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時代,是一個受多重變量疊加影響的時代。而在其中,最為重要的變量可能有3個:兩輛飛馳的快車,和一頭緩慢走來的灰犀牛。
第一輛快車,叫人工智能。
它有多快?快到我們用來形容變化的詞,都已經不夠用了。我們以前說,日新月異;現在,已經是“時新秒異”了。
第二輛快車,叫“出海”。
今天的全球化,和我們20多年前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時認為的那個全球化,已經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了。
產業鏈在重構,規則在改變,貿易地圖在重新繪制。
再加上關稅等因素,出海這輛快車,不僅開得飛快,而且面臨著極其復雜的路況,隨時都有可能需要急轉彎。
除了這兩輛快車,我們的身后,還有一頭灰犀牛,正邁著沉重但堅定的步伐,向我們走來。
它的名字,叫老齡化。
它影響巨大,并且一定會到來。它會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的消費結構、勞動力結構,改變很多事情的底層邏輯。
兩輛飛馳的快車在前,一頭巨大的灰犀牛在后。我們,就夾在中間。
這種巨大的不適感,還有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混合在一起,就變成了我們今天感受到的深切的焦慮。
那么,應該怎么辦?
把你的注意力,從那些讓你感到恐懼的、你無法控制的外部事物上瞬間拉回來,聚焦到一件你能掌控的事情上。
什么意思?
我舉個例子。
AI(人工智能)來了,很多人會想,天哪,AI會不會取代我的工作?AI會不會打敗我的公司?
這個時候,你所有的注意力都在AI這個“技術”上。但是,一家公司真的會被一種“技術”打敗嗎?
東航的競爭對手是國航嗎?看上去好像是的。但其實,東航真正的對手可能是能用更便宜的票價、更舒適的體驗、更準的時間,把乘客從上海送到北京的高鐵。當乘客發現坐高鐵的綜合體驗比坐飛機更好時,他就會用腳投票,拋棄航空公司。
一家航空公司不是被另一家航空公司打敗的,它是被一個“更好地滿足了客戶需求”的解決方案打敗的。
所以,當你感到焦慮時,請立刻停止思考“AI會對我怎么樣”這種問題。你應該立刻回頭,看著你的客戶,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客戶會不會因為AI的出現,而被別人更好地滿足了?
一旦你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你的焦慮就會立刻轉化為行動。你會想,哦,原來AI可以用這種方式幫我的客戶提高效率,那我是不是也應該用起來?原來AI可以幫我的客戶降低成本,那我是不是應該去研究一下?
你看,當你把視角從“技術威脅”切換到“客戶價值”時,AI就不再是你的敵人,而變成了你的武器。
焦慮,自然也就消失了。
這是破局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很多人說,今天的商業世界太“卷”了。但其實,卷,是一個來自外部視角的結論。當我們在說“卷”的時候,其實是在說,這是世界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
向外歸因,雖然能讓你心安理得,但用處不大。一個真正的創業者,必須學會向內歸因。
那么,內部視角的“卷”是什么?
是“同質化”,是你和別人提供的產品、服務,都太像了。客戶閉著眼睛,買誰的都一樣。既然其他方面都一樣,那他當然就只看價格。他只看價格,那你當然就得打價格戰。
有了“同質化”這個來自內部視角的結論,你自然就找到了破局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創造“稀缺性”。
怎么創造稀缺性?
別愛上你的產品,要愛上用戶“不變的需求”。
什么意思?
很多創業者,特別容易愛上自己的產品。自己的產品,就像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好。這個曲線不夠完美,我再改一改;這個功能的邏輯不夠順,我再調一調。所有的心思,都在產品上。
但是,用戶真的需要你的產品嗎?不一定。用戶需要的,是你的產品幫他解決那個問題。一個買電鉆的人,他要的不是電鉆,他要的是墻上的那個洞。電鉆,只是解決方案。
前段時間,泡泡瑪特的LABUBU玩偶(北歐森林精靈形象)特別火。很多人不理解,說這不就是一個小玩偶嗎?憑什么這么貴?
如果你只把它看成一個產品,你可能永遠也想不明白。但如果你去思考,它滿足了用戶哪個不變的需求,你也許就會恍然大悟。
它滿足了每一代年輕人都“需要和上一代人不一樣”這個永恒的需求。
上一代人往往用奢侈品、豪車來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新一代年輕人不一定能負擔起這些,但他們也有自尊,也要表達自己。
怎么表達?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宣布你們喜歡的,我們都不喜歡;你們看不懂的,才是我們的潮流。
所以,好好的褲子,要剪個洞;好好的頭發,要染得五顏六色。而LABUBU,那個齜著牙、有點邪氣、又有點萌的樣子,完美地承載了這一代年輕人那種“我有點壞,但我很可愛,我跟你們不一樣”的復雜情緒。
這種情緒表達載體,在當今社會是極其稀缺的。
用戶的底層需求,從來沒有變過。變的,只是滿足這些需求的方案。
一旦想明白了這個問題,你也就找到了“稀缺性”。
一個物種,不可能永遠統治地球。一家企業,也不可能永遠占據市場的王座。做大的過程,也是它為自己建造一座“圍城”的過程。它所有的組織、流程、文化,都是為了在原有的領域里,把城墻建得更高,把護城河挖得更深。但這也意味著,它把自己牢牢地鎖在了這座城里。當時代發生巨變,機會出現在了另一片大陸上時,它發現自己根本出不去。它站在自己山頭的最高點,往任何一個方向走,都是下坡路。而下坡,是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難以接受的。
于是,它只能守著自己的城,慢慢老去,最終被遺忘。
這聽上去很悲情。但如果你換個角度想,這其實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因為老企業“死亡”,是商業生態健康的標志。
正是因為這些參天大樹會倒下,陽光才能重新照進森林的低處。那些被壓抑的小苗,才能獲得生長的機會,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我們今天之所以有機會創業,有機會做一番事業,正是因為有無數曾經輝煌的企業,用死亡為我們騰出了寶貴的生態位。
所以,不必執著于“永生”。我們要追求的不是不死,而是努力活得更長一點,活得更健康一點。
理解規律,接受周期。
那么,那些已經獲得巨大成功的公司,有沒有辦法穿越周期?
