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是令人崇敬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從實踐中來,經過實踐的檢驗,至今還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給我們的教育教學以啟示。
一、大道至簡、樸實無華
陶行知先生的文章通俗易懂、風趣幽默,沒有生僻的詞句,讀起來感覺自然清新。陶行知先生說“行是知之始”。他舉例,小孩子吃過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過石頭才知道石頭是硬的;說現在是鳥籠式的學校,干腌菜式的教科書;論證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采用裹頭布的例子,說明要把兒童的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這些風趣的語言,讓人忍俊不禁,又受到啟迪。
二、知行合一、深耕教壇
陶行知先生作為教育家、思想家,沒有把自己圈在書齋里埋頭搞學問,而是離開城市,放棄優渥的生活,走進鄉村,親自辦學,親自授課,與學生同吃同住,共同勞動,共同學習。他始終站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所有的理論都是他教育實踐的總結與升華,不是假想主義的空中樓閣,不是坐在書齋里的故弄玄虛。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他說,種田這件事是要在田里學、在田里教;所以,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這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尤其是做教育科研,就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而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我們要把理論總結建立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不要脫離了實踐,不要讓研究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師要從小處著眼,解決困擾自己教育教學的現實問題,例如課堂教學中的提問策略,高效課堂模式建設,多層次作業設計,家校溝通,學困生轉化,學生心理問題溝通技巧,特色體藝項目建設,等等。讓教研真正服務教育教學,服務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校的內涵式發展。
三、發人深省、激人奮進
書中對我觸動最大的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每天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這振聾發聘的提問,有沒有激勵我們每天堅持鍛煉、堅持學習、堅持努力、堅持給予?每日三省吾身,才能見賢思齊。
陶行知先生還非常詳細地列出了鍛煉、學習、工作、道德進步的具體做法,我們按照這些做法逐一落實,就能不斷進步。
四、與時俱進、迎接挑戰
陶行知先生提出創造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發展平等的教育,這些理論在今天依舊閃耀著現實的光芒。陶行知先生說,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道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動。他呼吁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巴、時間、空間,寬容和了解學生的需求,在民主的氛圍里因材施教,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教師要把教育當成畢生追求的事業,而不是一份養家謀生的職業,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突破,才能在教育教學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教育風格、教育思想。
(責編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