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體的“頂梁柱”——脊柱內部,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結構,即脊髓。當頸部脊髓遭受擠壓時,一種相對嚴重的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可能就會悄然降臨。盡管脊髓型頸椎病不像感冒那樣普遍,但一旦發病,它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若未能及時干預治療,極有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脊髓損傷,甚至引發癱瘓。因此,深入了解脊髓型頸椎病的各個方面,對于我們有效預防和妥善應對這一疾病至關重要。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揭開脊髓型頸椎病那層“神秘面紗”。
最嚴重的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作為頸椎病中最為嚴重、致殘率最高且危險性極大的一種類型,約占所有頸椎病的10%。它主要由頸椎退行性病變引發,像椎間盤突出、骨贅形成、椎管狹窄等情況,都會致使脊髓受壓,進而造成神經功能損害。以往,該病發病年齡多集中于中老年群體,然而,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少年輕人也深受其害。
從解剖結構來看, 正常人的頸椎由7塊頸椎骨借助椎間盤、韌帶等結構相互連接。頸椎作用重大,既要支撐頭部重量、保障頭部靈活運動,又要借助脊髓來傳達大腦指令。脊髓位于頸椎椎體后方的椎管內,堪稱大腦與身體各部位信息傳遞的“主干道”,負責傳遞感覺、運動等各類神經信號。一旦頸椎出現退變、增生、椎間盤突出等問題,椎管內空間便會變窄,脊髓隨之受到擠壓。脊髓受壓后,就如同這條“主干道”出現擁堵,身體的各項功能也會因此出現異常。
留意疾病“危險信號”
脊髓型頸椎病的早期癥狀隱匿,容易被忽視。隨著病情的發展,癥狀會逐漸加重,因此一旦出現以下表現,需高度重視。
1.肢體感覺異常:早期很多患者會出現四肢麻木,就像有小螞蟻在身上爬一樣,時有時無,有時也會出現刺痛感,軀干和下肢出現“束帶感”、燒灼感或冰涼感。
2.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會感覺雙手不靈活,拿東西時容易掉落,比如在寫字、使用筷子、系扣子這些日常小動作上,明顯感覺不穩。隨病情發展,上肢力量進一步減退,提重物變得很困難。下肢出現沉重感,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像是踩在棉花上,沒有腳踏實地的感覺。
3.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排尿困難、便秘和性功能減退,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
常見四類致病“元兇”
臨床顯示,本病誘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慢性勞損:長期伏案工作、頻繁低頭看手機,以及頸部受冷等因素,易導致頸部肌肉勞損,進而引發頸椎椎間盤退變、椎間關節紊亂和韌帶鈣化。
2.退行性變:隨著年齡增長,肝腎功能逐漸下降,會加速骨質增生的進程,同時韌帶肥厚可能壓迫脊髓。此外,長期保持不良睡姿也會加重頸椎的退變。
3.外傷:車禍、蹦極等造成的頸部意外傷害,可能直接導致頸脊髓損傷。
4.先天因素:頸椎存在先天發育異常的情況。
臨床診斷方法多樣
由于脊髓型頸椎病的癥狀可能與其他疾病相似,所以準確的診斷尤為重要。目前,主要依靠以下幾種方法來進行診斷——
1.詳細的病史詢問與體格檢查:醫生首先會詢問患者發病時間、癥狀表現及變化情況,同時了解患者是否有頸部外傷史、長期伏案工作等生活習慣。體格檢查時,會著重進行神經功能評估,通過檢查患者肌力、感覺、反射等情況, 判斷脊髓損傷程度。
2.影像學檢查:頸椎MRI (磁共振成像)可清晰顯示脊髓形態、脊髓受壓部位和程度等, 是診斷脊髓型頸椎病的“金標準”,能為醫生制定治療方案提供關鍵依據。CT檢查能更清晰地呈現頸椎骨性結構,對觀察椎體骨質增生、椎管狹窄程度等有很大幫助,可彌補部分患者因體內帶有假牙、節育環、起搏器等金屬而不能進行MRI檢查的不足。
依據病情選擇治療方式
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需依據病情嚴重程度來選擇恰當方式,目前主要分為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兩大類別。
1.非手術治療:此方式適用于輕癥患者,即脊髓受壓程度較輕、脊柱穩定性良好且癥狀不嚴重的患者。物理治療: 可短期采用頸托固定、中頻治療、針灸、熱敷等物理手段。這些方法有助于緩解頸部肌肉的緊張狀態,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進而緩解癥狀。藥物治療:使用藥物可緩解疼痛、減輕神經炎癥反應以及營養神經。常用藥物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如布洛芬;神經營養藥物,如甲鈷胺;還有一些中成藥,如頸復康、芪麝丸等。不過,藥物治療僅能緩解癥狀, 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脊髓受壓問題。
2.手術治療:當病情發展至中重度,或者經過一段時間的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時,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目的是解除脊髓壓迫,恢復椎管容積,為脊髓功能的恢復創造條件。目前常用的手術方式有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融合術、后路椎管擴大成形術。前路手術:主要從頸椎前方進入,切除突出的椎間盤、增生的骨贅等壓迫脊髓的組織,隨后植入椎間融合器以穩定頸椎。后路手術:從頸椎后方進行,通過擴大椎管容積,間接解除脊髓的壓迫。這兩種手術方式均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特點,一般術后次日患者即可下地活動。
日常預防做好四點
脊髓型頸椎病一旦發病, 治療起來往往比較復雜,所以預防就顯得尤為重要。
1.糾正不良姿勢:保持正確姿勢是預防頸椎病的關鍵。坐姿上,背部挺直,電腦屏幕與眼睛平視,避免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或伏案工作,長時間用電腦最好每隔2小時起身活動頸肩部、做“米字操”放松肌肉。睡覺時,選合適枕頭,高度以自己拳頭高度為宜,保證頸椎睡眠中保持自然生理曲度,避免過度壓迫。
2.加強頸部鍛煉:適當頸部鍛煉可增強頸部肌肉力量、提高頸椎穩定性。可進行頭部向前、后、左、右緩慢伸展, 每個方向保持3~5秒;頭手對抗訓練,雙手交叉置腦后,頭后仰、手前推,保持20秒,每日3 組;還可進行頸部緩慢輕柔的旋轉運動。此外,游泳尤其是蛙泳能有效鍛煉頸部肌肉。
3.生活防護:選高度適中的枕頭,避免過高或無枕;注意頸部保暖,避免空調直吹或受涼;控制體重,減少頸椎負荷;劇烈運動如打籃球、足球時,避免頸部受撞擊;出行系好安全帶,防止急剎車時頸部受損。
4.定期體檢:定期進行體檢,長期伏案工作者或頸部易不適人群,可通過頸椎MRI檢查及時發現頸椎問題,以便早期干預治療。
典型案例與誤區警示
案例:55歲張先生怕熱貪涼,夏日空調常開18℃,喜歡手機炒股和斗地主,一月前頭頸部不適,遂至盲人按摩店行推拿治療,近日出現雙手感覺麻木,拿不住手機,下肢無力步態不穩,被診斷為脊髓型頸椎病,準備手術治療。
常見誤區1:按摩能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嚴禁暴力按摩, 可能會加重脊髓損傷;常見誤區2:癥狀輕可拖延。脊髓壓迫呈漸進性發展,延誤治療會導致永久性殘疾。
脊髓型頸椎病是名副其實的“隱形殺手”,但只要我們正確認識它,日常生活中做好科學預防工作,一旦出現癥狀及時就醫,就能夠有效地控制病情,減少疾病對我們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