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式教學法是一種以議題為紐帶進行商討或辯論的教學方式,具有知識、情境、任務(議題和活動)3個基本要素和學科性、議題式、情境化、活動型、建構性5個基本特征。道德與法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以議題式教學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提質增效的重要舉措。核心素養背景下,筆者以《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為抓手,深入探究議題式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應用,現將研究成果分享如下。
一、明確核心素養與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課程規定了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學基本要求,體現國家意志,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課程教材發揮著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著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體現著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因此,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制訂教學規劃、開展教學活動之前,都要吃透新課標與教材,領會其育人內涵。
為引導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師應依據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要求,設定每部分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從而確保議題式教學能夠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此外,教師可以對知識結構進行二次甚至多次建構,讓學生清楚教學重點和難點。
二、議題設置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采用議題式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始終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議題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最大限度引起學生對于議題的興趣和共鳴。為此,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熱點議題,激發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和討論,從而達到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目的。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符合時代特征的議題,引導學生了解并思考現實問題,潛移默化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三、多樣教學設計激發學習活力
一堂好課一定是“活\"的。在設置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采用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創設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從而達成教學效果。
比如,在導入環節,教師可有效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將其以視頻、圖片、故事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并引出相關議題內容;在小組討論環節,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為每組分配一個與議題相關的子話題,鼓勵學生組內分享觀點,以推動學生在深度思考中相互啟發和學習;在辯論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某個觀點開展主題辯論,以開拓學生的探索精神、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案例分析環節,教師可以適當列舉與議題相關的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從法律、道德等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
四、注重引導學生深度思考
筆者發現,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采用議題式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時,如果能夠很好地將教學目標與課堂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并圍繞其提出多個與教學內容極具黏合性的開放性問題,有助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在課堂討論活動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疑惑,進而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為此,教師可提出開放性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將其引入真實的學習情境,為其提供多樣化的資源和信息,讓學生把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以啟發學生的深度思考。
比如,教師可以將問題答案設為開放式,引導學生開展深度思考、積極發表個人觀點并展開討論,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給出不同的答案與解決方案。通過這樣的互動方式,學生既能拓展思維,了解事物的多面性,還能從不同角度找到破解問題的解決方案,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五、實施多元教學評價
(一)學生自我評價
采用議題式教學法授課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對自己的表現進行客觀評價和反思。學生可以通過寫評語、口頭評價或填寫自評單等方式,反映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和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小組互評
小組合作學習環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小組互評、組員互評,請學生將評價內容記錄下來進行總結,當場對一些建設性意見做出反饋。這種小組之間、組內之間的互評方式,有助于學生學會傾聽他人意見,及時彌補自身不足。
(三)學業作業的評價
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書面作業、舉辦項目展示活動、組織話題討論等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對于議題的理解深度、思考邏輯、表達程度。
(四)參與度和表現的評價
觀察、評價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和表現,是教師全方位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合作活動的參與度、分析問題的邏輯性等,進而客觀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
(五)綜合評價
課程結束之際,教師還可以結合課堂表現、作業成績、小組合作評價等評估手段,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給予學生的學習活動一個全面、真實、客觀的評價結果,更全面地展現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踐行議題式教學的過程中,筆者也發現了許多新的問題。比如,過程性評價過程中,由于教師在課堂設計和引導上還有改進的空間,導致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小組成員之間的角色定位不明確、合作氛圍不夠良好,導致小組合作不協調;教師預設的問題不夠明確,或者學生的學習準備不充分、對于議題的理解不夠深入,影響了結果性評價的評價結果;由于缺乏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推理的訓練,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有待提高;教師不能精準掌控課堂時間、課程進度,不能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討論時間;等等。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
(本文系河南省教學科學規劃一般課題“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程議題式教學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4YB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