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作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是導致腦卒中、心臟病、腎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高血壓被認為是老年人的疾病,然而近年來年輕化趨勢明顯,受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居民高血壓患病率日益增長。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科學的護理可以有效幫助血壓穩定,降低并發癥風險。那么,高血壓患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呢?
吃:控制飲食,保持營養均衡
在膳食模式上,應堅持健康飲食原則,優先選擇植物性食物,并搭配適量的動物性食物,確保食物種類豐富多樣, 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 的供能比例適當。蔬菜水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對血壓控制有益,患者每日水果攝入量應控制在200~350克,蔬菜攝入不少于500克。
鈉的攝入量與血壓密切相關,高血壓患者每日鹽的攝入量應嚴格控制在5克以下,同時要減少咸菜、臘肉、方便面等腌制食品和加工食品的攝入,這些食物往往含有大量的隱形鹽。
鉀元素有助于促進鈉的排出,從而輔助降低血壓。患者應適量增加富含鉀的食物攝入,如馬鈴薯、各類蔬菜、菌菇類以及水果等。不過,高鉀血癥以及腎病患者需謹慎選擇低鈉鹽,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飲食。
此外, 要提高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比例,常見的食物有植物油(椰子油、棕櫚油除外)、堅果、魚、豆制品等; 同時減少高飽和脂肪酸食物的攝入,如動物油、五花肉、黃油等。若患者合并其他疾病, 還需兼顧相應疾病的飲食指導原則。
動:適度運動,增強心血管功能
相關研究表明,運動對降低血壓具有積極作用。運動有助于降低交感神經張力,減少兒茶酚胺的釋放或降低其敏感性,還能改變血管的順應性, 增加壓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進而使總外周阻力下降,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
運動時,方式與強度的選擇至關重要。患者應堅持有規律的運動,每周運動4~5次, 每次30~40分鐘,避免久坐不動,久坐后要適時活動身體。運動類型建議以有氧運動為主,如慢跑、快走、游泳、騎車等,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周至少保證150分鐘。同時,可根據自身條件結合多種形式的抗阻訓練,并輔以柔韌性訓練。
為確保運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在運動過程中需加強血壓監測,運動后要充分放松身體。特定人群,如老年人、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須在運動前進行額外評估。此外,運動時要避免屏氣,以免引起血壓急劇升高。
測:定期監測,合理用藥
許多患者存在“沒有不適癥狀,高血壓就不用治療”的錯誤認知。實際上,血壓的高低與癥狀的輕重并不一定成正比。按時用藥是關鍵,人體血壓波動有規律,想要降壓藥物發揮最佳效果,需根據血壓波動規律和降壓藥物的特點來用藥。患者切勿隨意停藥或更換藥物種類和劑量, 應遵循醫生建議堅持長期規范治療。若單藥治療無法達到降壓目標,為保證降壓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應,可根據醫囑采用兩種或多種降壓藥物聯合治療。
家中應常備電子血壓計,患者要記錄每日早晚的血壓變化, 并定期與醫生溝通,以便調整治療方案。同時,要警惕藥物副作用,服藥過程中如出現頭暈、心悸等異常反應,應及時就醫。
調:心理調節,避免情緒波動
高血壓患者常常伴有焦慮、易激動、抑郁等心理特點,而情緒變化與血壓波動緊密相連,長期的消極情緒可能導致血壓波動加劇。因此,學會調節情緒是高血壓患者必備的技能。
患者可以通過培養興趣愛好來保持內心平靜,如讀書、聽音樂、繪畫等;學會自我疏導,避免情緒上的劇烈波動; 多了解高血壓的相關知識,增強自我管理能力; 加強與家人、朋友的溝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