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冀北壩上,草木蔥,生機盎然,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馭風沐陽、吐納有序。立足蒸騰壯闊的冀北風光實踐,在充分發揮“源”端專業優勢持續創新的同時,自覺擔負起增強“風光”綠能社會認知的重任,用具象鮮活的科普實際行動,努力為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培育更廣闊、更深厚的土壤,在另一個維度,為展現“綠色希冀、點靚萬家”責任追求贏得了點贊與喝彩。
下好“先手棋”建設新陣地
近年來,清潔能源科普基地迎來了一撥又一撥遠道而來的觀摩人士。身份不盡相同、年齡有大有小,伴隨著陣陣掌聲和歡呼聲,一種從未有過的鮮活體驗和真實感受,讓大家全方位領略了新能源發電的神奇魅力。
“‘科普’就是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把深奧的科學道理講給普通公眾,而在新能源領域搞科普更是前所未有’的新鮮事務。知易行難,科普機制建設、科普環境搭建、科普人才培養涉及諸多方面缺一不可、密切關聯”。回顧一路走來的“風光”科普之路,一直參與其間的風光儲公司科技部副主任翟化欣感慨萬千。
風光儲輸公司結合自身特色,全面對接科普工作要求,全員參與科普陣地作戰,十年來的深耕細作,通過深挖示范工程科普資源,組建科普創新柔性團隊,培育科普科技項目,編寫科普圖書,組織參與公益品牌活動等工作,新能源科普涉及的工作體系、管理制度、運作模式日漸完善,在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中走出了一條獨具國家電網公司特點、冀北特色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與品牌價值提升的表率之路。風光儲輸公司通過不斷優化升級科普基地,實現了“更高站位、更新格局、更全要素、更美意境”的整合重塑,讓參觀者在身臨其境中全方位了解“風光”資源如何撬動綠色發展。
從“電力科普教育基地”到“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再至成功獲評“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風光儲輸公司已成為新能源類首個通過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認定企業,已累計接待各方各界人士近4萬余人,在感受光榮、感懷責任、感知未來中,有力彰顯了企業的責任擔當,也為營造和諧共贏、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提供了堅實助力。
鍛造“加速度”搭建新舞臺
建設美麗中國,促進綠色發展。作為國家創新破解新能源發展難題的標志成果,也作為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勇立能源轉型變革潮頭的實踐窗口,風光儲輸公司充分發揮其具有的科技創新屬性,為綠色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2025年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作為風光“科普 + ”工作的一個縮影,在風光儲輸科普基地,來自國網湖州供電公司、風光儲輸公司的科普志愿者和屬地村民代表正圍繞“展央企擔當、助雙碳落地”主題,結合4年來結伴互助、共同推動“碳匯公益行動”成果進行深入交流。
信仰為魂,科普為媒,一方是兩山理論的“策源地”、一方是綠能攻堅的“樣板間”,真摯的兄弟情、戰友情在持續推進的各項合作中結出累累碩果。4年前共同栽下的1000株公益幼苗在村邊湖塘兩岸茁壯成長、綠意盎然,成為生態涵養美化示范專區;由雙方共同捐贈的20千瓦光伏電站也在組織做好“科普夜校”,深度進行建設技術指導中累計創收近12萬元,學知識、學技能讓“鐵桿莊稼”成為屬地鄉村走出貧困的有力武器,實現了科普精準扶貧、長期扶貧。
圍繞“電靚和美鄉村”行動部署,風光儲輸公司風光科普團隊還先后遠征湖北神農架、海南瓊海等地,為當地貧困山區學校進行風光解讀,送去至真至愛。霞衣霞景、椰林婆娑記錄下風光科普的生動印記。在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上,科普綠色動能正助力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奔向更美的明天。
“風光‘科普 + ”工作結合了風光儲輸自身優勢,相較單純的科普講解,不僅能很好地把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連接起來,而且生動性、互動性、實踐性還很強,使新能源科普知識真正‘活’起來、“實’起來,也‘用’起來,為建設美麗中國,促進綠色發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也為促進清潔能源的普及推廣,提供了新的樣本方案。”中國電機協會評議專家在實地觀摩后如是說。
握緊“方向盤”打造新樣本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在向“新”而行、向“綠”而進中,如何為更多的人種下一顆創新的種子,讓風光儲輸公司的科普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積極向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宏篇布局“對照”,努力向奮力爭創“兩個標桿”創新藍圖“掃描”,立足從思想到創造,從理念到實踐,從內容到形式全盤考量,風光儲輸公司在“堅持政治性、強化系統性、注重實踐性、保持連續性”中,對深入做好科普賦能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
綠冠山海、“巳”在人為。早春伊始的風光儲輸科普基地風電專區,風機專責正向來自華北電力大學的同學們講解源源不斷的綠色電力是如何生產,又如何安全穩定并入電網運行,送入千家萬戶,朔風呼嘯中60多名同學聽得津津有味。大家之所以能夠親身感受風光無限的震撼,正是得益于風光儲輸公司與科研單位、重點高校、知名廠商及優質社會資源建立的協同聯動平臺。基于這個平臺,風光儲輸公司實現了“科普科教”到“科研科創”的價值升級。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高校師生在零距離接觸新能源實體發電設備運行中,將校內理論課程與現場實際應用得以有效銜接,為真正學得會、用得好、懂得深提供了有效支撐。
同時,眾多企業家、公眾媒體也在“走進風光儲輸”中更真切的了解了新能源行業現狀,對實現能源轉型,構建清潔、低碳的新型能源體系有了更深入的實踐認識。借助“互聯網 + 線上科普”,風光科普已將全方位、多角度視覺滲透到每個發電單元,在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參觀講解與互動體驗相應和、科普講席與培訓講堂相融合中找到了社會意愿要求與公司創新科普的“最大公約數”。
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征程需要新作為。風光儲輸公司努力在為美好生活充電、為美麗中國賦能中貫徹戰略新要求,順應實踐新需求。凱歌以行的“風光科普”正伴隨“綠色希冀點靚萬家”的內涵外延,于遠見超越未見中不負時代,走向未來。