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課堂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初中生正處于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初中生物課堂應更多地承擔科學教育責任,通過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來引領學生探尋科學本質,提升其科學素養。
一、鏈接生活情境建構理性思維
真實的生活情境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思維\"熱身”,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讓課堂在情境中“擴大”,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教師也會因此變成學生眼中有“魔法”的人,可以將書本中的知識變得鮮活起來,帶領學生去感知、去觸碰。
如在《免疫》一課中,教師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例,先預設情境再層層分解問題,運用“一境到底\"將情境貫穿于教學活動中,從而把“免疫的三道防線”相關知識通過教學活動巧妙建構。通過問題驅動和支架式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基于情境和證據,逐步建構人體的免疫調節概念模型,促進學生建構理性思維
二、基于證據推理發展科學思維
學生學習的內容一定是圍繞某一個問題而展開的,強調學習證據的獲得和呈現,讓學生基于證據,總結出事實性知識,推理出科學概念,形成科學觀念。學生在基于證據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搜集、篩選、討論等更加積極主動,成為建構知識的主體,學習活動呈現多樣化特征,強調做中學、探究、建模和合作共享等。在基于證據找尋方法建構概念的過程中,科學思維這一核心素養也得以發展。
如在《綠色的呼吸作用》一課中,師生以臥室中擺放多盆綠色植物為情境線探究這一做法是否科學,進而引出需要驗證“呼吸作用的原料和產物\"這一事實線,以光合作用的知識為基礎,例證呼吸作用的原料和產物分別是什么,使得科學思維外顯,學生的科學思維得到了發展。
三、依托教材活動探尋科學本質
要使學生用感官獲取大量的感性認識、更好地掌握科學概念,使用實物模型就是很好的選擇。因為它能夠創造一個符合教學需求的學習環境,使抽象的問題變得更加直觀。學生可以運用建模的方法,獲得與生物學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也會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得到充分鍛煉。
如在《生物進化的原因》一課中,對于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蛾的體色比例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不少學生是茫然的。前概念認為是工業熏黑了樺尺蛾的體色,但又缺乏直觀的實例。本節課依托教材對實驗進行了改進,學生通過模擬實驗建構“環境決定進化的方向”,從而有效否定了前概念。
教材通過多種方式,顯隱結合地訓練科學思維,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教材內容還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以有效地引領學生探尋科學本質。因此,在初中生物課堂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材的優勢,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提高其探究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