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是人體內最為復雜且至關重要的系統,它由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兩大部分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包括大腦和脊髓,是信息的處理中心;而周圍神經系統則像一張龐大的網絡,連接著中樞神經與身體的各個部分,負責信息的傳輸。當這個精密的系統出現故障時,就可能引發一系列神經內科疾病。
神經內科接診的疾病譜覆蓋腦血管病( 占急診病例35%)、癲癇(發病率7‰)、運動障礙疾病(如全球超千萬患者的帕金森病)、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腦炎年發病率3/10 萬~7/10萬)及神經免疫類疾病。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以及心理治療等。神經內科患者的康復之路,從醫院延伸到家庭,是一段需要細心呵護的旅程。出院后,正確的居家護理不僅能夠加速康復進程,還能有效預防舊病復發, 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以下是一些關鍵的居家護理建議,旨在幫助患者及家屬更好地應對這一挑戰。
打造舒適的居住環境
舒適、安全的居住環境是神經內科患者康復的基石。
房間布局要簡潔,避免雜物堆積,方便患者活動,降低摔倒風險。家具擺放應合理, 確保通道寬敞,床邊、衛生間和客廳等關鍵區域要能讓患者使用輪椅或助行器順暢通行。對于帕金森病患者,建議配置
高腳椅(座高45~50cm)配合助力扶手。
患者要關注身體異常信號。頭暈、頭痛是常見癥狀, 若頭暈頻率增加或頭痛性質改變,如從輕微疼痛變為劇烈疼痛,可能是病情加重信號,應及時記錄并告知醫生。肢體無力、麻木也需警惕,若一側肢體力量減弱或麻木感加重,可能是神經系統功能受損,需盡快就醫。
語言和認知功能變化不容忽視。患者若出現說話不清、反應遲鈍或記憶力明顯下降等情況,可能是病情進展跡象。家屬要密切觀察患者日常表現,記錄癥狀發生時間、持續時間及伴隨癥狀。
情緒變化也是重要監測指標。神經內科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若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或出現明顯焦慮癥狀,應及時向醫生反饋, 因為情緒問題可能影響康復進程。
保證營養攝入
合理的飲食是促進神經內科患者康復的重要因素之一。均衡攝入各類營養素, 特別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魚類)、抗氧化劑豐富的蔬果,以及足夠的蛋白質,有助于神經系統的健康。同時, 控制鹽分和糖分的攝入,減少加工食品,以降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這些疾病往往與神經系統問題相互影響。定期評估患者的體重和營養狀況,適時調整食譜,必要時可咨詢營養師的專業意見。
對于吞咽障礙患者, 先根據國際吞咽障礙飲食標準(IDDSI)進行評估,再針對性地提供安全、易吞咽的飲食方案,以降低其發生誤吸和窒息的風險。必要時,可使用增稠劑,增稠劑的比例須按言語治療師的處方進行調配。
按時服藥并做好病情記錄
神經內科疾病通常需長期服藥控制癥狀、預防復發。患者和家屬要嚴格按醫生囑咐定時定量服藥,不能隨意增減藥量或停藥。對藥物用法或劑量有疑問,應及時咨詢醫生或藥師,切勿自行調整。可使用分藥盒提前分好藥物,或設置鬧鐘提醒,避免漏服。
同時,患者或家屬可準備病情記錄本,記錄每天癥狀變化、服藥情況、生命體征(如血壓、心率)及不適感。如記錄頭暈發作時間、持續時間、是否伴惡心等。詳細記錄能幫助醫生了解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定期復診時,帶上病情記錄本,方便醫生快速了解患者近期病情,做出精準判斷。
堅持康復訓練
康復訓練是神經內科患者恢復身體功能的重要環節,通過科學訓練可改善肢體功能、增強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質量。
肢體活動訓練是基礎。對于肢體無力或活動受限患者, 可先進行簡單被動運動,家屬幫助活動關節,從大關節(如肩關節、髖關節) 到小關節(如手指關節、腳趾關節), 每次3 ~ 5 分鐘, 動作輕柔緩慢,避免損傷。病情好轉后, 患者可逐漸進行主動運動,如抬腿、伸臂、抓握等, 每次10~15分鐘,每天2~3次。
平衡訓練也很重要。步態不穩患者可在家中練習站立平衡,初期有人保護下雙手扶椅背站立,逐漸過渡到單手扶椅背甚至雙手離開椅背站立,每次5 ~ 1 0 分鐘, 每天2 ~ 3 次。情況允許時,可練習簡單邁步動作,但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康復訓練要循序漸進,家屬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方法,并在醫生或康復治療師指導下進行。
調整心理狀態
神經內科患者可能因疾病長期性、反復性而焦慮沮喪, 這不僅影響生活質量,還可能阻礙康復進程。家屬和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溝通, 傾聽感受,給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如每天抽出時間陪患者聊天,分享輕松愉快話題,緩解壓力。患者自身可通過聽喜歡的音樂、觀看喜劇節目,來感受生活的美好。
神經內科患者的居家護理是一場需要耐心、細心與愛心的持久戰。每一個細節的關注,每一次貼心的陪伴,每一回科學的訓練,都如同點點星光,匯聚成照亮患者康復之路的璀璨星河。只要患者與家屬攜手共進,積極踐行這些居家護理建議,定能在這條充滿挑戰的康復之路上穩步前行,重新擁抱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