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血管介入術,是現代醫學領域一項至關重要的技術, 為眾多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這項技術借助先進的影像設備,如同給醫生裝上了“透視眼”,能夠清晰地看到血管內部的情況。醫生可以通過微小的切口,將特殊的導管、導絲等器械送入血管。例如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球囊可以擴張狹窄的血管,再放入支架撐起血管,恢復血流通暢。對于腦梗死患者,介入手術能夠直接到達堵塞部位,取出血栓或者放置取栓裝置,讓腦部血流重新恢復。
心腦血管介入術后,患者通常需在醫院觀察1~3天,之后便可回家休養。為確保介入治療的效果,患者需留意以下護理要點。
早期臥床休息
心腦血管介入術的恢復期一般在3 ~ 1 0 天。由于該術式創傷小、恢復快,患者在術后1~2天就能下床活動。不過, 患者回家后仍應以臥床休息為主,尤其是腦血管疾病介入手術后的患者,其神經功能恢復相對緩慢,過早或過多下床活動,可能因腦供血不足引發頭暈等癥狀。對于復雜的介入手術, 患者留院觀察時間會延長,臥床休息時間也需相應增加。
在居家臥床休息期間,患者要遵醫囑定期輕微活動肢體,但活動幅度不宜過大。若無明顯不適癥狀,可逐步增加活動量,但要避免提拉重物或突然發力。同時,患者每日應保證至少8小時的睡眠時間,避免長時間瀏覽電子產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飲食調整
術后患者需多攝入水分,這既能促進造影劑排出,又有助于加快新陳代謝。在飲食方面,居家期間要限制“兩白”攝入,即鹽和糖。
高鹽食物可能引發炎癥, 破壞血管內壁功能,增加動脈粥樣硬化風險。長期食用高鹽食物,還會提高患高血壓、胃癌、腎病、骨質疏松等多種疾病的概率。建議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控制在5克以內,盡量少吃咸菜、腐乳、蠔油、醬油、腌菜等高鹽食品。
過多糖分攝入會造成糖代謝異常,可能導致血脂不穩,增加動脈硬化風險,甚至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復發。患者應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這類食物能加快膽固醇排泄,對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還能減少體內鈉、脂肪的吸收,起到一定的降壓效果。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有竹筍、蕨菜、菜花、菠菜、白菜、木耳等。
居家康復運動
患者到醫院復查,經醫生評估允許后,便可進行居家康復訓練。訓練過程中,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可選擇在晨起、傍晚或餐后2小時左右運動。康復訓練早期,需在家人陪伴下進行,以防出現不適時無人協助。推薦采用“三段式”康復訓練法,即熱身 + 有氧 + 放松。運動方式可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慢走等較為柔和的項目,避免憋氣、用力等高危運動。患者可在運動前后自測脈搏,若運動后脈搏大于每分鐘110次,應減輕運動強度,及時休息。
保持好心情
心腦血管介入術后,許多患者對不適癥狀的敏感性會提高,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容易隨之而來,成為影響疾病康復的“并發癥”。這些不良情緒會對人體多個系統產生影響,如引發壓力性頭痛、失眠、免疫功能下降等病癥。因此,居家休養期間,患者要保持樂觀心態,多了解疾病相關知識,減少因不了解疾病而產生的焦慮。還可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改善焦慮、抑郁狀態,比如閱讀感興趣的書籍、練習書法、畫畫等。此外,要多參與親友的社交活動,傾訴內心想法,尋求親友的開導。若長期處于負性情緒中無法自拔, 應及時到醫院心理科就診。
俗話說“"三分治, 七分養”", 心腦血管介入術后患者,需在家中加強護理,爭取盡早恢復正常生活。若居家期間出現明顯不適,應及時到醫院復診,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