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單極、多鞭毛、末端鈍圓的細菌,菌體呈螺旋形彎曲。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模樣: 長度約為2.5~4.0微米,寬度約為0.5~1.0微米。這種細菌對生長條件極為挑剔,既不耐酸也不耐堿,對氧氣更是有著嚴格的要求,只能在微氧環境下生存。
傳播途徑有4種
幽門螺桿菌神出鬼沒,其傳播途徑隱匿且多樣,悄無聲息地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口-口傳播:日常互動中, 幽門螺桿菌易悄然傳播。共用餐具時,感染者病菌或附于其上, 隨食物入他人口腔致感染;接吻作為口-口傳播要途, 親密接觸下口腔病菌直接傳遞,大大提升了對方的感染幾率。
糞-口傳播:不衛生飲食習慣助長幽門螺桿菌糞-口傳播。感染者排便后若未徹底清潔雙手,病菌會沾染手上,污染食物、水源等。他人食用或飲用后, 病菌入體, 進而引發感染,危害健康。
水源傳播: 被幽門螺桿菌污染的水源是傳播病菌的重要媒介。在衛生條件欠佳的地區,未經嚴格處理的水或含大量病菌,人們飲用或使用后, 病菌會進入人體,在胃部“安營扎寨”、繁殖,進而引發感染。
醫源性傳播: 醫院里, 內鏡檢查是常用診療方式,但若消毒不徹底,會成幽門螺桿菌傳播隱患。前一位患者若感染,病菌或殘留在內鏡,下一位患者使用時,病菌便趁機進入其體內,引發交叉感染。
危害不容小覷
幽門螺桿菌感染猶如潛藏在胃部的“定時炸彈”,對胃部健康會造成多方面嚴重危害。
破壞胃黏膜:幽門螺桿菌似狡黠的“破壞分子”,入胃后率先攻擊胃黏膜保護層致其發炎。胃黏膜作為關鍵屏障受損,干擾正常消化,患者常惡心、嘔吐、腹脹,嚴重時食欲差、營養缺,身體“能量”不足,健康每況愈下。
引發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會破壞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瓦解其防御機制, 為消化性潰瘍埋下隱患。胃黏膜如堅固城墻守護胃部,可病菌與胃酸似“炮火”猛攻,城墻破損成潰瘍, 患者疼痛難忍,生活質量嚴重受損。
增加胃癌風險: 長期感染幽門螺桿菌后果嚴峻,或致胃黏膜細胞變性,大幅提高胃癌發病風險。胃癌如暗處“惡魔”潛伏,早期癥狀隱匿易被忽略,發現時多為中晚期,治療難、預后差,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四聯方法可根除
目前臨床上推薦采用四聯方法根除幽門螺桿菌。四聯療法是指同時使用1種鉍劑+2種抗生素+1種質子泵抑制劑。其中, 鉍劑常用的有膠體果膠鉍、枸櫞酸鉍鉀等,具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抗生素常用的有克拉霉素、甲硝唑、阿莫西林等,對幽門螺桿菌有較強的殺滅作用;質子泵抑制劑就是拉唑類藥物,也叫PPI,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可以提高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患者需要遵醫囑根據自身情況搭配合適的藥物治療。
當然,我們不應等到感染了再來想法治療根除,而是應“拒敵于國門之外”,主動出擊,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
飲食衛生: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要確保食物與水源安全,選用新鮮食材并徹底清洗。集體用餐用公筷公勺、實行分餐制,避免互相夾菜,減少生冷食物攝入,如此可有效降低幽門螺桿菌傳播風險,守護健康。
個人衛生: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勤洗手很關鍵,飯前便后等關鍵節點,按7步洗手法用肥皂等清洗,不少于20秒。口腔清潔也不能忘,每天至少刷2次牙,用軟毛牙刷,每3~4個月換牙刷,刷毛變形及時換。
生活環境與社交: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要保持居住環境清潔,重點清潔廚房、衛生間, 定期消毒餐具等。常開窗通風降細菌濃度。感染者應及時規范治療,常用聯合療法,遵醫囑用藥,勿擅自停藥,以免影響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