有這么一種思路,我稱之為忘掉轉型,去“生孩子”。
放棄讓整個龐大的母體轉型的想法,而是在內部,成立大量獨立的、小而美的創新部門、創新項目。然后,給他們充分的授權,給他們資源,讓他們代表公司,去擁抱這個全新的世界。
你生20個“孩子”,讓他們用20種不同的方式去探索未來。最后,可能死了18個。但沒關系,只要有兩個活下來了,其中一個還長得挺好,那你就成功了。這個長得最好的孩子,最終會接過你的衣缽,成為繼承人。
你也可以稱之為“啞鈴策略”。啞鈴的一頭,是你的主營業務,要“極度保守”,穩住基本盤,提供穩定的現金流。啞鈴的另一頭,是你的創新業務,要“極度冒險”,去大膽試錯,去探索未來的可能性。
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轉型”這個看起來中庸,但實際上風險極高的籃子里。
在這個受多重變量疊加影響的時代,作為個體,我們最核心的競爭力應該是什么?
可能只有兩個字:靠譜。
今天所謂的“35歲危機”,本質上,就是“體力消耗型”人才的危機。
因為AI會大幅度代替人類處理純粹依賴技能和體力的工作。它可以7×24小時工作,不知疲倦。技能迭代的速度,也比人類的快得多。如果你把自己當成一塊電池去和AI競爭,那估計會輸得很慘。
但是,依然有一些東西,是AI做不到的。
科大訊飛有一個“智能醫生顧問”系統,部署在很多鄉鎮的衛生所。它可以輔助醫生進行診斷,大大提高了準確率。但是,我們可不可以不要那個醫生,讓AI直接給病人開藥方?
不能。因為萬一病人吃藥后出問題了,算誰的?AI沒有責任能力。但那個活生生的醫生,他需要為他的每一次診斷、每一個簽名負起責任。這份責任、這份擔當、這份“出了問題你找我”的承諾,就是靠譜。一個靠譜的人,交付的不僅僅是工作成果,也是一種確定性和信任感。
這種信任,是AI在可預見的未來里,很難給予的。
所以,破解“35歲危機”的關鍵,就是有意識地把你的職業生涯從“體力賽道”切換到“經驗賽道”上來。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值得被信任、越來越靠譜、越老越值錢的人。
很多人會問我,你看,現在變化這么快,我到底應該讓我的孩子學什么?還用學編程嗎?以后程序員這個工作會不會就沒有了?
這是特別好的問題。
如果想讓孩子更好地應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應該送給他兩件“禮物”。一件,是這個世界最底層的規律;另一件,是與未來世界溝通的語言。
什么是最底層的規律?
比如數學、物理學。
這個世界,表層的東西變化得非常快。商業模式、熱門專業、流行文化,沒過幾年就換一波。但你往下挖,挖到最底層,你會發現,萬事萬物都遵循著一些基本規律。
商業的底層,是經濟學;經濟學的底層,是心理學;心理學的底層,是神經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的底層,是化學;化學的底層,是物理學;而描繪物理學的語言,是數學。
海面上波濤洶涌,海底深處永遠風平浪靜。
學習這些底層規律,就像給孩子的人生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地基。無論未來地面上的建筑如何變化,他都能站得穩。
那么,什么又是與未來世界溝通的語言?
比如編程。
學編程,不是為了成為程序員,而是為了學會一種思維方式。
未來,你想和AI高效地協作,你首先就得理解它思考的邏輯。就像很多孩子出國留學前得學英語一樣,這是他們和世界溝通的語言。想和AI世界溝通,那也得學習編程這門語言。
既是為了說,也是為了懂。
懂得了這套思維方式,無論AI將來進化成什么樣子,你的孩子都能和它自如地對話,駕馭它,使用它,而不是被它取代。
如果要把這一切最終歸結到一個具體的、可執行的行動上,那么我想,這個行動一定是把自己活成一個每天迭代的大模型。
我們的大腦就是一個屬于自己的大模型。過去所有的知識、經驗、思考,共同構成了今天我們這個版本。
但將來,還會經歷很多新的事情,遇到很多新的人,學到很多新的知識。這些,都是新的“訓練數據”。對這些新的數據進行一次處理和訓練,進行復盤和總結,就等于用今天的新數據給大腦模型完成了一次迭代。
每天,一個小更新;每周,一個大版本。你做的每一個決定,你說的每一句話,你思考問題的深度,都會因為這種持續的迭代,而變得質量越來越高。
本質上,這就是一場進化。這也是在這個劇烈變化的時代里,我們能擁有的最強大的確定性。
(繁星若塵摘自微信公眾號“劉潤”,陸 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