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全面推進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本文從構建理論傳導的精準化體系、構建實踐轉化的方法論體系、構建教育供給的立體化網絡三個維度,深入探討提升黨員教育培訓質效的內在邏輯與實施路徑。
“架天線”:構建理論傳導的精準化體系
黨員教育體系的基礎性功能在于構建理論傳導的精準化體系。構建理論傳導的精準化體系,要在政治維度、知識維度分別建立分層遞進的理論解析系統,形成結構化、系統化的認知傳導模型。
在政治維度,需要建立分層遞進的理論解析系統。首先,嚴格遵循黨中央權威解讀范式,構建政治話語的標準化解析模型。通過設立理論闡釋的基準坐標,明確重大戰略部署的核心要義與價值導向,形成具有剛性約束力的政治解讀框架。其次,建立戰略部署的實踐轉化機制,將宏觀政治話語分解為區域發展、行業改革、基層組織建設等不同層級的實踐指引。這種轉化機制應包含政策解碼、目標量化、路徑設計三個核心環節,以確保抽象理論與具體實踐形成邏輯閉環。最后,針對黨員隊伍的結構性差異,構建多模態話語適配系統。根據黨員群體的職業特征、文化程度、年齡結構等要素,設計差異化理論編碼方案,使用概念轉譯、案例嵌入、場景重構等轉換技術。
在知識維度,需要形成結構化、系統化的認知傳導模型。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政治原則、方法論、實踐要求進行三級劃分,構建完備的理論框架。政治原則聚焦根本性要求,方法論涵蓋新發展理念、系統觀念等思維工具,實踐要求則對應具體工作領域的操作指南。通過建立涵蓋知識要素的關聯網絡,揭示理論體系內部的概念關聯與邏輯脈絡,從而形成可追溯、可驗證的知識傳導路徑。

“接地氣”:構建實踐轉化的方法論體系
理論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指導實踐,其關鍵在于構建“認知—驗證—提升”的閉環系統。這一體系以認識論與方法論的雙重創新為支撐,通過建立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機制,破解傳統黨員教育中存在的學用脫節、知行分離等深層矛盾,形成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升華理論的良性循環。
在認識論維度,需要構建理論指導實踐的動態驗證機制。首先,建立理論的問題導向轉化系統,將抽象理論解構為可操作的實踐要素。通過建立理論要點與實踐需求的映射關系,將新發展理念等理論轉化為基層治理等具體場景的解決方案。其次,構建實踐檢驗的修正機制,在現實場景中設立觀測點與反饋環,動態監測理論應用的實際效果,形成發現問題、追溯原因、優化策略的完整反饋鏈條。最后,建立能力提升的螺旋式演進路徑,將實踐驗證中積累的經驗轉化為系統化的方法論。
在方法論維度,需要突破傳統單向灌輸模式,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主動建構體系。首先,建立教育者與學習者角色轉換機制,將教育者定位為學習引導者與資源提供者,學習者則轉變為知識建構的主體。通過設置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者的探究意識與批判思維。其次,設計差異化教學策略矩陣,因材施教,打造適合不同學習者的教學課程。比如,針對產業工人的實踐思維特征,構建“案例研討—技術攻關”的聯動教學模式。最后,創新教育過程的組織形態,將集中式授課轉變為模塊化學習,把被動接受轉化為項目式探究,通過設置階段性學習目標與成果輸出要求,強化教育過程的參與性與實效性。
“多形式”:構建教育供給的立體化網絡
創新教育形式是提升黨員教育效能的關鍵路徑。要通過構建“全時空—全場景”的立體化供給網絡,形成資源集成、技術賦能、場域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全面提升黨員教育質效。
在資源集成維度,需要構建三級協同的供給生態系統。中央層面建立標準化理論資源庫,確保理論傳導的準確性與一致性。地方層面開發特色化課程體系,結合區域發展特征與黨員群體特點,設計具有地方辨識度的教學內容和實踐項目。基層層面構建精準化傳播通道,運用數字化手段打通資源下沉的“最后一公里”。
在技術賦能維度,需要打造虛實融合的教育服務矩陣。構建沉浸式學習場景,運用VR、AR等技術還原歷史場景、模擬實踐情境,增強黨員的代入感。開發移動化學習平臺,建設“微課程”資源庫和在線研討社區,滿足廣大黨員碎片化、彈性化的學習需求。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習行為、人工智能推薦個性內容、區塊鏈技術認證學習成果,形成全流程數字化的教育服務鏈。
在場域融合維度,需要建設理論實踐融合基地。強化實體教育場域功能創新,將課堂延伸至鄉村振興一線、社區治理現場。這種場域融合的教育形態,既能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又能增強黨員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體驗感。
(摘編自《雅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