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抱怨月經不規律、體重難以控制,或者臉上總是冒痘痘?這些看似普通的問題,可能隱藏著一種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疾病——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
P C O S 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紊亂疾病,在國內的發病率約為5%~10%。而在無排卵性不孕癥患者中,這一比例甚至高達30%~60%。
PCOS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月經,還可能引發不孕、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長期健康問題,成為困擾許多女性的“隱形健康殺手”。筆者將結合現代醫學和中醫理論,為您解讀PCOS的發病機制、診斷方法及中醫調理方案。無論你是正在被PCOS困擾的女性,還是關心家人健康的朋友,都能從中找到實用的建議和科學的指導。
發病機制: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的結果
PCOS的發病機制復雜,從西醫角度來看,下丘腦-垂體-卵巢軸調節功能異常是核心環節之一,使得激素分泌失衡,雄激素水平升高,進而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胰島素抵抗也在多囊卵巢綜合征的發病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高胰島素血癥會進一步刺激卵巢和腎上腺分泌雄激素,加重病情。低度慢性炎癥與PCOS的發病密切相關,可能加重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紊亂。慢性炎癥還會影響卵巢功能,導致卵泡發育異常和排卵障礙。
中醫雖然沒有專門針對P C O S的病名,但根據其癥狀和表現,可將其歸屬于“月經后期”“閉經”“不孕”等范疇。中醫認為,其發生主要與腎、脾、肝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腎為先天之本,主生殖,腎氣不足、腎精虧虛會影響沖任二脈,導致月經失調等問題;脾為后天之本,脾虛運化失常,水濕內停,聚濕成痰,痰濁阻滯胞宮,同樣會引發病癥;肝主疏泄,情志不暢致使肝氣郁結,氣血運行不暢,也與多囊卵巢綜合征的發生密切相關。
在癥狀表現上, 除了眾所周知的月經不調,多囊卵巢綜合征還會引起像月經周期延長、經量少甚至閉經等情況,以及多毛、痤瘡等高雄激素血癥的外在表現,許多患者會出現毛發增多增粗,皮膚油脂分泌旺盛,痤瘡頻發且難以痊愈,這極大地影響患者的外貌形象和心理健康。肥胖也是多囊卵巢綜合征的常見伴隨癥狀,尤其是腹型肥胖,這與胰島素抵抗以及體內代謝紊亂息息相關;肥胖又會進一步加重內分泌失調,形成惡性循環。此外,不孕問題更是困擾著眾多患者,由于排卵功能障礙,卵子無法正常排出,使得受孕變得困難重重,這對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西醫治療:激素療法及生活方式干預為主
現代醫學對于P C O S 的治療以激素療法及生活方式干預為主,并有針對性地對患者存在的胰島素抵抗等相關代謝性問題進行干預。其中,激素療法包括使用短效避孕藥來調整月經周期,通過抑制卵巢的雄激素分泌,讓激素水平恢復正常規律,從而改善月經不調的癥狀;對于有胰島素抵抗的患者,二甲雙胍等胰島素增敏劑是常用藥,它可以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和胰島素水平,間接改善卵巢的內分泌環境; 在促進排卵方面,枸櫞酸氯米芬、來曲唑等藥物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謹慎使用,幫助卵泡發育并排出,增加受孕機會。
