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中,總會有些歷久彌香的記憶讓人回味。
30年前,我懷揣著希望和夢想踏進了淮陰師范專科學校的校園,從此開始了我的大學夢。
淮陰師范專科學校是江蘇一所老牌專科學校,素以嚴格管理、嚴謹教學著稱。聞雞起舞的早操、披星戴月的晚自習、望而生畏的考風,也確實嚇到了不少大學新生。還好,來自農村的我很快適應了這里的學習、生活快節奏。
中文系是學校品牌院系,名師云集,有宿儒于北山、周本淳、蕭兵……“大學校園里面,有學問,有精神,有趣味的老學者 ,很可能真的就是校園里面絕好的風景。”能擇名師而從之,實乃做學生的一生福氣。
有人說,大學老師神龍見首不見尾,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掐著時間點上課,踩著鈴聲放學,連班主任也是有事才來學校,無事見不到人影。可是在我的印象中,母校的老師們還真的不是這樣。不必說英俊瀟灑、知識淵博后來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的班主任教現代漢語的馬嘯老師,不必說和藹可親、循循善誘的教古代文學的葛澤生老師,也不必說講話抑揚頓挫、底氣十足、帥氣逼人的陳旻老師,單說說任課教師里最年輕的教現代文學的施軍老師就足以讓我們倍感母校情深,師恩難忘了。
那是開學的第二天,一位老師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第一印象。剛上講臺的他,個子不算高,面龐消瘦而清爽,眼睛明亮而有神,稚氣未脫的年齡,難免要羞赧一陣。就在我們為他的課擔心時,他調整了一下情緒,很快就進入了課堂教學快車道狀態。他妙語連珠侃侃而談,開始了令我們震驚的第一堂課。他深入淺出旁征博引,讓人心曠神怡,豁然開朗,贏得了我們連連掌聲,陣陣喝彩。課堂上他周身散發著一種慷慨激昂、指點江山的霸氣,卻又不失執著堅毅、儒雅博學的風采。一位年輕的學者能高屋建瓴地對現代文學史作出如此透徹而精妙的闡釋,足見其學養深厚,治學嚴謹。他,就是我的現代文學老師施軍。
施軍老師1963年8月出生,大我六歲,比我班好幾位同學只大三四歲。施軍老師總是面帶微笑,哪怕是我們上課遲到,筆記沒做好,作業沒有及時上交,也幾乎沒有見過他一臉的老學究似的正經嚴肅,更沒有見他對我們生過氣,發過火。在他的要求和影響下,我養成了認真做閱讀筆記、寫摘要的習慣。這種良好習慣一直受用至今,也影響了我的學生。
現代文學對我來說一直是神秘的存在,但在施軍老師的課堂上,我知道了與中國古代文學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典雅細膩相呼應,中國現代文學同樣具有包容并蓄、雅俗共賞、沉靜唯美的特點。
中學時為了高考應試,讀《史記》了解了它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獨一無二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學“唐詩宋詞元曲”知道了中國韻文史上,詩詞曲接二連三,高峰迭起。考《吶喊》認識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
相對來說,大學比較注重學生的素質培養、能力提升。施老師的講課精彩,有口皆碑:一本書,一支筆,一張嘴,不帶講稿,或者帶了也很少看。施老師的課開放、民主,靈活多樣有創新,可以給學生更多時間去自由討論、問題爭鳴;可以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上臺講授給其他同學聽;有時還會把課上成閱讀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圖書館查閱資料。從施老師課堂上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更多的作家作品,其中有些人的名字甚至都聞所未聞:中國最有影響的心理分析小說家施蟄存、語絲派核心作家周作人、染有佛理的豐子愷 、滲入宗教氣氛的許地山、“30年代文學洛神”蕭紅、愛情給了徐志摩婚姻給了梁思成孩子給了金岳霖的“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作家群星璀璨,作品精彩紛呈。《八月的鄉村》《生死場》讓我愛不釋手,《故都的秋》《邊城》讓我廢寢忘食,《平凡的世界》《圍城》讓我熱血沸騰。可以說,現代文學史的學習,為我以后的中學教學和寫作打下了深厚的文學基礎。
施軍老師不僅課堂上傳授我們文化知識和治學方法,課后,有時還和我們一起打球,一起去圖書館閱讀,一起去食堂就餐,一起去遠足踏青。他待人接物溫文爾雅,在我們面前從沒有擺出教師的架子,倒是像兄長一樣,噓寒問暖,關心著我們的學習、生活,甚至毫無保留地和我們談自己的大學生活和理想人生;像朋友一樣,親密無間,可以在籃球場上無拘無束地跳,在足球場上肆無忌憚地跑。
1989年大學畢業至今近30年,我和施軍老師很少見面,只是有過電話或微信的簡單溝通。唯一的一次見面是在母校50年校慶的時候,那時候施老師已經是學校領導了。校慶活動很多,他很忙,我們只是簡短地說了幾句話。那天,因赴南京開會,我不辭而別提前離開母校校慶會場。后來,在和當時參加校慶的一位同學聊天時我才知道,那天活動結束聚餐時施老師還讓同學找了我好久,還問了我的工作情況。一個很普通的學生,在他心里還一直被牽掛著,多么可親可敬的老師呀!我內疚著、感動著、幸福著。
人到中年,十分懷念我在淮陰母校度過的大學生活,更加懷念我的大學老師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施軍老師,和母校的老師們用自己的博學多才、敬業精神幫助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樹立了最初的職業道德觀和世界觀。母校的老師們用知識、品格,激勵、影響我立志獻身教育,堅守教師職業操守,繼續兢兢業業地給我的學生們傳道、授業、解惑。感謝母校老師們的教誨與培養,我將永記此情此恩。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者簡介:
郭世明,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協會員,沛縣作協副主席。曾在《散文》《散文百家》《散文選刊》《奔流》《海外文摘》《陽光》《椰城》等全國幾十家報刊發表散文等文學作品百余篇。出版散文集《美的教育》《風景這邊》《故鄉還在》《鄉土戀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