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自古就特別看重操守,操守包括很多東西,比如正直、善良、樂于奉獻、敢于擔當。它的基座是四個字——身無飾行。“身無飾行”也是朱元璋用來表揚宋濂的。
宋濂,字景濂,浙江浦江(今屬金華)人,與高啟、劉基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曾主修《元史》。此君品行非常好,朱元璋剛坐上皇位的時候,曾經在金陵問計宋濂:“世亂如何?”宋濂說:“愿明公不嗜殺人,天下可定。”朱元璋隨即任命他為翰林學士,請其授太子經。宋濂教太子讀真德秀的《大學衍義》,朱元璋取過來一看,非常高興,派人將書的內容寫在墻壁上,隨即將宋濂提升為侍講學士,兼贊善大夫。宋濂在侍奉朱元璋的過程中多次直陳己見,不務文飾。朱元璋說:“你可參大政。”宋濂回答:“我從小就沒有別的特長,只能以文墨說說事情。一旦接受過高的職位而不能做出政績,會有負陛下?!鳖D首力辭。朱元璋曾經在朝廷上如此稱贊宋濂:“古人太上為圣,其次為賢、為君子。像宋濂,在我身邊十九年,口無謗言,身無飾行,寵辱不驚,始終如一,難道不能說是君子嗎?不但是君子,也可說是賢人了?!?/p>
身無飾行,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真誠”。一個人只要稍稍有點智慧,就會想到選擇會帶來各種后續的影響,身無飾行的人也不會例外。他們之所以敢于打開自己,是因為他們準備一輩子都不蠅營狗茍。他們告訴自己:選擇真誠,也就等于將自己的一生置于陽光下,接受他人長久的檢視和時間的反復評判。否則,身無飾行就只能是階段性的目標,而無法成為一生的燈盞。
(飛 力摘自《聯誼報》2025年6月10日,楊國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