生活方式干預主要有:低糖、低脂、高纖維飲食,避免高升糖指數食物,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減少精制糖和飽和脂肪的攝入;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運動不僅有助于減輕體重,還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緩解PCOS癥狀;部分PCOS患者因長期月經不規律甚或不孕,心理壓力較大,情緒波動可能導致治療效果的發揮,可通過冥想、瑜伽等方式緩解壓力,保持心情舒暢。
中醫治療:辨證論治,中藥與自然療法結合
中醫在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時,強調辨證論治,即根據患者的癥狀和體質等,給予針對性的、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肝郁氣滯型:肝主疏泄,負責調暢全身氣機。當患者情緒不暢時,易導致肝氣郁結,進而氣滯血淤,沖任失調。此類患者常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經前乳房脹痛,經血量少或淋漓不盡,經色暗紅且有血塊。平日情緒波動較大, 舌色偏暗,脈弦,部分患者還會伴有頭痛、失眠等癥狀。治療上,一般遵循疏肝理氣、活血調經的原則。臨床常用方劑為逍遙散或柴胡疏肝散加減。若氣滯癥狀較重,可酌情添加香附、郁金以增強理氣之效;若血淤表現明顯,可加入桃仁、紅花來活血化淤;若伴有經前乳房脹痛,可適當加入青皮,以緩解乳房不適。
脾虛痰濕型:脾主運化,若飲食不節、缺乏運動,易損傷脾氣,導致脾虛。脾虛則水濕內停,聚而成痰,痰濕阻滯沖任,從而引發一系列癥狀。患者常體形肥胖, 自覺周身困重不爽利, 食欲一般或不佳,食量少但體重不減反增,月經稀發或閉經, 白帶量多黏稠,大便稀溏,舌體胖大,苔白膩,脈滑。治療以健脾化痰、利濕調經為主,臨床常用方劑為蒼附導痰湯或二陳湯加減。若痰濕較重,可加減使用茯苓、白術以增強健脾祛濕之力;若形體肥胖,可加荷葉、生山楂, 起到降脂減肥的作用;若食欲不振,可加砂仁、麥芽健脾和胃;若白帶量多明顯,可加入芡實、白果以收澀止帶。
腎虛血淤型:腎主生殖,腎氣不足會導致精血虧虛,沖任失調,血行不暢。患者可表現為月經量少色暗,經期延后,面色晦暗,腰膝酸軟,或下肢畏寒。舌質暗紫,舌下靜脈迂曲,部分患者舌面可見淤斑、淤點,脈沉細。治療遵循補腎填精、活血調經的原則,常用方劑為左歸丸或右歸丸加減。若血淤較重,可加川芎、丹參以活血化淤;若腎陽虛明顯,可加肉桂、附子以溫補腎陽;若腰膝酸軟明顯,可加杜仲、續斷以強筋壯骨;若頭暈耳鳴,可加天麻、鉤藤以平肝息風。
氣血兩虛型:氣血是維持女性月經和生殖功能的重要物質基礎,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二者相互依存。氣血兩虛型患者的主要病機為氣血不足、沖任失養。臨床上常表現為月經量少,經色暗淡,經期延后甚至閉經,面色蒼白、萎黃,頭暈乏力,心悸氣短,食欲不振,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等。治療上以活血補血、補氣調經為主,常用方劑為八珍湯或歸脾湯加減。若氣虛明顯,可加大黃芪劑量;若血虛明顯,可適當加入阿膠以增強養血功效;若伴見食欲不振,可加砂仁、陳皮以健脾和胃。
除中藥治療,針灸及穴位埋線療法也可用于治療PCOS。通過對相應穴位進行刺激,以補腎、健脾、疏肝、逐淤為治療原則,改善氣血循環,調節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調節代謝,從而達到減輕體重、促進卵泡發育、改善排卵功能、提高子宮內膜容受性的目的。臨床上治療PCOS,以脾經、肝經、腎經及任脈為主要取穴經脈,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穴、三陰交穴、氣海穴、關元穴、子宮穴及腎腧穴等。除了以上主要穴位,再根據個人具體癥狀的不同,適當增加其他輔助穴位,多穴合用,補瀉兼施,促使肝、脾、腎功能協調,氣血沖任平衡。
臨床上, 患者癥狀常因體質、生活環境等因素而錯綜復雜,常出現兩證或多證并見的情況。因此,不論采用中藥治療還是針灸等理療干預,都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切不可擅自操作,以免延誤病情或引發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