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婆在她92歲那年的初冬去世,轉眼間,已過去19年。現在,我偶爾會想起她樂呵呵的面容,以及她教會我堅強的那些往事。
外婆一生坎坷,但她很堅強,始終樂觀,臉上總帶著微笑。我很小的時候,家里很窮,外婆經常到我們家來,幫忙看護年幼的我和哥哥妹妹們。看著她掛在嘴角的笑,我也從平常生活中尋找到許多快樂。
記得我6歲那年,牙齒掉了好幾顆,吐字總不準確。有一天半夜,我突然渴醒了,便叫著說:“外婆,我要吃水!”外婆聽到卻笑了起來,說:“我上哪兒去給你找‘腿’吃?”她一邊說,一邊披衣起床,笑瞇瞇地端來一杯水,遞給我喝下,然后又哈哈大笑起來。
除了樂觀愛笑以外,外婆始終拒絕眼淚,也不允許我們這些小輩哭。小時候,我有一次摔倒了,痛得直想哭。外婆看見了,大聲說:“不要哭!男孩子不相信眼淚。”

外公大約在外婆35歲那年不幸去世。當時,他們的孩子除了已出嫁的我母親,小舅只有1歲,小姨才3歲,大舅也不過14歲。聽母親說,外公下葬的時候,外婆并沒有哭,她只是對著空氣大聲地說了一句:“我一定把孩子帶大!”
后來,在我父母的幫助下,外婆把其他孩子帶大,并過上了安穩的生活。然而,不久后,我們家開始受窮了,全家主要靠母親一個人的工分過日子。因為家里沒有什么吃的,外婆便常常給我們帶來紅薯、土豆和玉米等粗糧,以作救急之用。
當時糧食金貴,農村流行“一日兩餐制”,分別是上午九點至十點吃一頓,下午三點至五點吃一頓。為節省一點糧食,也為讓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們吃得好一點,每隔一段時間,母親便會吩咐我們其中一個孩子不吃下午那一餐。等到放工后,趁著黃昏,母親帶著這個未吃飯的孩子翻過幾座山回娘家。
母親帶著我回娘家時,我們一般先去大舅家,再去外婆家。到了大舅家,大舅媽總會問我:“吃過飯沒有?”當時,出于孩童的自尊心,我總是回答:“吃了。”最終弄得母親也沒有晚飯吃,跟著我挨餓。之后,在外婆家,當我半夜餓得哭起來時,外婆便會起來煮一些面條,讓我和母親充饑。在我大口吃面條的時候,外婆總是說:“男孩子不相信眼淚!餓了就叫外婆給你煮吃的,但是千萬不能哭。”
在記憶深處,我看到母親哭過,看到父親哭過,唯獨沒有見過外婆的眼淚。而今,我身上保持的樂觀、善良與倔強,除了源于天性和父母的潛移默化,我想,應該還有來自外婆的積極影響。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