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一籌莫展的時候,總愛出去走走。他不去偏僻的荒郊野嶺,而是去普林斯頓大學校園里特意為他保留的一片小樹林,即著名的“學院林”。
據說有一次,愛因斯坦在這片熟悉的樹林里突然被周圍的大樹和灌木、頭頂的天空和腳下的草地吸引,于是停下來四處觀望。雖然明知力所不能及,他仍然努力想象它們之間的關系。即使在他死后70多年的今天,我們也沒能完全弄明白0.84平方米的土地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更不用提一片森林了。但這是關鍵所在:愛因斯坦刻意挑戰自己,讓自己迷失,打壓自己的意志,然后返璞歸真。他總能在更自由、更直觀的空間里找到自我。
他常常說,只有深入奇妙的大自然,才能更好地領悟。
任何問題都不可能在它最初暴露的那個層面得到解決。愛因斯坦和其他很多科學家對此心知肚明。所以,他利用樹林把自己抬升到更高的位置,那里少了限定,多了創意。樹林里平凡的果樹把他和他認為的“真正的藝術和科學的源泉”連接起來。如果必須在增長知識和與奇妙保持聯系之間做出選擇,愛因斯坦建議學生選擇后者。
(木衛二摘自中信出版集團《八堂自然課:大自然教給我們的生存之道》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