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英國創業公司Builder.ai宣布啟動破產程序。破產本身不算新鮮事,但這家公司的經歷相當離奇。簡單地說,這是一個騙過了微軟、軟銀、卡塔爾投資局等一眾大企業、大機構的草臺班子。
草臺班子到什么程度?他們對外宣傳的主業是用AI(人工智能)寫代碼,但實際上,這家公司根本沒有這項技術,所有產出的代碼都是聘請程序員人工寫的。只有人工,沒有智能。
更奇葩的是,整場騙局持續了8年。2023年,這家公司的估值超過15億美元。
那么,為什么一眾“老江湖”會被一個草臺班子耍了呢?核心原因在于,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太能忽悠了。Builder.ai的創始人是個印裔英國人,叫薩欽·德夫·杜加爾,號稱“超級神童”,17歲開發了全球首個自動貨幣套利系統,21歲創辦了自己的云計算公司。注意,這些信息都來自網上可查的媒體報道。
2018年,杜加爾忽悠軟銀等投資機構,成功拿到了2950萬美元的投資。緊接著,就有一些大企業追著給他送錢。
那么,事情是怎么敗露的呢?
首先,他們干活的速度太慢。讓他們寫一個代碼,不是公司停電就是員工拉肚子,總有拖延的理由。其次,代碼質量極不穩定,今天寫的代碼像高手的手筆,明天就能跌落到實習生的水平。
按理說,有這么明顯的破綻,他們應該收斂一點才對。但人家偏不,杜加爾非常信奉富貴險中求的道理。因此,他們除了代碼造假,還財務造假。終于,2024年,他們的財務數據露出了巨大的破綻。
假如一個團隊起步時就有道德污漬,那么當它遇到問題時,大概率會發生內訌。果然,當這家公司被發現財務造假后,馬上就有內部員工出來爆料,說你們看到的AI代碼全是假的,都是我們這幫印度老兄弟寫的。
目前,Builder.ai還欠著微軟3000萬美元的云服務費。同時,Builder.ai的倒閉,也成了自2022年ChatGPT3.0發布以來,全球最大的AI初創公司倒閉事件。當然,他們實際上和AI沒什么關系。
類似的事情可不是第一回發生。
比如一度被稱為“女版喬布斯”的伊麗莎白·霍爾姆斯。2003年,19歲的伊麗莎白·霍爾姆斯從斯坦福大學輟學,創立了血液檢測公司Theranos。該公司號稱有一個核心技術,可以通過幾滴指尖血,完成數百種疾病的檢測。2015年,這家公司的估值超過90億美元,霍爾姆斯還登上了《福布斯》全球最年輕白手起家女性富豪榜榜首。
更離譜的是,Theranos的董事會成員居然包括兩名美國前國務卿、兩名美國前國防部部長,有亨利·基辛格、默多克家族成員、甲骨文創始人拉里·埃里森等。
最終,騙局被揭穿,根本沒有這項技術。
說到這兒,我們得問一句,為什么類似的騙局總有人上鉤?很多聰明人為什么也會被騙呢?
著名心理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曾就此專門寫過一本書,叫《超越智商:為什么聰明人也會做蠢事》。書里有一個很特別的解釋:人之所以被騙,不是因為不夠聰明,而是因為不夠理性。聰明和理性,是兩碼事。
舉個例子,咱們做道數學題。已知球和球拍的總價是1.1美元,且球拍比球貴1美元。請問球的價格是多少?
很多人可能會本能地回答,0.1美元。好消息是,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的學生,大多數回答的也是0.1美元。壞消息是,這個答案是錯的。
我們只需借助最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式,就可以計算得出,球的價格是0.05美元。
這就是斯坦諾維奇所說的,簡單的工具,要勝過強大的直覺。而理性的人往往擅長借助工具,而不是僅憑直覺。
另外,人們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是我們往往更看重故事是否鮮活,而不是信息是否可靠。
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志愿者分成兩組。問第一組,科學家在野外發現了4只大熊貓,請問你愿意捐多少錢來拯救這4只大熊貓?然后又問第二組同樣的問題,只不過大熊貓的數量從4只變成了1只。結果是,熊貓數量越多,人們愿意花的錢就越多。你看,這還挺合理的。
這時,研究者又給兩組人看大熊貓的照片,照片里的大熊貓都被拍得很可愛、很鮮活。看完之后,研究者又問他們同樣的問題。結果是,人們在1只大熊貓和4只大熊貓上愿意花的錢都變多了,而且變成了幾乎一樣多。
換句話說,鮮活的大熊貓照片,干擾了志愿者關于“量化”的思考。
前面說的杜加爾和霍爾姆斯之所以能騙那么多人,就是因為他們身上都帶著鮮活的故事。他們是用故事去行騙,而不是靠科學數據去說服投資人。
怎么避免這些陷阱,做出更理性的決策呢?斯坦諾維奇有3個建議。
第一,永遠不要認為自己是房間里最聰明的人。
為什么這么說?根據斯坦諾維奇的觀點,人類的大腦里有一個東西,叫“晶體理性抑制劑”。其中的抑制劑,并不是什么化學物質,它只是個比喻,說的是那些抑制我們理性思考的因素。其包括信仰超自然力量,過分信任直覺,過度依賴諺語、俗語之類的民間智慧,以及過度自信、過度以自我為中心。
而其中最大的干擾之一,就是過度自信。斯坦諾維奇說,現在的社會環境極其復雜,對人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因此,過度自信往往會導致人做出不幸的選擇。借用網上很流行的一句話:假如你認為你是房間里最聰明的人,那你很可能走錯了房間。
第二,永遠多想一步。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把別人思考的終點,當成自己思考的起點。
比如,當多數人認為一件事是真的時,可以多問一句,做出這個判斷的依據是什么?這些依據可靠嗎?再比如,當多數人認為某個領域很熱門時,可以多問一句,這個領域過去3年間出現過多少家公司?這些公司的一年期存活率是多少?假如時間允許,最好再去系統地學學統計學,學學概率論,這些知識能幫我們做出更理性的決策。
第三,選擇一個對理性決策有利的環境。
既然我們很難完全屏蔽環境的影響,就不如把它利用起來。至少加入一個好的環境,我們受到積極影響的概率會更高。你可以把人腦想象成一個發動機,它是從周邊獲取燃料的。周邊燃料的質量越高,這個發動機的性能就發揮得越好。環境決定選項,選項決定選擇,選擇決定結果。整個因果鏈條的起點,就是我們所在的環境。
(海城樓摘自微信公眾號“羅輯思維”,本刊節選,Cyan Lin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