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即漢字的構造原理和演變規律。字理識字即通過了解漢字構造原理和演變規律進行識字的方法。學生掌握了常用的、組字率較高的一些字的形音義特點,形成識字能力后,就能運用所學規律,“無師自通\"地學習和理解同一類屬的漢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整理等語文實踐活動,理解漢字的構字組詞規律,體會漢字所承載的文化意蘊;要綜合運用隨文識字、集中識字、注音識字、字理識字等多種識字方法。其中,字理識字被明確納入了當前的教學法體系。
一、析形索義,因義記形,巧記漢字
(一)依圖析字,發揮想象
漢字蘊含著豐富的意象與智慧。當下的語文教學往往忽視字理的魅力,而過多依賴字形的分析,導致學生難以感受漢字的內在韻味與學習樂趣。為此,教師應積極創設識字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識字的興趣。
如執教《日月水火》一課時,教師出示甲骨文“ ? ”(日),讓學生猜是什么字。然后給學生講解:古人把太陽刻畫成一個圓圈,再在中間點上一個小圓點兒,代表太陽。接著讓學生觀察“日\"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明白“日”是一個象形字,本義是“太陽”,引申指“白天”。再如,在認識\"水\"字時,向學生展示甲骨文“水\"的圖片并提問:“看圖片,你們覺得它像什么字呢?\"學生猜測后,教師揭曉答案:“這個字就是‘水’。\"接著,播放微課視頻,展示“水\"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不同字體的演變過程,進一步解釋“水\"字的構字原理:“水\"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的“水\"形似一條彎彎曲曲的溪流,兩邊若干小點表示水滴或浪花。在學生理解了“水\"字的基本字形和字理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用“水\"字來組詞、造句。
采用字理教學法并輔以動畫闡釋,能夠將抽象的漢字識記轉化為富有吸引力的體驗過程,使得漢字在兒童的認知世界中不再僅僅是抽象符號的堆砌,而是具有鮮明個性與情感色彩的形象。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拓展了漢字學習的維度,更重要的是,傳遞了漢字背后蘊含的文化底蘊與民族智慧,有助于學生文化素養的培育及審美能力的提升。
(二)結合字源,歸類學習
字源,即漢字構形的本源、理據與依據,是理解漢字深層內涵的關鍵。在常用漢字當中,形聲字數量最多。通過解析字源知識,學生可掌握形聲字的學習規律,進而對形聲字進行歸類學習。
執教《“貝”的故事》時,教師可聚焦于象形文字“貝”,通過析形索義、因義記形的方法,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貝殼在今天很常見,在上古時期卻很珍稀。據歷史記載,周文王被紂王囚禁,大臣太巔以海中大貝贖其自由,彰顯了“貝\"在商代的珍貴。將此歷史故事融人教學,可增添趣味性。以此為契機,可進一步拓展至以“貝”為部首的一系列漢字,如“購”“賺”“貨\"等。引申講解“貧”字,表達了財物因分散而少的含義;“敗”作為會意字,從甲骨文來看,寓意以棍擊貝使之毀壞,本義為毀壞,后逐漸引申為食物變質、衰落及失敗等多重含義。通過此種“學一個帶一串\"的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也讓學生在掌握漢字的同時,深刻感受到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利用感官,演示識字
小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強,其認知過程受益于多感官并用。在課堂教學中,巧妙融合字源特征,通過視覺展示、聽覺講解以及肢體動作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全方位地感知與學習漢字,能有效彌補其抽象讀寫能力尚待發展的不足。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他們對漢字形態、意義及文化內涵的深刻領悟
以“人\"字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古文字字形(側身而立,雙臂合攏向左前下方斜伸),并模仿該姿態,體會“人\"字撇捺筆畫的構形來源;請兩個同學一前一后站立,演示“一個人跟在另一個人身后\"的情景,由此引出“從\"字,幫助學生理解“跟隨”的含義;請幾名同學站在一起,呈現“人多”的場景,引出“眾\"字表示多人聚集的意義。
二、依據字理,據文取義,品析語言
據文取義指的是依據文本內容與語境來準確理解詞語在文中的特定含義。在閱讀課教學中,識字活動應當緊密結合文本語境進行,即采用隨文識字的方式。這種方法能夠使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詞義,從而學得更加透徹,記憶也更加牢固。
在詞語這個最小的語境中,教師可借助字理幫助學生區別形近字。如“副”和“幅\"兩個字,學生常分不清如何使用。在“名副其實”中,“副”和“幅”應該用哪個呢?這就需要從字理入手,“\"表形,象征刀的形態——未發明紙之前,古人常把重要契約或者借債數據刻寫在竹簡上,然后用刀一分為二,雙方各持一半,還債時合二而一,數字才完整地顯現,確保合約內容無法被篡改。這種分而復合的做法,體現了“副\"字“一分為二”且能“合二為一”的特性,引申出成對、匹配的概念。如“一副眼鏡\"(左右鏡片)“一副對聯”(上聯下聯)等都有這個含義,“名副其實\"就是名字與實際相符合的意思。相對而言,“幅”作為量詞主要用于描述布帛、書畫等具有面積或尺寸特征的對象,指的是寬度或范圍,例如“一幅畫”“一幅布”,當然也沒有成對或匹配的概念。
三、古今對照,靈活解說,自由思考
從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到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等識字教本,均重視從構字原理上剖析漢字。然而,鑒于漢字的演變與簡化,部分字形與字義已發生變遷,教師教學時應避免牽強附會,對于可進行筆畫或結構分析的漢字,可結合其現代常用義進行靈活講解與識記
傳統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形象化的語言及“實物圖至抽象圖、古體字至今體字”的展示對比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漢字形體的演變歷程,明確字形與字義的內在聯系,從而實現理解性記憶。但值得注意的是,師生共同探索的不僅是漢字的構形原理,更應明確字理解析僅是方法,最終目的是幫助記憶字形。對于如何記牢一個字,應鼓勵學生自由思考,珍視并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漢字自古以來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閃耀著民族智慧的光芒。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帶領學生去探尋漢字的奧秘,讓學生了解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方法,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堅定文化自信。
(責編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