如“完成一份思維導圖,包含至少三個層次”
以七年級《濟南的冬天》教學目標設計為例,可通過“小組合作品讀景物描寫段落(C),學生(A)能準確歸納老舍散文的語言特點(B),并仿寫一段200字左右的場景描寫,要運用兩種修辭手法(D)\"來實施。
(三)系統化設計:從宏觀到微觀的層級貫通
新課標強調“課程內容結構化”,制定目標需遵循“學期目標 $$ 單元目標 $$ 課時目標\"邏輯。例如,八年級上冊“新聞單元\"可這樣設計:學期目標,掌握新聞文體特征,撰寫一則校園新聞;單元目標,分析不同消息的風格、結構差異;課時目標,通過對比閱讀,區分消息與通訊的一般敘事特點。
二、實踐反思與優化建議
避免“標簽化”:目標與情境化任務的深度融合。例如,若目標為“提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可設計“為校園公眾號策劃傳統文化專欄\"的任務,讓學生在選題、采訪、撰稿中綜合運用語文技能。
動態調整:基于形成性評價的目標迭代。通過課堂觀察、作業反饋等評估目標達成度。如學生難以完成文言文斷句,可將目標調整為“在教師指導下,準確劃分句讀”。
技術賦能:數字化工具輔助學情診斷。利用問卷星、思維導圖等軟件分析學情。
(責編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