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高中語文新教材中的文言文和古詩詞篇目顯著增多,其中先秦諸子散文作為重要教學內容,分布于多個單元,共同隸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該任務群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意識為核心目標,引導學生通過系統研習經典文本,建立對傳統文化的深度認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為教學實踐提供了明確指引,要求教師以歷史與現代交織的視角審視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局限,并引導學生清晰闡釋對經典的理解。這為教學活動確立了方向,引導教師幫助學生跨越時空,將古代智慧與現代生活相結合,領略經典魅力。
一、先秦諸子散文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維度:單元教學目標定位失準
統編教材對先秦諸子散文采取分單元、分階段的編排策略,各單元教學側重點不同。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側重引導學生辨析作者觀點、分析論證思路;必修下冊第一單元強調全面理解文意、把握思想內涵;選修上冊第二單元著重培養學生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洞察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未能充分重視單元教學目標的差異性,習慣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學目標模糊,內容缺乏針對性,難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需求。
(二)課標落實:核心素養培育浮于表面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需突出探究性與自主性學習,尤其在高二“專題研習”階段,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學術探究能力。但一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多停留在字詞梳理、語法講解等淺層次知識傳授上,忽視挖掘文本思想內涵,未能引導學生探究其中的哲學思想、文化價值及對現實生活的啟示。這種浮于表面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無法領略到先秦諸子散文的精髓,難以實現知識的深度內化和素養提升。
(三)課堂互動:有效提問機制亟待完善
一些教師在先秦諸子散文課堂教學中多采用“敘述式\"教學,側重于作者生平、創作背景等知識的單向講授,忽視課堂提問這一關鍵互動環節。高質量的課堂提問是激活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如講解《論語十二章》時,教師若能引導學生關注“仁”“君子\"“學\"等高頻詞匯,并思考其深層意義,不僅能讓學生深人理解文本圍繞君子道德修養展開的核心內容,還能有效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二、先秦諸子散文課堂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以關鍵詞為核心的深度挖掘策略
先秦諸子散文中,關鍵詞是理解核心思想的關鍵。以《論語十二章》為例,“好學”并非單純指向知識獲取,更體現著超越物質功利的精神追求。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的人生四境界理論指出,“好學\"本質上是對道德與真理境界的不懈追尋,這與“朝聞道,夕死可矣\"中對“仁義之道\"的執著相呼應。教學時,教師對這些關鍵詞深入追問分析,能提升學生思維,幫助他們挖掘文本內涵,領悟儒家思想精髓。
(二)多元引申拓展的立體教學策略
教師可通過構建立體知識圖譜,或采用引經據典策略,引導學生深人理解先秦諸子散文的文化魅力。舉例說明如下。
“君子\"與“小人\"的義利觀辨析。儒家思想里,“君子\"和“小人\"含義復雜。“君子”可指道德高尚者或統治者,“小人”可指人格卑鄙者或地位低下者。深入解讀這兩個概念,能幫助學生理解儒家義利觀。君子重義,追求道德完善與社會和諧;小人重利,易被物質利益驅使。通過分析文本,學生可直觀感受到儒家思想對行為準則的影響。
“大學”與“小學\"的教育內涵闡釋。古代教育體系中,“小學”是兒童八歲開始的基礎教育階段,學習基本禮儀規范、識字寫字和算術等;“大學\"是十五歲后的高層次教育階段,學習倫理道德、政治哲學等治國學問。講解其教育內涵,有助于學生了解古代教育架構和人才培養目標,感受古代教育對人全面發展的重視。
“八佾\"背后的禮制文化解讀。“八佾”涉及古代嚴格的樂舞禮儀規范。西周時,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作為卿大夫僭用八佾,破壞了社會等級秩序,孔子因此表示憤慨。解讀“八偷\"背后的禮制文化,能讓學生理解古代等級制度和孔子對禮制的堅守,體會禮制對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性。
關于“好學\"概念的多維理解。為讓學生全面深入理解《論語十二章》中的“好學”,教師可引經據典。“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體現孔子對物質生活的淡泊和對道德追求的堅守,與“好學\"超越物質追求的精神契合。“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強調好學之人的謙遜品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通過孔子對顏回的稱贊,豐富了“好學”內涵,表明好學之人不僅注重學習知識,還注重修養品德。
(三)古今對話的價值遷移策略
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要求挖掘先秦諸子散文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針對先秦經典與現代生活的時空隔閡,教學中可通過“以今釋古,以古鑒今”的雙向闡釋策略,搭建古代思想與現代觀念的橋梁,激活經典的現實生命力。《論語十二章》中“朝聞道,夕死可矣”表達的對真理的追求,與海明威《老人與海》中“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生命哲學和精神理念契合。解讀《老子》四章中“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時,聯系《老人與海》中“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抗爭精神,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自勝\"的重要性。由此,讓學生認識到先秦諸子思想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
(四)文本邏輯關系的剖析策略
在先秦諸子散文教學中,運用邏輯分析方法理清語句邏輯關系,是實現深度教學的重要途徑。《論語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強調“仁”的核心地位,“仁”是禮樂的根本,“禮”“樂\"是“仁\"的外在表現,無“仁\"則禮樂空洞。《老子》四章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前后句呈遞進關系,“知人”體現智慧,“自知\"更為難得。剖析這些邏輯關系,能幫助學生把握思想脈絡,提升思維和解讀能力,深入理解先秦諸子散文內涵。
先秦諸子散文是古代文化的瑰寶,廣大語文教師要勤于反思不足,勇于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策略,帶領學生走進其廣博空間,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責編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