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勞動課程強調學生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注重動手實踐、手腦并用,知行合一、學創融通,倡導做中學、學中做,以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不僅是讓學生“出力流汗”,還需要尋找新的路徑來體現時代特征,提升學生的創造性勞動能力。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勞動教育,需要在課程標準的指引下,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學校資源條件創造性地開發勞動教育課程群。我們在實踐過程中,逐步確定了基于學科融合的普及型、基于項目驅動的進階型、基于課外拓展的延展型三種類型的勞動教育,構建了學校的勞動教育課程群,推動學生深度參與勞動過程,實現知識學習與勞動實踐的有機統一,提升綜合素質。
一、基于學科融合的普及型勞動教育
普及型勞動教育著重于基礎性、通用性的知識與技能傳授,強調各學科知識在勞動教育中的廣泛滲透。普及型課程群致力在全體學生中播下勞動認知的種子,使學生初步建立起對勞動的基本理解,掌握簡單勞動技能,并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各學科基礎知識融人勞動實踐,培養運用多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實施方式上,我們通常選取貼近學生校園與日常生活的項目,如“小小植物角——教室綠植養護\"項目,在語文層面,讓學生寫養護日記,鍛煉文字記錄與描述能力;在數學層面,讓學生計算澆水頻率、肥料用量,強化數據處理與運算能力;在科學層面,讓學生研究植物生長所需光照、溫度條件,深化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認知;在美術層面,讓學生設計綠植擺放造型,提升空間審美與構圖能力。由此,學生在日常勞動中融合多學科知識,經過反復實踐,逐步形成基本勞動習慣,為后續深人學習奠定基礎。基于學科融合的普及型勞動教育緊密結合勞動教育內容,讓勞動教育更加生動有趣。
1.日常生活勞動課程
日常生活勞動教育,就是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會照顧自己,掌握基本的生存生活技能,明白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體會勞動的價值。如“烹飪與營養”任務群設計的“營養早餐我搭配”,旨在讓學生學會制作簡單早餐,關注食物的營養價值,融合數學、信息技術、美術、科學等學科知識,讓學生明白營養早餐對身體成長發育的重要性。
2.生產勞動課程
生產勞動課程,就是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勞動創造價值的道理,培養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精神。“校園小農場\"勞動項目以學校的耕讀農場為基地,引領學生體驗生產勞動,開展播種、施肥、除草、采摘等活動,從中了解農作物的生長方式、生長特點,學習二十四節氣等農耕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體驗基本勞動技能的同時了解更多的自然、科學、生物知識,在實踐中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3.服務性勞動課程
服務性勞動,包括校內外的愛心公益勞動等,如“紅領巾跳蚤書市”,讓學生帶來自己的圖書義賣,通過觀察他人所需采用多種銷售形式,達到銷售目的,并將所得收人組織愛心捐贈。這項活動不僅讓學生學會統籌策劃、分工合作,還融人了語文、數學、美術等學科知識,培養了學生奉獻愛心、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
二、基于項目驅動的進階型勞動教育
進階型課程群聚焦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以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真實項目為載體。它主要指圍繞真實情境、復雜現象、棘手問題等,指向問題解決,將勞動學科與其他學科統整,所有學科圍繞同一主題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習,創造性地運用不同學科知識解決問題
進階型課程群著眼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旨在讓學生通過完成復雜項目,深度融合多學科知識,培養解決復雜現實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以及團隊協作精神,實現從知識的簡單應用到系統整合運用的進階。進階型課程群強調多學科知識的深度融合與協同運用,各學科知識相互交織、相互支撐,共同服務于項目目標的達成。
例如“我為小樹辦身份證\"項目,子任務一“小小探索家”便是讓學生觀察校園內的樹木,在科學教師指導下,選擇幾種樹木寫出觀察報告。
子任務二“小小作詩家”,是讓學生編寫新《樹之歌》并制作介紹視頻。
子任務三“小小設計家”制作樹木銘牌,是美術教師指導學生設計和制作樹木銘牌,并設計銘牌二維碼。
子任務四“小小實干家”,就是給樹木掛“身份證”,學習懸掛銘牌的方法技巧。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深化了知識學習,更在實踐中鍛煉了創新思維、問題解決與團隊協作等高階能力,實現了從知識到能力的進階。
三、基于課外拓展的延展型勞動教育
延展型課程走出校園,將勞動教育從校園延伸至家庭以及更廣闊的社會與自然空間,拓寬視野,增強社會責任感與環保意識,實現勞動教育與社會生活、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
此課程中,知識運用范圍廣泛且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涉及多學科知識在復雜社會與自然場景中的綜合運用,要求學生具備敏銳的觀察力、靈活的知識遷移能力以及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
以“共享單車調研與實踐”項目為例,我們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深入大街小巷進行實地調研。在調研過程中,數學知識幫助學生繪制共享單車分布示意圖,統計不同時間段不同地點共享單車的使用量;信息技術知識支持學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調研數據,并制作成報告或宣傳視頻;語文知識幫助學生寫保護共享單車倡議書。學生還與環保組織合作開展公益活動,如參與保護共享單車、綠色出行環保宣傳講座等。
通過這類課外拓展項目,學生拓寬了知識視野,增強了社會責任感與環保意識,實現了勞動教育與社會生活、自然環境的深度融合,有效拓展了勞動教育的廣度與深度。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立項一般課題“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小學勞動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2YB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