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理念的持續更新,小組合作學習被廣泛應用于道德與法治等學科教學,成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途徑。但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實踐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具體實施仍面臨諸多問題。筆者著眼于小組合作學習,結合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實踐,摸索出幾點有助于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心得,以供大家參考。
一、開展小組合作的前提條件
(一)合理分組
異質分組原則。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及性別等因素進行分組,既科學又高效。合理分組前提下,學優生可以將學習方法和思考方式分享給學困生;性格外向的學生發揮表達與溝通優勢,帶動性格內向學生積極參與小組討論……不同類型的學生在小組內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實現優勢互補。
科學設定規模。人數過少,思維碰撞不足,討論缺乏多樣性與深度;人數過多,容易產生邊緣成員,組織協調易陷入困境。因此,小組規模以4—6人較為理想,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小組活動,且都有表達觀點的機會。
(二)任務設置
要貼近生活。任務設計應緊密銜接日常生活,使之成為知識通往應用的橋梁。比如,教師在教學“鄰里關系”一課時,可創設“鄰里互助”情境,讓小組成員分別扮演不同鄰居角色,模擬“臨時照看孩子\"“借用工具\"等互助場景,讓學生在體驗中深刻領悟良好鄰里關系的價值內涵與責任邊界,并將這份認知延伸至現實生活。
要有開放性。開放性任務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比如,教師在教學“公平與正義\"這一內容時,可以設計“如何在學校中創建一個公平正義的環境\"的任務,請各小組成員從“班級管理”“學習資源分配”“同學相處\"等方面進行討論,并結合調研成果,整合觀點并提出建議,從而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三)過程管理
明確分工。明確的分工是小組合作順利開展的關鍵保障。小組內可設立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其中,組長需具備出色的組織能力,能夠合理規劃討論進程,激發成員參與熱情;記錄員能夠準確、詳實地記錄下小組討論的重要觀點與結論;匯報員則能清晰、生動地向全班展示小組的集體智慧。
教師引導。教師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的引導作用不可或缺。當小組討論偏離方向或流于表面時,教師需精準介入提問。比如,小組討論“文明出行”話題時,教師可適時拋出“我們個人可以采取哪些具體行動,引導身邊人文明出行\"等問題,以激發學生深人思考,實現思維層次的躍升。
二、小組合作的成效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組合作學習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權與參與空間。比如,在“傳統節日”主題學習中,教師組織開展傳統節日習俗展示活動,請每個小組分別選取一個傳統節日進行展示。各小組在準備過程中,通過搜集資料、制作展品、現場講解等,進一步了解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探索者,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激發。
(二)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主動收集資料、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消費者權益\"時,小組成員不僅需要研讀法律法規,還要了解消費場景中的合法權益、剖析侵權案例并探討解決方案等。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獲得提升。
(三)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小組任務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素養。比如,在“校園環保行動\"項目中,學生在集思廣益規劃環保區域(如選定垃圾分類點位)的過程中,能學會認真聽取他人建議、包容多元觀點、共擔團隊責任,使得協作精神在實踐中生根發芽。
三、小組合作存在的問題
(一)小組合作形式化
學生參與度不足。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部分學生參與積極性低,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常因缺乏自信而處于被動狀態,導致合作學習難以真正激活個體潛能,整體成效大打折扣。
討論深度不夠。部分小組研討流于表象,未能觸及問題核心。以“社會責任\"議題為例,一些小組僅羅列企業家捐款、明星做公益等,未能深究社會責任對普通公民的實質意義。
(二)教師指導不到位
忽視小組差異性。有的教師習慣采取“一刀切\"模式,不能精準識別小組能力斷層,導致優勢小組學有余力,弱勢小組舉步維艱。
評價機制不完善。一些教師僅憑匯報內容評定小組合作學習成績,或過度聚焦小組最終成果的表現,這樣的評價機制忽視了合作過程的價值。
四、小組合作改進策略
(一)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加強小組建設。定期調整和優化小組是提升學生參與度的關鍵舉措。隨著自身的成長和學習的深人,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性格特點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所以,教師要依據學生發展情況及時調整分組,使每個學生在合作中都能發揮自身價值。
設計多樣化任務。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角色扮演、調研等多樣化的小組任務,以契合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與興趣點,有效提升任務的參與度。此外,小組任務設計需兼具趣味性與挑戰性,以有效提升學生熱情,
(二)提升教師的指導能力
關注小組差異。教師需敏銳洞察各小組的特點與需求,根據差異提供針對性指導。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小組,可布置拓展任務;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小組,需強化基礎指導工作。
完善評價體系。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兼顧成果質量與過程表現。比如,可從小組分工合理性、成員參與程度、討論深度等維度展開評價。同時采用教師點評、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方式,以確保評價公正全面,促進教學持續優化。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其團隊協作精神。教師要合理分組、科學設計任務、強化過程管理,持續優化這一模式,為學生的道德成長與法治啟蒙筑牢根基,助力其成長為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