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戰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創造性貫徹執行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把文化工作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團結帶領廣大進步文化人士,在國統區持續開展活動,宣傳黨的政治主張,傳播抗戰和民主等進步思想,為抗戰勝利凝聚了思想力量、裝備了精神武器。
開辟報刊宣傳陣地 筑牢抗戰宣傳輿論堡壘
黨中央高度重視新聞宣傳工作,在《關于黨報問題給地方黨的指示》中指出,“黨報正是反映黨的一切政策,今后地方黨部必須根據黨報、雜志上重要負責同志的論文當作是黨的政策和黨的工作方針來研究”。為貫徹黨中央指示,南方局充分利用《新華日報》和《群眾》周刊等新聞宣傳陣地,在抗戰形勢變化的各個重要時刻,及時發表言論宣傳黨的主張,同時對不利于團結抗戰的各種反動言論進行揭露、批判。
在發刊詞中,《新華日報》對其辦報宗旨進行明確:“本報更將盡其所能,為鞏固與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效力:愿將自己變成一切抗日的個人、集團團體、黨派的共同喉舌。”皖南事變后,《新華日報》和《群眾》周刊在國民黨當局的迫害和打壓下,采取各種靈活手段堅持發行。許滌新在《回憶抗日戰爭時期的群眾周刊》中提到,為應付國民黨扣留文章、更改文章的局面,“我們需要多準備一些稿子”,“我們對付的辦法是把被刪的地方,開了‘天窗’,留出空白,讓讀者知道”。作為摧不垮、打不倒的戰斗堡壘,《新華日報》和《群眾》周刊等黨的輿論陣地贏得了廣大群眾和進步人士的擁護,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重要作用。
廣聚進步文化人士建立抗戰文化統一戰線
為團結文化戰線上的力量,周恩來在《關于領導文化工作者的態度給廖承志的指示》中指出,“不能仍拿抗戰前的眼光看他們”,“不能拿抗戰前的態度對待他們”,“不能拿一般黨員的尺度去測量他們,去要求他們”,表現出對待進步文化人士的開放、包容態度。
皖南事變后,為保護愛國知識分子,南方局及時向香港、南洋等地轉移了大批進步文化人士;香港淪陷后,又及時組織營救,將大量文化精英轉移回內地、南洋等地。同時,南方局還充分利用郭沫若任廳長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及后來的文化工作委員會的合法地位,廣泛團結文化界人士一致抗日。1944年,為爭取言論出版自由、推動民主運動發展,重慶文化界發布《重慶文化界對言論出版自由意見書》《重慶文化界為言論出版自由呈中國國民黨十二中全會請愿書》,掀起抗日民主斗爭的浪潮。1945年2月,文化工作委員會動員組織300余名文化屆人士發表《對時局進言》,提出“民主團結實為解決國內局勢之主要前提”,號召“槍口一致對外”,引發巨大社會反響。
巧妙開展文化活動匯聚抗日救亡力量
皖南事變后,國民黨當局對文化界活動進行壓制。因此,南方局采取慶祝壽辰、開紀念會等隱蔽方式開展活動。《南方局關于文化運動工作報告》提到,“過去文化活動的方式已不能用,被迫產生新的方式,借文化人的紅白日,郭沫若氏之五十壽辰,馮玉祥之六十壽辰,張沖之追悼會等等,以此方式進行一些文化活動”。
這一時期,廣大文藝家創作了許多詩歌、音樂、美術、戲劇、電影等優秀作品,在抗日救亡和民主斗爭中動員和影響群眾。在持續數年的話劇演出活動中,產生了一大批歌頌愛國抗敵事跡,鞭撻賣國投降、破壞統一戰線行為的話劇精品。《周恩來關于大后方文化活動近況致中央宣傳部凱豐轉文委電》中提到,通過霧季戲劇節等活動,黨的文化陣地得到鞏固,群眾支持民主進步事業的熱情更高。在南方局領導下,中華劇藝社演出郭沫若的《屈原》等進步劇本,在國統區影響巨大。同時,黨領導的生活書店等編輯出版了一大批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抗戰進步刊物和文藝作品。在南方局支持下,中國木刻研究會等社會團體在重慶成立,為文藝活動注人了更多活力。
周恩來(前排左四)與文化界人士合影

郭沫若在重慶工作

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暨文化工作委員會舊址

南方局領導下的各類文化活動,沖破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文化束縛,不僅增強了文化工作者的信心,豐富了國統區廣大民眾的文化生活,更推動了抗戰文化運動的發展。
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講好中國共產黨抗戰故事
在黨中央領導下,南方局積極宣傳黨的抗戰主張和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實績,揭露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真相,成為黨爭取國際支持的重要窗口。南方局靈活采用創辦報刊雜志、出版外文讀物、開設外語廣播、召開記者招待會等方式主動發聲,在紐約、莫斯科等城市的著名文學刊物上發表文章和小說,介紹中國人民在抗戰期間的斗爭和生活。世界語國際宣傳刊物《中國導報》在40多個國家發行,《致全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作家電》《致蘇聯文藝界書》等作品向國際社會揭露了日軍侵華的種種罪行,同時大力宣傳黨的統一戰線主張和抗日成效,增進了各國對中國共產黨抗戰情況的了解,爭取到了國際力量的聲援和支持,使國際社會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全民族抗戰時期,南方局的文化工作從宣傳動員民眾、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傳播進步思想、維護統一戰線、推動文藝運動發展、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入手,以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為爭取抗戰勝利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譜寫了黨的革命文化工作史上獨具特色的壯麗篇章。
“霧季公演”《屈原》劇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