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提出:“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兒園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融人幼兒的生活活動。
一、構建和諧師幼關系,使幼兒產生安全感、信任感
和諧的師幼關系,良好的幼兒園生活環境,是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相對于中小學教師,幼兒教師更需要關注幼兒的人身安全和情感需求。幼兒教師是幼兒的知心者、好伙伴,應通過專業的眼光,觀察分析兒童的行為舉止。如果教師采取強制的管理方式,易使幼兒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如有的教師以成人自居,剝奪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致使幼兒感到被忽視,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擊;有的教師批評幼兒過于嚴厲,導致幼兒遇事退縮,產生畏懼情緒。
幼兒教育的本質內涵是“幼兒為本”。幼兒有著獨立的人格、自己的想法和看待事物的方式,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興趣愛好,教師應平等地看待、尊重他們,給他們創造自由成長的環境,確保幼兒愉快健康地成長。
1.將愛傳遞給每個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在于教師如何愛孩子。\"教師只有把愛心獻給孩子,讓他們感受到充分的被重視和被接納,孩子才能更容易接受教育,和教師和諧相處。如每天早晨孩子來園,教師用微笑迎接孩子,在他們耳邊說幾句悄悄話,一起唱唱歌、跳跳舞、玩游戲,讓幼兒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
2.教師應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
幼兒教師面對的是初涉人世的幼兒,不僅要教育教學樣樣精通,更要時刻關注孩子的人身安全和心理狀況。這種高強度的工作勞心勞力,易使幼兒教師產生巨大的工作壓力和心理負擔。教師應該積極面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及時做好情緒調節,重視和加強自身心理健康建設,這樣不僅有利于個人的發展,也有利于更好地教育幼兒,保證幼兒的心理健康。
3.教師應給幼兒試錯的機會
幼兒心智尚未成熟,犯錯不可避免。幼兒犯錯時,教師不能一味忍讓遷就,但也不能對幼兒過分批評甚至懲罰,導致幼兒感到壓抑和委屈。教師要耐心地了解情況,對幼兒說服教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導幼兒解決問題、改正錯誤上。
4.重視教師的語言使用
幼兒教師不僅要會用親切之言春風化雨般滋潤幼兒心田,也要會使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引發幼兒的學習樂趣。同時,還可通過表情、手勢等表達情感,親切的目光、贊揚的大拇指、大大的擁抱等,都會讓幼兒感受到關注、愛與鼓勵,從而產生心理安全感。
二、通過多元化的活動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增強其自信心
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是3-6歲,而且年齡越小,幼兒的可塑性就越強,培養幼兒自我服務意識與自我服務能力越易成功,更容易建立幼兒的自信心。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教師應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1.生活活動
盥洗、吃飯、如廁、午睡等活動是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行為品質和學習習慣的重要途徑。幼兒教師應抓住契機,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使幼兒學習并獲得獨立的生活能力、自我保護能力等。幼兒園可定期舉行穿衣服、疊被子等生活類的游戲和比賽,以提高幼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提高自理能力。在活動中,教師還可根據幼兒的性格特點,給予不同的反饋。如在值日活動中,對尚未培養責任感的幼兒要重點關注并及時表揚,讓其體會到成就感;缺乏自信的孩子哪怕取得一點進步,教師也要及時發現,給予肯定。
2.教育活動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將傳授的知識與游戲結合起來,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如在健康活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教師借用《疊衣歌》“兩扇大門關關好,點點頭,抱一抱,彎彎腰,衣服疊好了”,讓幼兒不知不覺地掌握收納技能。
3.區域活動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可以選擇自已喜歡的游戲內容、角色、材料、同伴等,自主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幼兒在此過程中與同伴愉悅、興奮地交往,享受著游戲的樂趣,會產生歸屬感,更能滿足被愛和被尊重的需要,從而增強自信。
三、創設環境,為幼兒提供自我服務的機會
良好的幼兒園環境能吸引孩子,激發幼兒與環境的互動,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和不愛洗手的孩子一起設計洗手步驟圖,引導孩子按步驟圖洗手;在閱覽室里,和孩子們一起設計愛護書籍的標語;在廁所前,和孩子一起商議排隊如廁的圖標等。在舒適的環境里,在自由和諧的氛圍中,幼兒思維也變得活躍起來,身心也獲得放松與發展。
四、家園共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不少家長過于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對幼兒的品德、意志、興趣性格以及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會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為此,我們可通過開設講座、舉辦經驗分享會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時,引導家長把理論轉為實踐。如發現孩子有想要自己嘗試時,家長應放手讓孩子嘗試,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感。另外,有的家長教育孩子時比較專斷,不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動不動訓孩子,會讓孩子感到無助。教師應引導家長避免這種粗暴的教育方式,保證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總之,在幼兒期,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極為重要,我們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孩子的日常生活融合,讓孩子通過動手、動腦等,從小培養自我服務能力,提升自信心,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會、奉獻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編小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