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政教育元素,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道德品質和綜合能力呢?本文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探討初中語文教學“以文化人\"的實施方法,
一、挖掘文化和思政教育元素
《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以樸素真摯的語言,描述了作者與父親在車站分別時的情景。課文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和鮮明的思政教育元素
文化元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親情文化。《背影》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父子深情,展現了中華民族重視家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種親情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和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語言文化。朱自清作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知名作家,其散文語言質樸自然、情感豐沛,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通過文本研讀,學生可以領略現代漢語的審美特質,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思政教育元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感恩教育。《背影》中的父親為了兒子不辭辛勞、甘于付出,這種無私的父愛能夠激發學生的感恩之心,培養他們珍惜親情、感恩父母的品質
二是責任教育。文中的父親在困難的情況下,依然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二、“以文化人\"的教學策略
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共鳴。在教學《背影》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父愛主題的音樂、視頻等,創設課文情境,引導學生代人作者視角,感受父子深情。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中的文化內涵和道德情感
精讀文本,挖掘文化內涵。教師引導學生深人解讀《背影》的文本內容,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例如,分析課文中的語言特點、修辭手法等,讓學生領略現代漢語的魅力;探討文中的親情文化、家庭觀念等,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感恩之心。
活動設計,培養綜合能力。教師可以結合《背影》的教學內容,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來體驗課文中的人物情感,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
價值引導,培育高尚品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價值觀引導。分析文中父親形象及其所體現的擔當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思考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踐行擔當精神,承擔社會責任,
寫作訓練,提升文學素養。寫作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可結合《背影》的教學內容,布置相關的寫作任務,如寫讀后感、仿寫等,通過讀寫結合,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和表達能力。
(責編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